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故事----历史上的太白庙

太白神的庙宇在关中地区曾广泛存在,太白山最早的神祠出现在西汉时期。史料记载,早在汉成帝时期,太白山已有神祠并有大规模的祠祀活动。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记载,“(太白)山上有谷春祠。春,栎阳人,成帝时病死而尸不寒,后忽出栎南门及光门上,而入太白山。民为立祠于山岭,春秋来祠,中止宿焉。山下有太白祠,民所祀也。”由此可知汉成帝时代,太白山神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历代修葺,不断扩大。唐德宗贞元年间,皇帝下令修建太白山祠堂,是为最早由官方修建的太白庙,柳宗元在《太白山祠堂碑并序》进行了详载:

眉县故事----历史上的太白庙

“雍州西南界于梁,其山曰太白,其地恒寒,冰雪之积未尝已也。其人以为神,故岁水旱则祷之,寒暑乖候则祷之,疠疾祟降则祷之,咸若有答焉者。贞元十二年孟秋,旱甚。皇帝遇灾悼惧,分命祷祀,至于兹山。又诏京兆尹,宜饰祠庙,遂下令于旬邑。邑令裴均,临事有恪,革去狭陋,恢闳栋宇,阶室之广,三倍其初。翌日大雨,黍稷用丰。野夫欢谣,钦圣信神。愿垂颂声,刻在金石。文曰:时尹韩府君讳皋,祗奉制诏,发付邑吏。令裴府君讳均,承荷君公之命,督就祠宇,莅事谨甚。克媚神意,用获显贶。邑人灵之,其事遂闻。诏书嘉异,劳主者甚厚。乃刻兹石,立于西序右阶之下,肆列裴氏之政于碑之阴。惟君教行于家,德施于人。抚字惠厚,柔仁博爱之道,洽于鳏嫠;廉毅肃给,威断猛制之令,行于强御。狱讼不私于上,罪责不及于下。农事课励,厚生克勤,征赋首入,而其人益赡;创立传馆,平易道路,改作甚力,而其人弥逸。韩府君每用嘉褒,称其理为甸服最。今兹设庙位神,神欢而宁。宜为君之诚敬,克合于上,用启之也。不可以不志。(见《全唐文》卷587)

眉县故事----历史上的太白庙

自从唐玄宗赐封太白山将太白山纳入国家祀典的范围,从而推动了太白山神信仰的发展,太白庙也在眉县、武功境内广发兴建。宋元以降,太白庙的修建逐渐扩展至关中平原各地, 人们将其视为太白山神的行祠。凤翔在宋代开始修建太白庙,扶风在元代也开始建祠祭拜太白神。自明代起,太白庙在各地开始迅速扩展,各县涌现出了大量的太白庙, 分布地域扩大到关中平原的全部, 以至陕北的鄜州(今富县)榆阳(榆林市区)、佳州(佳县)和陕南的汉中地区也受到影响。很多地方还在这一信仰的驱动下形成了前往太白山朝香的习俗。

每年七月初一开始太白山“香火甚盛,男女奔走偕来”, 并在七月初四举行赛神会,乡民“执旗鸣钲,咸于道旁作礼”以媚神邀福。此外, 有些地方则举行“太白会”,如乾州薛禄镇在每年二月初八、中部县(今黄陵县)塘和铺在三月十五日都有太白会的民俗活动。会期一至,民众蜂涌而至,会上“皆演戏,士民拈香甚众”。截止到今天,周至县乡村以太白为名号的庙会民俗活动还有十余处。


眉县故事----历史上的太白庙

到清代,在陕西境内各州县,曾有太白庙一百多座。根据地方志记载,关中境内29个县有太白庙83座,如果再加上方志没有记载的和陕北山南各地的太白庙,其数量相当大,分布的密度也很高。这些太白庙大部分为民间所建,少部分是经过官方认可或官方倡议下修建的。

除了陕西关中之外,陕北的延安、榆林,在陕南的安康、汉中等地,也有太白庙的修建,只是没有关中地区如此密集。陕西周边的甘肃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地也有太白庙的修建,如甘肃通渭县的太白庙,在县城西二十五里,初建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甘肃徽州(即徽县)太白祠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此外如甘肃天水等、河南开封等地都有太白庙的记载,其中开封的太白庙是毕沅调任河南巡抚后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所建。虽然太白庙曾经如此繁多,但经过近几十年的破坏,现在只有个别庙宇遗址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