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縣故事----歷史上的太白廟

太白神的廟宇在關中地區曾廣泛存在,太白山最早的神祠出現在西漢時期。史料記載,早在漢成帝時期,太白山已有神祠並有大規模的祠祀活動。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的《水經注》中記載,“(太白)山上有谷春祠。春,櫟陽人,成帝時病死而屍不寒,後忽出櫟南門及光門上,而入太白山。民為立祠于山嶺,春秋來祠,中止宿焉。山下有太白祠,民所祀也。”由此可知漢成帝時代,太白山神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歷代修葺,不斷擴大。唐德宗貞元年間,皇帝下令修建太白山祠堂,是為最早由官方修建的太白廟,柳宗元在《太白山祠堂碑並序》進行了詳載:

眉縣故事----歷史上的太白廟

“雍州西南界於梁,其山曰太白,其地恆寒,冰雪之積未嘗已也。其人以為神,故歲水旱則禱之,寒暑乖候則禱之,癘疾祟降則禱之,鹹若有答焉者。貞元十二年孟秋,旱甚。皇帝遇災悼懼,分命禱祀,至於茲山。又詔京兆尹,宜飾祠廟,遂下令於旬邑。邑令裴均,臨事有恪,革去狹陋,恢閎棟宇,階室之廣,三倍其初。翌日大雨,黍稷用豐。野夫歡謠,欽聖信神。願垂頌聲,刻在金石。文曰:時尹韓府君諱皋,祗奉制詔,發付邑吏。令裴府君諱均,承荷君公之命,督就祠宇,蒞事謹甚。克媚神意,用獲顯貺。邑人靈之,其事遂聞。詔書嘉異,勞主者甚厚。乃刻茲石,立於西序右階之下,肆列裴氏之政於碑之陰。惟君教行於家,德施於人。撫字惠厚,柔仁博愛之道,洽於鰥嫠;廉毅肅給,威斷猛制之令,行於強御。獄訟不私於上,罪責不及於下。農事課勵,厚生克勤,徵賦首入,而其人益贍;創立傳館,平易道路,改作甚力,而其人彌逸。韓府君每用嘉褒,稱其理為甸服最。今茲設廟位神,神歡而寧。宜為君之誠敬,克合於上,用啟之也。不可以不志。(見《全唐文》卷587)

眉縣故事----歷史上的太白廟

自從唐玄宗賜封太白山將太白山納入國家祀典的範圍,從而推動了太白山神信仰的發展,太白廟也在眉縣、武功境內廣發興建。宋元以降,太白廟的修建逐漸擴展至關中平原各地, 人們將其視為太白山神的行祠。鳳翔在宋代開始修建太白廟,扶風在元代也開始建祠祭拜太白神。自明代起,太白廟在各地開始迅速擴展,各縣湧現出了大量的太白廟, 分佈地域擴大到關中平原的全部, 以至陝北的鄜州(今富縣)榆陽(榆林市區)、佳州(佳縣)和陝南的漢中地區也受到影響。很多地方還在這一信仰的驅動下形成了前往太白山朝香的習俗。

每年七月初一開始太白山“香火甚盛,男女奔走偕來”, 並在七月初四舉行賽神會,鄉民“執旗鳴鉦,鹹於道旁作禮”以媚神邀福。此外, 有些地方則舉行“太白會”,如乾州薛祿鎮在每年二月初八、中部縣(今黃陵縣)塘和鋪在三月十五日都有太白會的民俗活動。會期一至,民眾蜂湧而至,會上“皆演戲,士民拈香甚眾”。截止到今天,周至縣鄉村以太白為名號的廟會民俗活動還有十餘處。


眉縣故事----歷史上的太白廟

到清代,在陝西境內各州縣,曾有太白廟一百多座。根據地方誌記載,關中境內29個縣有太白廟83座,如果再加上方誌沒有記載的和陝北山南各地的太白廟,其數量相當大,分佈的密度也很高。這些太白廟大部分為民間所建,少部分是經過官方認可或官方倡議下修建的。

除了陝西關中之外,陝北的延安、榆林,在陝南的安康、漢中等地,也有太白廟的修建,只是沒有關中地區如此密集。陝西周邊的甘肅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地也有太白廟的修建,如甘肅通渭縣的太白廟,在縣城西二十五里,初建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甘肅徽州(即徽縣)太白祠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此外如甘肅天水等、河南開封等地都有太白廟的記載,其中開封的太白廟是畢沅調任河南巡撫後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所建。雖然太白廟曾經如此繁多,但經過近幾十年的破壞,現在只有個別廟宇遺址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