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避战保船”的策略是对是错?

1894年9月17日,甲午黄海海战爆发。

战斗结果,北洋水师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沉没,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受重伤,官兵死伤850人。

日本联合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被重创,但没有一艘军舰沉没,死伤官兵298人。

海战过后,北洋水师采取了存在舰队的战略,也就是所谓的“避战保船”,从此没有出击争夺制海权,直到在威海卫被日军水陆夹击,全军覆没。

“避战保船”长久以来被人诟病,并被作为李鸿章和丁汝昌不思进取,保存实力的口实。

谣言重复千遍,也会变成真理,避战保船的真相是否如此,小院试图以本文一探究竟。

甲午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避战保船”的策略是对是错?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损失,先看人员的损失。

人员方面,北洋水师管带邓世昌、林永升阵亡,水师提督丁汝昌重伤,官兵伤亡850人。

可别以为这850多人是普普通通的士兵,那可是海军官兵。

北洋的海军官兵,和陆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存在。

海军是个技术军种,高级军官大多有留洋经历,就算有邓世昌这样没有留过洋的军官,也是福建船政的高材生,学霸级别的人物,且全都精通洋文。船上的水兵,也都由国外聘请的海军军官严格操练而成,一板一眼模仿的都是英国海军的模式。

就算最低级水兵的招募,也要首先经过资格审核,也就是核查你的家世、背景、有无犯罪记录、身体是否健康、是否认字,全部通过后才有资格上船从最低级的三等练勇干起,并且只能先上练习舰。

经过一年到一年半的训练,熟练掌握海军各种知识和技能,晋升两级为三等水兵后,才能登上作战舰艇服役,这还只是战舰上级别最低的三等水兵。

这套制度,是完全同国际接轨的,甚至教学时使用的都是英语,所以军舰上从水兵到管带,全部精通洋文。

甲午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避战保船”的策略是对是错?

清朝海军留高足

您想想,花这么多成本训练出来的海军将士,一下死伤850人,那得是多大的损失?

在实战中,北洋水师官兵的表现并不逊于联合舰队,在军舰性能不及的情况下,整体命中率甚至还高于联合舰队,这也体现了水师官兵的素质。

小院以前也写过北洋水师的文章,看到有人发表黄海战败是官兵素质低下之类的评论,实在也是无话可说。

北洋海军曾经领先亚洲的八大远军舰,到了开战前,除了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尚能令日军有所忌惮,也就只有忠勇的官兵可以一搏了。

根据《北洋水师章程》里的记载,八大远军舰除了镇远和定远的人员定额是302人,其他六大远定额都只有202人,超勇和扬威更是只有137人,大家可以算一算,就算作战时舰队人员是满编,伤亡的850人,要占到多少比例。

官兵的伤亡,是一笔非常惨重的损失,不是短时间就能弥补回来的。

甲午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避战保船”的策略是对是错?

清朝水兵在美国学习沟通

这是人员的损失,再看看军舰的损伤。

海战结束后,北洋水师参战的11艘主力舰里,5艘被击沉或自沉,定远、镇远、靖远、来远都受重伤,“八大远”军舰里,就算逃跑的“济远”也被击中15弹。

沉没的军舰自然不用去说,尚存的军舰里,定远和镇远在战斗中被日军围攻,虽然凭借铁甲坚固没有被击沉,但也中弹数百发,一度燃起大火。

平远的锅炉被打穿,行动失灵。靖远和来远舰上也都曾经发生火灾,焚毁严重。各舰的武器系统也损毁严重,许多需要修理或更换。

也就是说,看上去“八大远”里只有致远和经远沉没,但其他的六大远只有济远还算完好,平远受伤较轻,其他军舰都是伤痕累累,剩下的战斗力相当有限,整个舰队都急需修理。

甲午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避战保船”的策略是对是错?

话说回来,战后日本军舰也都受伤,其中五艘受到重创,此时也撤回基地。在海战过后的这几天,黄海海面上一度风平浪静,中日舰队都不见踪影。

舰队消失只是暂时的,大家都需要维修。海军是一整套先进技术的集大成者,绝不是有几艘军舰就称得上海军了,除了军舰本身的性能,舰队官兵是否称职,物资保障是否充足,保养维修是否到位,都是打赢海战的重要因素。

这时候,拼的就是后勤维修能力。

那么北洋水师的后勤修理能力如何呢?

李鸿章在北洋海军的规划中曾说“造船之厂即不能遽添,而船坞不可不多备。”因为“嗣后北洋海军战舰遇有损坏,均可就近入坞修理,无庸借助日本、香港诸石坞”。

说这话的时候是未雨绸缪——当时北洋还没有开建船坞。

到了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水师终于有了两座船坞——旅顺石船坞和大沽木船坞。

但对战后的北洋水师来说,等于只有一座船坞,因为大沽的木船坞没有能力修理大型军舰,只有旅顺船坞可用。

9月18日,急需修理的北洋水师开进旅顺港。

甲午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避战保船”的策略是对是错?

旅顺基地船坞在1890年竣工,主要设施有大石坞一座,辅助工厂九座,大库五座,小船坞一座,起重机架五座,铁码头一座,这些设备可以应付日常的维护,对于战时维修却力不从心。

旅顺船坞的定位,就是日常的维修保养,而不是战时的紧急维修。

它在全盛时候的工人总数也不过600人,对比同时期的福建船政,工人多达2000人,江南机器制造局的工人则多达3000余人。

就算定位不是战时维修,毕竟还有些底子,赶鸭子上架可行不可行呢?

可行是可行的,只是时间太慢。因为旅顺只有一座大石坞,各舰只能排队修理,而预估的修复时间是...半年...

半年...估计北京都得被打下来了,慈禧光绪母子又得北狩去了。

不过没办法,战前不重视,临时抱佛脚可没那么快。如果抓紧一点,日夜赶工,进度可能能加快,但有个前提,人手和库存配件要充足。

这两点同样是做不到的。旅顺总办龚照玙意识到问题,指出工匠缺口有六七十人,而北洋水师的德国教官汉纳根则更是说要增加200名工匠,李鸿章从各处协调,加派了55名工匠,在9月30日到达旅顺,这时候海战已经过去了将近两个礼拜。

甲午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避战保船”的策略是对是错?

丁汝昌

工匠还能调集,要更换的零部件可急不来,北洋军舰都是国外建造的进口货,许多配件无法自产,需要从国外订购。这种战时的临时定单,牵涉到国际局势,能不能定到还是个问题,更别说什么时候到货。

“船坞工匠太劣,工程太松,料件不周,致各船多有损坏,不能修理。”

“乃料件不足,工匠无多,且皆下等,平时修船每以料无工缺为辞,及至战后修船,因料无则附会修补,因工缺则时日迟延”。

这些都是舰上军官的抱怨。

北洋海军军舰修理情况焦头烂额,那么联合舰队如何呢?

黄海海战中,日军军舰同样受到重创。

北洋海军只有旅顺船坞可以维修,而联合舰队不是。战前,日军大本营就预判到了可能出现的战舰损伤,专门把商船“元山丸”改造成了修理船,上面配备全套修理设备,搭载技术工人,随时准备提供服务,这是北洋舰队想都不敢想的待遇。

海战结束后,联合舰队驶到位于朝鲜大东河口的临时锚地停泊,元山丸从相距不远的渔隐洞锚地赶来,立即进行修复工作。

经过第一轮简单的修理,日军把重伤的松岛、赤城、比睿、西京丸四舰开回国内大修,其余轻伤的舰只则留在锚地由元山丸修理,经过5天修理,轻伤各舰基本修复。

23日清晨,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二游击队已经起锚开赴附近海域游弋,这时候,李鸿章紧急调拨的工匠还没踏上前往旅顺的轮船。

其余几艘重伤的军舰,先后在10月19日到11月14日之间归队。这时候,距离海战爆发的时间只有1到2个月。

参加黄海海战的联合舰队共有12艘战舰,就算缺了四艘回国修理的主力舰,战斗力尚存。数天之后,联合舰队就又开始活动。

甲午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避战保船”的策略是对是错?

松岛号

联合舰队重新活跃,北洋舰队修好了吗?

联合舰队恢复活动了,朝廷和李鸿章也着急啊,急切盼望舰队能早日修复,夺回制海权,但得到的答复是“修复之配件尚未到达,平远舵向运动不便,定远、镇远舰锚机破坏,完全修复工期难保。”

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能修好,还没个准信,您就慢慢等吧。

10月26日,日本陆军击溃清军鸭绿江防线后在花园口登陆,进逼旅顺。在18日起,北洋水师还能行动的军舰,就在李鸿章“我海军出巡威、湾、旅一带,彼或稍有避忌”要求下开始在旅顺和威海之间游弋,并回到威海停泊。

11月6日,旅顺吃紧,丁汝昌建议把舰队撤回威海,原因有三点:一、旅顺如果失守,日军必定派兵对湾内舰队水路夹攻,舰队无法施展。二、定远和镇远必须等候潮汐才能出海,如果急切之间要出海,很难冲出。三、港外敌舰过多,如果夜袭,舰队缺少速射炮,武器系统也还没有完全修复,非常危险。

李鸿章批准,“力量夙单,未便轻进,致有损失”。11月14日,北洋舰队驶入威海,11月21日旅顺即告陷落。如果走得慢点,北洋舰队在旅顺就能被包了饺子。

甲午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避战保船”的策略是对是错?

李鸿章

威海的设施还不如旅顺,更加没有修理军舰的能力。祸不单行,进入威海港时,由于风大浪急,镇远舰又发生了触礁事故,威海既没有大船坞,又缺少工匠和配件,即使采取紧急措施,船底的漏洞也无法补好,已无法再出海。

镇远舰管带林泰曾为此极度自责,在19日晚服毒自尽,年仅44岁,极为可惜,“死之日,知与不知,咸为扼腕”。

这下好,到了威海,连镇远都无法出战了,其他军舰还都没完全修复,八大远只剩下残破的五大远和一艘广丙。。联合舰队则已经把血回满,齐装满员,十几艘军舰虎视眈眈,正等着北洋舰队出海好一举歼灭之。

您说是出海好?还是不出海好?

客观来说,退守威海以后,北洋舰队已经不具备了出海争夺的能力,制海权已被联合舰队控制。

原因,是他们已经错过了最佳的修理时间,没能赶在日军攻占旅顺前抢修好军舰,一步落后,步步被动。

这样,北洋海军事实上成为了一次性舰队——打过一次,打完就无法出动了,因为修不好。

甲午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避战保船”的策略是对是错?

“避战保船”反映出的是洋务运动的缺失

换个角度想一想,即便北洋舰队在旅顺陷落前把军舰抢修完毕,并在海战中取得一定战果。但旅顺的失守还是意味这个唯一的维修基地不复存在,那么海战中再次受伤的军舰,又到哪里去修呢?还是没法修,没法修,就又成了一次性舰队,这是个死循环。

避战保船,反映出的是大清空有近代化的先进军舰,却没有相应的近代化工业体系。

这就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差距所在。

洋务运动只是浮于表面,明治维新却真正是自内而外,由表及里。

甲午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避战保船”的策略是对是错?

其实,拿北洋陆军来看,也能得出差不多的结论。

讲道理,陆战的失败,才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主因,而不是什么避战保船。就在黄海海战的前两天,日本陆军已经在立见尚文指挥下击溃了叶志超统帅的清军,攻陷了平壤。

北洋陆军是淮军精锐,装备着不少进口的步枪火炮,新款毛瑟和哈奇开斯、雷明顿等都不在少数,阿姆斯特朗和克虏伯大炮也有不少,大清陆军在武器上比日军更加先进。

结果陆军才是真正的一溃千里,从朝鲜到威海,几乎没打过一场胜仗,经常被打出1:10甚至更高的伤亡比。究其原因,陆军从军事理念到士兵素质还停留在中世纪军队的层面,如何能跟已完成近代化的日本陆军抗衡,这同样是洋务运动的缺失之处。

相比陆军,海军已经打得足够英勇顽强,只是运气不够好,只是重创,没能击沉日舰。只要能击沉哪怕一艘日舰,今天对北洋海军的认知恐怕就会逆转。

最高决策层的短视、洋务运动的通病才是使得北洋海军和陆军失败的原因,而非什么“避战保船”。北洋水师已经打得相当英勇顽强,不应该再承受非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