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失敗之源:主力軍艦都是特價品或縮水貨,清朝仍嫌花錢多

北洋水師失敗之源:主力軍艦都是特價品或縮水貨,清朝仍嫌花錢多

定遠艦模型

關於甲午戰爭的中日海軍,有很多的話題值得討論。對於北洋水師為何戰敗,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並非簡單的一兩個因素。但是,從北洋水師發展過程中的一些事例,我們卻能發現某些特殊現象,對戰敗結局確實存在因果關聯。

通過歷史資料來看,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幾乎都是特價品,或者是性能縮水產品。客觀講,這種現象是歷史的無奈,但如果合理利用,這些特價品一樣能發揮巨大價值。然而,清政府似乎對此並沒有清醒認識。

北洋水師失敗之源:主力軍艦都是特價品或縮水貨,清朝仍嫌花錢多

重建的仿真定遠艦

定遠、鎮遠:德國船廠虧本賺吆喝,清朝佔了大便宜

首先談談北洋水師的兩大鎮國之寶——“定遠”艦和“鎮遠”艦。這兩艘鐵甲艦,自從完工之日起就是東亞第一等戰艦,令日本海軍望塵莫及。不僅是軍艦的噸位和戰鬥力,定、鎮兩艦造價在中日所有戰艦中也是最高的。

然而,這個高價卻只相對於一群中、日二等巡洋艦而言,“定遠”、“鎮遠”作為鐵甲艦(戰列艦)的造價卻是非常便宜的。

在當時,德國造船業屬於剛剛崛起,遠不如英國、法國的歷史積累。為了打開市場,德國對中國提出了極為優惠的價格,願意用一等巡洋艦的價位提供最新式的一等鐵甲艦!清朝駐德公使李鳳苞精準抓住了這個機會,為中國海軍搶到了歷史難得的一次機遇。“定遠”艦造價,不過才620萬馬克(摺合37萬英鎊或140萬兩白銀)。

北洋水師失敗之源:主力軍艦都是特價品或縮水貨,清朝仍嫌花錢多

仿真的定遠艦305毫米主炮

要知道,1892年完工的“吉野”號造價都達到了30萬英鎊,幾乎趕上“定遠”號。日本在甲午戰前訂購的“富士”、“八島”號戰列艦,專門用於壓倒“定遠”、“鎮遠”,單艦造價就超過了1000萬日元(相當於100萬英鎊)。同樣是戰列艦,日本就要花費三倍的價格才能買到(當然性能遠超過10年前的“定遠”、“鎮遠”)。

額外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清政府確實資金緊張,本來計劃採購三艘鐵甲艦,最終只得到了兩艘。向德國訂購的第三艘——“濟遠”號不得不改成了穹甲巡洋艦,造價62萬兩白銀。

北洋水師失敗之源:主力軍艦都是特價品或縮水貨,清朝仍嫌花錢多

致遠艦模型

致遠、靖遠:英國船廠簡化設計的廉價貨

“致遠”號與“靖遠”號穹甲巡洋艦,是北洋水師最快的兩艘戰艦,速度可達18.5節。然而,由於預算不足(每艘約84.5萬兩白銀),再加上白銀貶值,導致不得不將噸位限制在2300噸。

實際上,“致遠”號與日本“浪速”號巡洋艦,都是由英國阿姆斯特朗造船廠製造的,設計師都是威廉·懷特爵士。更重要的是,“致遠”的開工時間比“浪速”要晚一年,設計和建造方面已經借鑑了“浪速”號的不少經驗。然而,“浪速”號噸位達到了3650噸,屬於裝甲更完善的防護巡洋艦,而且火力遠遠超過“致遠”號(260毫米主炮對210毫米主炮,6門150副炮對2門150副炮)。

北洋水師失敗之源:主力軍艦都是特價品或縮水貨,清朝仍嫌花錢多

浪速號

“致遠”號之所以弱於“浪速”,關鍵就是資金不到位,只能搞成“浪速”的縮水版。甲午海戰中,“浪速”號和姊妹艦“高千穗”號的武器型號與北洋水師同出一門,而且根本沒裝速射炮。

“浪速”號和“高千穗”號憑藉當時射程最遠的260毫米主炮,以及多達6門的150毫米副炮(定遠、鎮遠等艦均只有2門),在甲午海戰中成為威脅僅次於“吉野”號的日本軍艦。擊沉“高升”號、“廣乙”號,以至於擊沉“超勇”號、“經遠”號,都是“浪速”號和“高千穗”號出的力。

北洋水師失敗之源:主力軍艦都是特價品或縮水貨,清朝仍嫌花錢多

來遠艦

經遠、來遠:為了省噸位,砍掉了後主炮

性能縮水的問題,在“經遠”號和“來遠”號上同樣存在。“致遠”號與“靖遠”號作為穹甲巡洋艦,只有部分船體鋪設了裝甲,而“經遠”號和“來遠”號卻是防護能力更強的裝甲巡洋艦。

儘管如此,建造“經遠”號和“來遠”號的經費卻和“致遠”號與“靖遠”號基本一致,單艦價格只有86.5萬兩白銀。因此,“經遠”號和“來遠”號的噸位也被控制在2800噸上。

為了嚴格控制噸位,在確保裝甲防護能力的同時,“經遠”號和“來遠”號不得不砍掉了後部的210毫米主炮,副炮也只有2門150毫米克虜伯炮,艦尾的火力輸出能力幾乎是空白。大東溝海戰時,“經遠”號在受創後遭日本“吉野”號四艘高速巡洋艦的合力追殺,基本沒有還手之力,在幾乎擺脫敵艦的最後關頭傾覆沉沒。如果“經遠”號艦尾能有哪怕一門150毫米炮,也許就能擺脫日艦追擊了。

北洋水師失敗之源:主力軍艦都是特價品或縮水貨,清朝仍嫌花錢多

大東溝海戰

清政府:仍嫌花費太貴,甚至打擊功臣李鳳苞

駐德國公使李鳳苞,在購入“定遠”、“鎮遠”這個項目上勞苦功高,不僅把握住了難得的歷史機會,而且親自參與鐵甲艦的設計,最終助推了兩艘歷史名艦的誕生。然而,清政府內部卻有一批官員公然彈劾李鳳苞,用“莫須有”的罪名汙衊他拿了德國人60萬兩的回扣。最終,李鳳苞在千夫所指下被革去職銜

有關李鳳苞的罪名是非常可笑的。德國人為了打開市場,建造兩艘鐵甲艦幾乎是“賠本賺吆喝”,怎麼可能用30%的造價去付回扣?這隻能說明,清朝內部的多數官員,對國家交往更是報以荒唐的心態,對新式武器更是毫無概念,唯一的心思只是看不慣別人“為國家大把花錢”。

北洋水師失敗之源:主力軍艦都是特價品或縮水貨,清朝仍嫌花錢多

致遠艦

建設強大海軍,是一種永無止境的燒錢活動,在這個問題上摳門,最終付出的就是幾十倍上百倍的國家損失。

與此相比,日本在國力尚不如清朝的時候,就大力投入資金造艦,而且每年都在增長。1885年,日本每年購艦經費就達到了300多萬日元,接近一艘“定遠”號的造價。而且日本對此仍然不滿足,在國庫空虛的情況下發行公債甚至由天皇帶頭捐款,最終在甲午前夕能拿出2000萬日元(相當於六艘“定遠”號)訂造兩艘萬噸級戰列艦。

清政府就完全不同的,對北洋水師的購艦投入可以說一年比一年少,甚至最後完全停擺。“定遠”、“鎮遠”乃至“濟遠”、“平遠”在內的所有主力艦,在性能上都是有所不足的。但是,如果清政府清醒認識到這一點,及時對這些軍艦進行改進,比如加裝速射炮,甚至只是備足爆破彈,對於甲午海戰的結果都會產生積極影響。

北洋水師失敗之源:主力軍艦都是特價品或縮水貨,清朝仍嫌花錢多

松島號

當時的中日兩國海軍中,說到設計失敗沒有比日本“三景艦”更糟糕的了,基本就是一個大號的“蚊子船”,屬於典型的冤枉錢。然而由於“三景艦”裝備了足夠的速射炮,反而成為甲午海戰中的日方關鍵戰力。

甲午海戰日本之所以能夠勝利,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是在關鍵地方捨得花錢,儘管有時候是冤枉錢,但也比舍不得花錢要強得多。(作者:陶慕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