古希臘哲學:什麼是懷疑主義?

在古希臘哲學發展的晚期,出現了三個不同的學派,分別是伊壁鳩魯派、斯多葛派和懷疑主義。他們在研究哲學的過程中,有些人斷言自己發現了真理,另一些人則認為真理不可認識,最後還有一些人則懸擱判斷,不做結論,選擇繼續求索。

那些宣稱發現了真理的人就是“獨斷論者”,例如伊壁鳩魯派和斯多葛派都把自己的學說視為真理;而那些認為真理不能被認識的便是“學園派”,他們把一切理論都視為無意義,所以就停止了研究;最後另有一些人從學園派中脫離出來,選擇繼續求索,他們便是“懷疑論者”。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獨斷論和學園派都是消極的,前者滿足於一定階段的成果,容易變成教條,後者則排斥一切研究,淪為反智。那些宗教的信徒們一般都是獨斷論者,他們無條件接受別人灌輸的東西,把某一兩部經典奉為金科玉律;而那些反對一切理論、認為真理不可知的人又容易變成膚淺的經驗論者,他們不能發現規律、總結方法,因而辦事效率很差。只有敢於懷疑,選擇繼續求索的人,才能脫離前人理論的桎梏,進行獨立思考,創造出新的成果來。

古希臘哲學:什麼是懷疑主義?

古希臘哲學

懷疑論與不可知論的區別

不可知論是這樣一種學說,它認為人的智力不足以發現真理,因此所有的哲學理論都是無意義的。許多問題我們討論來討論去,始終得不出一個可靠的結論,因此真理不可知,任何研究都是徒勞。他們最常說的話就是——“一切都是無法理解的。”

在古希臘哲學中,不可知論者的代表就是柏拉圖所創立的學園派。在柏拉圖的著作中,《拉凱斯篇》已經含有不可知論的成分了。篇中蘇格拉底對“勇敢”進行了廣泛的論述,而在結尾的時候卻又給不出結論,反而說即使自己已是一把年紀了,還需像年輕人一樣去上學、去接受教育、去繼續求索。柏拉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接受了這種思想,並且推向極端,認為“勇敢”是無法理解的,進而“一切都是無法理解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學園派表面上否定認識真理的可能性,宣稱“一切都是無法理解的”,但他們實際上仍是把不可知論奉為了真理,把“一切都是無法理解的”當作一個真理來對待,並以自己發現了這個真理而得意。

而懷疑論是對學園派的發展,懷疑論徹底摧毀了堅信,而把“懷疑”貫徹到底,這是學園派所沒有做到的。當學園派說“一切都是無法理解的”時,說明他們理解了“一切都是無法理解的”這個命題,這樣“一切都是無法理解的”便被人理解了;學園派又說要“懷疑一切”,可他們不知道自己其實對“懷疑一切”這個命題已經陷入了堅信不疑。他們自稱懷疑一切,然而卻不曾懷疑“一切是否都能進行懷疑?”,這樣“懷疑”就沒有貫徹到底——因為不可知論者對“懷疑”堅信不疑,而沒有繼續對“懷疑”進行懷疑;不可知論者否定認識真理的可能性,卻又把“真理不可知”奉為新的真理。

真正的、徹底的懷疑論是這樣的:他們不僅“懷疑一切”,而且還對“懷疑”本身進行懷疑。懷疑論者並不認為“懷疑一切”是對的,也不認為“一切都不可懷疑”是對的,更不承認半信半疑是可以接受的。相反,他們選擇了“懸擱判斷”,也就是說不做結論,繼續存疑。所以有時候懷疑學派也被叫作“懸而不決派”,他們既不承認真理是可以認識的,也不承認真理是不可認識的

,而是選擇懸而不決、不下定論。

古希臘哲學:什麼是懷疑主義?

徹底的懷疑論者對一切哲學問題都不做定論

懷疑論者是怎麼思考問題的?

一般認為懷疑論的創始人是皮浪,從他的生平事蹟中,我們更能領會懷疑論的主旨。

皮浪大約生活在公元前360年,曾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畫師,過著窮困的生活,但人們都很尊敬他,就連伊壁鳩魯也對他的處世方式讚歎不已。皮浪是一個離群索居的人,他對當時各派哲學的爭論不感興趣,也沒有摻和進來幫助某一派討伐另一派。皮浪本人沒有系統的哲學理論,因為他本人就是反對理論的,他利用徹底“懷疑”的原則把一切理論都打得粉碎。在皮浪之後,他的許多學生被稱為“皮浪主義者”,對於他們的思想,第歐根尼·拉爾修在《名哲言行錄》中概括說:

“他們所主張的哲學之所以被稱為‘探究’,是因為他們始終孜孜以求地探尋著真理;稱為‘懷疑’,是因為他們始終積極地思考問題,卻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稱為‘

存疑’,是因為探究過程中保持的心理狀態,也就是所謂的懸擱判斷;稱為‘猶疑’,是因為獨斷論者總是因為他們的主張而感到困惑,因為這些獨斷論者本身也總是猶豫再三。”

對於一個真正的懷疑論者來說,他的思路必然是“探尋”——“懷疑”——“存疑”——“猶疑”。當你向一個懷疑論者斷言說“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時,他便產生了“探尋”的慾望。即使你告訴他這個命題是伽利略和牛頓提出的,具有很大的權威性,他也不肯照單全收,而是帶著困惑去積極地思考問題。他會問你這個命題是否普遍適用?命題的先決條件是什麼?進而產生“懷疑”。

他會這樣思考:這個命題是通過實驗推導出來的,而所有實驗都是在地球上做的;假如我們換到另一個星球上去做實驗,改變了參考系,那麼結論還會一樣嗎?這樣,思路就進展到了“存疑”階段,懷疑論者不再迷信經典力學,不被權威束縛手腳,而是大膽的去思考、試驗,從而創造出更廣闊的相對論來。相對論認為經典力學只適用於特殊的情況,在低速運動的物體中才成立。但懷疑論者並不滿足於相對論,他們認為相對論也是一種宣稱發現真理的獨斷論,進而又對它產生“

猶疑”來。

思維就在這種“懷疑”的系列中不停推進,每個相對真理的出現都無法阻斷懷疑的進程。懷疑論將一個又一個的理論破滅掉:伽利略用懷疑論拆毀了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愛因斯坦又用相對論拆毀了經典力學,而在未來,又將有人用懷疑論來拆毀相對論,從而把認識推向更高的階段去。

對於這些逐漸被破壞的理論,懷疑論者採用了懸擱判斷的態度來對待,每個一個理論的瓦解都是必然的,信徒們不必哀嚎信仰崩塌和價值崩潰,也不用死守著謬誤不思進取。而是要用沉靜的心態來看待理論的更替。

懷疑論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知道,懷疑論者是反對理論的。似乎他們的原則是“我們對任何事物都不斷言”,然而他們又不承認這個原則,因為這個原則本身也是一種斷言。

當我作為一個懷疑論者而反對獨斷論並說“獨斷論是錯誤的”時,我立即就變成了新的獨斷論者,因為我說出了“xxx是錯誤的”這種斷言。因此,對於徹底的懷疑論來說,獨斷論既不是對的,也不是錯的,我們只能把對它的判斷懸擱起來,不下定論。這樣,懷疑論作為一種哲學,就不存在基本觀點了,因為它不能堅持任何一種觀點。也不存在系統的理論,因為它本身就是理論的反對者。

以其說懷疑論是一種理論,不如說它是一種能力或心態。懷疑論者具有不受外界干擾的能力,他面對各種理論的灌輸,選擇了懷疑,不偏向任何一派,也不對任何一派下定論。懷疑論者能夠發現各派理論中的矛盾之處,並將其擊垮,這種能力為任何一個信徒所不及。因為懷疑論能夠抵禦任何學說的洗腦,也不參與各派的口舌是非之辯,使心理常處於懸而不決的狀態,接著便產生“不被擾亂”和“寧靜”的心態了。

《莊子·齊物論》認為在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儒墨道法名雜諸家爭辯不休,惠子獨坐於梧桐樹旁而舌戰天下,但所得甚少,且沒有意義。還不如懸擱一切爭論,像南郭子綦一樣形如枯木、心如死灰,求得內心的平靜為好。此所謂:

“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懷疑論是一種平靜的心態,絕無意於與人爭辯是非,而是要把是非懸擱起來,然後繼續探索下去——因為爭論是非屬於獨斷,真理是不能靠獨斷來得出的。

古希臘哲學:什麼是懷疑主義?

懷疑論跟齊物論一樣,追求內心的寧靜

懷疑論有助於獨立思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智,我們可以分享思考的成果,卻無法讓人代替自己思考的過。每一門哲學、每一個學派、每一個理論都能贏得許多擁躉和信徒,但哲學家們不應以此為榮,而是要把這些追隨者當作懶惰的抄襲者。他們自己不去思考問題,反而照搬別人的結論,並且藉助權威來下斷言。一般來說,越迷信某種學說的人會越無知,因為他不懂得獨立思考。

一個人只有具備懷疑的能力,擁有寧靜的心態,才能在哲學研究上有新的發現。懷疑是獨立思考的前提,獨立思考又是研究哲學的前提。黑格爾說過哲學史就是一個戰場,堆滿了各種理論的骨骼,無數的體系被推翻了,無數的體系又新生了出來。這種思想的發展進程是宗教所沒有的,宗教不允許懷疑,基本教義不能改變,所以無法像哲學一樣豐富多彩。

在哲學史上沒有“永恆真理”,也沒有宗教教條、更沒有金科玉律——因此,邁向哲學的第一步就是大膽地去懷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