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何不稱帝,解讀他高人一籌的“學識”與“心智”

晚清重臣曾國藩,作為湘軍的旗幟性人物,一時悍將如雲,權重四海,有著逐鹿中原的實力與掌控,卻在位高權重、舉足輕重的巔峰時刻,儒雅轉身,留給世人一團迷惑和一等身鉅著,卻是為何?

曾國藩為何不稱帝,解讀他高人一籌的“學識”與“心智”

公元1844年,時為清國翰林院一講師的曾國藩,在給朋友亡妻所寫的悼詞《陳岱雲妻墓誌銘》中,表露了自己的心跡:民各有天唯所治,燾我以生託其下,子道臣道妻道也。以義擎天譬廣廈,其柱苟頹無完瓦。

曾國藩為何不稱帝,解讀他高人一籌的“學識”與“心智”

這段話道出了曾國藩的精神寄託。在他看來,三綱五常是中國大廈的正義擎天支柱,這根柱子倒了,大廈也將片瓦不存。而民族大義,卻在其次,無論皇帝來自何方,是漢族還是外族,只要他尊崇三綱五常,盡忠就是。這就是中國傳統儒家士大夫的典型品格:忠君甚於民族大義。

曾國藩為何不稱帝,解讀他高人一籌的“學識”與“心智”

清朝是滿洲八旗子弟建立的,曾國藩與洪秀全均為漢人,但洪秀全發動反清起義曾國藩卻去鎮壓,因為在儒者曾國藩看來,民族戰爭充其量是亡國,換了個君主統治而已,而教義之爭,才是亡天下的最大事,你洪秀全要用拜上帝教取代儒家三綱五常,這不僅是要滿族人的命,也是要了我們漢族文人士大夫的命,不打你行嗎?

太平軍定都南京後,對清作戰已經取得節節勝利。面對彪悍的農民軍,已經退化的八旗兵毫無戰鬥力。這時,曾國藩的湘軍卻給清廷續上命了。自公元1854年起,曾國藩的湘軍即與洪秀全的太平軍展開了漫長拉鋸戰。結過長達十年的鏖戰,公元1864年即清同治三年,曾國藩的湘軍終於攻破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於城破前夕服毒而死。

曾國藩為何不稱帝,解讀他高人一籌的“學識”與“心智”

太平天國勢如破竹時,咸豐帝曾經向天下許諾,誰滅了長毛、拿下天京,無論滿漢都封王。可曾國藩打下天京、徹底絞殺太平天國後,卻沒有被清皇室封王,而是封為一等侯爵毅勇侯。

那時,曾國藩的聲望已經不止是一個侯的分量。有人給曾國藩出了個大主意:讓他趁勢奪取天下,推翻滿人政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據清史專家蕭一山描述,曾國荃及其部下將領確實有過集體勸進曾國藩的事情,讓他來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大家願意擁立曾國藩為帝。誰也沒想到,曾國藩思來想去,結果卻是:主動向清廷上奏裁軍,表示臣統軍太多,即擬裁撤三四萬人,以節靡費。這一請求自然得到了清廷批准。

曾國藩為何不稱帝,解讀他高人一籌的“學識”與“心智”

曾國藩為何不稱帝,解讀他高人一籌的“學識”與“心智”

事後,曾國藩與幾位幕僚閒談,煮酒論英雄。他說:彭玉麟、李鴻章都是大才,為我所不及。一個幕僚說:各有所長,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曾國藩問:你們以為我怎麼樣?眾人低首沉思措辭,一時想不出何時形容詞。這時屏風後忽然走出一個管抄寫的後生,他插話道:曾帥是仁德,人不忍欺。眾人聽了,一齊拍手。曾國藩得意地說:不敢當,不敢當。後生告退,曾氏問:此是何人?幕僚告訴他:此人是揚州人,入過學,家貧,辦事還謹慎。曾國藩說: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沒。不久,曾國藩升任兩江總督後,派這位後生去揚州任鹽運使。

可見,這仁德乃至人不忍欺的評語還是點到了曾國藩的癢處,他很是受用。從本質上講,曾國藩是個儒生,從小讀儒書,而四書五經的中心思想只有兩個字:忠君。所以,儒者曾國藩給自己的定位,是忠君的臣子,而非取代皇帝的雄主。

當然,除了忠君思想作祟,還有一個能力問題。早在前線與太平軍鏖戰時,曾國藩已經察覺到,皇帝對自己這個帶兵的臣子心有餘悸,防範嚴密。就在他們曾氏兄弟同太平軍作最後的決戰時,清廷已在天京四周佈下重兵,蒙古悍將僧格林沁手握蒙古戰刀,虎視眈眈地盯著曾國藩的後脊背。在此洶洶局勢下,如果起兵造反,有必勝的把握嗎?曾國藩不敢冒險。

曾國藩為何不稱帝,解讀他高人一籌的“學識”與“心智”

曾國藩為何不稱帝,解讀他高人一籌的“學識”與“心智”

曾國藩馬放南山之後,開始閉門整理他的大作。此作就是令他平穩度過餘生的《曾國藩家書》。今天我們看《曾國藩家書》,感覺這不是一個英雄抒懷,更像是一個先生布道:自我精神的獨白。《曾國藩家書》到底是寫給誰看的?一般人認為,當然寫給家人看的。

其實,並不需要過度解讀,即可明曉,曾國藩家書的特定讀者,是清皇室。這部頗有些聲望的家書,有兩個中心思想,一個是有型的,另一個是隱形的。有型的思想是修齊治平,踐行儒家道統。無形的思想是什麼呢?

這或許才是家書深意,通過向兒孫佈道,曾國藩上傳一顆忠心,最後向慈禧為首的清皇室表態:奴才沒有野心,老佛爺不要殺我。

曾國藩為何不稱帝,解讀他高人一籌的“學識”與“心智”

曾國藩為何不稱帝,解讀他高人一籌的“學識”與“心智”

結束語:曾國藩是一代儒將,而非絕代梟雄,他是固化於忠君定位的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即便掌握了重軍,也止步於千秋霸業。卻也上忠其國,下護其軍,最終換得家人周全。想來,曾國藩辭世前是鬆了一口氣的,好了,有了這仁義傳世,家書寄託,可以放心閤眼了。是嗎?他的大清,又苟延殘喘了五十年。

曾國藩為何不稱帝,解讀他高人一籌的“學識”與“心智”

曾國藩為何不稱帝,解讀他高人一籌的“學識”與“心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