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臺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德國北部低地的特徵是丘陵起伏的沿海岸高燥地和粘土臺地與草原,泥沼以及中等山脈隆起地帶前方向南伸展的黃土地之間有星羅棋佈的湖泊。中等山脈隆起地帶則將德國分成南北兩片。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包括上萊茵低地及其邊緣山脈。南部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包括施瓦本巴伐利亞高原以及在南部的丘陵和湖泊,碎石平原,下巴伐利亞丘陵地區和多瑙窪地。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則包括阿爾高伊的阿爾卑斯山、巴伐利亞的阿爾卑斯山和貝希特斯加登的阿爾卑斯山,在這些山區散落著風景如畫的湖泊。德國境內有六個山脈。

德國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

德國的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較大的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裡次湖。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德國處於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佈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屬於例外的是氣候溫潤的上萊茵河谷,以及經常可以感到從阿爾卑斯山吹來的燥熱南風的上巴伐利亞和山風刺骨、夏季涼爽、冬季多雪,從而構成自己獨特氣候區的哈爾茨山區。因各地區地理條件的不同,德國最高溫度在攝氏20-30℃之間,最低溫度在1.5-﹣10℃之間。

德國的北部是海洋性氣候,相對於南部較暖和。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


早期歷史

日耳曼一詞來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亞,尤利烏斯·凱撒以日耳曼尼亞稱呼萊茵河右岸的各個部落,日耳曼尼亞紀載於西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亞志》。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德國很早以前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開始形成部落。公元476年推翻了西羅馬帝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神聖羅馬帝國

843年德意志從法蘭克帝國分裂,962年建立神聖羅馬帝國。通過對外征服,佔領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蘭西部,並遠征俄羅斯、匈牙利。13世紀中期開始封建割據。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1157年,使用“神聖帝國”的稱號。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神聖羅馬帝國”稱號,1512年的科隆帝國會議後頒佈敕令,叫“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一直沿用直至1806年。

1806年7月12日,簽署萊茵邦聯條約,16個在法國保護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巴登在內的萊茵河兩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國,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治聯合體“萊茵邦聯”。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8月6日,奧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被迫宣佈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在接著的數年,萊茵邦聯又增多23個邦國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夠統治帝國剩下的領土奧地利帝國。德意志地區內只有奧地利、普魯士、丹麥控制的荷爾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亞地區未有加入萊茵邦聯,而且不計算併入法國的萊茵河西岸和艾爾福特。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德意志帝國

18世紀初普魯士崛起,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領導了艱苦卓絕的內政、軍事和外交鬥爭。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普魯士於1864年聯合奧地利擊敗丹麥,收回北方被丹麥佔領的土地;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邦聯;1870年發動普法戰爭,德國南部多個邦脫離法國統治,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統一併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兩次世界大戰

德意志帝國在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德皇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1933年希特勒上臺實行獨裁統治,建立了納粹德國。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同盟國打擊下,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德軍於1939年9月1日對波蘭展開入侵,後協同蘇軍迅速佔領波蘭全境,英國及法國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展開。隨著戰爭進行,德國及其盟國迅速控制歐洲大陸及北非,但迫使英國投降或停戰的計劃未能成功。1939~1940年,通過發動閃電戰,迅速佔領了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對英國發動了空襲。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1941年6月22日,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併入侵蘇聯。德國於1942年6月28日~1943年2月19日的藍色行動遭受失敗而由東線戰場撤退,又陷入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德國的盟國意大利於1943年9月投降,迫使德國須防禦意大利戰線。諾曼底戰役後增加了西線戰場,同盟國軍隊進一步進入德國領土。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1945年4月25日的柏林戰役中蘇軍攻入柏林城,4月30日蘇軍完全佔領柏林城區,當天下午希特勒自殺,柏林防區司令打算向蘇軍統帥做出有條件的投降遭到了蘇聯方面的拒絕,5月2日在多次交涉無果下柏林守衛軍投降,5月8日,德國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東德和西德

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61年民主德國修建了柏林牆阻止東德居民向西流動。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併。翌年5月23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開放。11月28日,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兩德統一

1989年東歐劇變,包括東德在內的各國共產黨政權紛紛垮臺;在四強同意下,1990年東德和西德終於達成兩德統一。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1990年10月3日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229個市鎮。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州、巴伐利亞州、柏林市、勃蘭登堡州、不來梅市、漢堡市、黑森州、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下薩克森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薩爾州、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和圖林根州。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為市州。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國旗

德國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自上而下由黑、紅、金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三色旗的來歷眾說紛紜,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紀的古羅馬帝國,在後來16世紀的德國農民戰爭和17世紀的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飄揚在德意志大地上。1918年德意志帝國垮臺後,魏瑪共和國也採用黑、紅、金三種顏色的旗幟為國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依然採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採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錘子、量規、麥穗等國徽圖案,以示區別。1990年10月3日,統一後的德國仍沿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旗。三色國旗可在機場、賓館、宴會和其他場合懸掛。聯邦政府機構和駐外使館等懸掛帶有黑鷹圖案的國旗。

德國的國色即徽章的顏色,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徽章顏色相同:主體盾牌為金色,鷹身為黑色,喙、爪均為紅色。在1813-1815年德意志民族解放戰爭時期,即德意志統一浪潮逐漸高漲時,它們出現在呂佐自由軍的制服上(黑色大衣、紅色鑲邊和下襬金色紐扣)。1848年,黑-紅-金三色橫條旗成為德聯邦國旗,1867年被黑-白-紅三色旗取代,直到1919年;1933-1935年再度使用。

旗面自上而下依次由黑、紅、金三道條紋平行相等組成。盾形徽章“聯邦之盾”位於中央。黑鷹象徵著力量和勇氣。黑色代表勤勉與力量,紅色象徵國民的熱情,金色則代表重視榮譽。

國徽

德國國徽以金色盾牌為背景,背景上是一隻黑色的雄鷹,雄鷹的喙和兩爪為紅色。據考證,這一雄鷹圖案的淵源可追溯到12世紀曾經統治過普魯士、後成為德國王室的霍亨索倫家族。自古以來,德國人對雄鷹的崇敬都是虔誠而深沉的。早在古羅馬時代,雄鷹被看作是至高無上的上帝的象徵,它保護著上帝的子孫和信徒不受侵害。上帝把自己比作雄鷹,誰相信它,誰就可以像雄鷹一樣展翅高飛,不斷獲得新的生命活力。同時它又是太陽之鳥,它的銳眼能經受住太陽神的照射。在封建王朝時代,雄鷹是皇權的象徵,帝王們希望以此使皇位永固。以雄鷹入圖,早在九世紀就已經出現。據說,該圖案是由法蘭克國王查理一世的軍隊從羅馬帝國傳入德國的。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國歌

《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詞是奧古斯特·海因利希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1798年—1874年)於1841年撰寫的,曲調採用“交響樂之父”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年—1809年)所創作的歌曲《上帝保佑弗朗茲皇帝》的旋律。1922年在紀念魏瑪共和國成立三週年之際,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將“德意志之歌”升格為國歌。1952年,在聯邦總統豪伊斯和聯邦總理阿登納之間的一次通信中,這首歌重新被承認為國歌。聯邦總統魏茨澤克和聯邦總理科爾在1991年8月的通信中確認了“德意志之歌”對統一的德國的傳統意義。

國石

琥珀,琥珀的英文名稱為Amber,來自拉丁文Ambrum,意思是“精髓”。也有說法認為是來自阿拉伯文Anbar,意思是“膠”,因為西班牙人將埋在地下的阿拉伯膠和琥珀稱為amber。中國古代認為琥珀為“虎魄”。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國花

矢車菊,又名藍芙蓉、荔枝菊、翠藍,屬於菊科。經過德國人多年的培育,這種“原野上的小花”已經有淺藍、藍紫、深藍、深紫、雪青、淡紅、玫瑰紅、白等多種顏色。頭狀花序生在纖細莖稈的頂端,彷彿一位雋秀的少女,向著“生命之光”——太陽,祈禱幸福和歡樂。矢車菊是德國的名花,德國人用她象徵日耳曼民族愛國、樂觀、頑強、儉樸的特徵,並認為她有吉祥之兆,因而被譽為“國花”。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國鳥

白鸛為鸛科鸛屬的大型涉水鳥。在歐洲,自古以來白鸛就被認為是“帶來幸福的鳥”,是吉祥的象徵,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是專門來拜訪交好運的人的。白鸛被選為國鳥後,不少德國家庭特地在煙囪上築造了平臺,供它們造巢用。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德國自然資源較為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進口。天然氣儲量約3820億立方米,能滿足國內需求量的1/4。硬煤、褐煤豐富;其他礦藏的探明儲量為:鉀鹽約130億噸,鐵礦石16億噸,石油5000萬噸,天然氣約5000億立方米。東南部有少量鈾礦。德國森林覆蓋面積為1076.6萬公頃,佔全國面積約30%。水域面積86萬公頃,佔全國面積佔2.4%。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德國能源消耗居世界第5位,其中60%的主要能源依賴進口,政府政策為促進節約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德國履行京都議定書及其他條約以促進生物多樣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資源回收、使用可再生能源,並支持全球性的永續發展。

憲法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於1949年5月23日生效。基本法確定了德國五項基本制度:共和制、民主制、聯邦制、法制國家和社會福利制度。1956年、1968年曾作過較大修改。1990年8月兩德“統一條約”對《基本法》某些條款又作了適應性修訂,10月3日起適用於全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基本法》規定,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外交、國防、貨幣、海關、航空、郵電屬聯邦管轄。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聯邦總統為國家元首。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聯邦總理,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和監督聯邦政府的工作等。聯邦議院選舉通常每四年舉行一次,在選舉中獲勝的政黨或政黨聯盟將擁有組閣權。德國實行兩票制選舉制度。德國的《基本法》是聯邦德國法律和政治的基石。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2005年5月12日,德國聯邦議院表決通過了《歐盟憲法條約》。2006年,德國通過了聯邦制改革法案,採取“以權力換權力”的辦法,重新調整和明確了聯邦與各聯邦州的管轄權限,將部分立法權下放到聯邦州,同時減少主要代表各州利益的聯邦參議院的立法參與權和審批權,從而提高了政府決策能力和立法效率。

根據德國《選舉法》規定,凡年滿18週歲的具有德國國籍的公民都有選舉權,每位選民擁有兩張選票。第一票用於選出選民所在選區的議員候選人,並根據簡單多數原則,由獲得選票最多的人當選。選民的第二票用於選舉政黨。各黨獲得第二票的多少將決定其在聯邦議院中擁有席位的比例,對該黨能否上臺執政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議會

由德國聯邦議院和德國聯邦參議院組成。每屆任期4年。參加聯邦議院的各黨議員分別組成議會黨團。

聯邦議院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和通過政黨得票率按比例分配產生,任期4年,最重要的任務是立法、選舉總理和監督政府。第18屆聯邦議院於2013年10月22日組成,共有631個議席,其中聯盟黨311席,社民黨193席,左翼黨64席,綠黨63席。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聯邦參議院共69席,由各聯邦州代表組成,每州按人口比例擁有3至6個席位。各州通過聯邦參議院參與聯邦的立法和管理以及歐盟事務。參議院議長按固定順序由各州州長輪任,任期1年。當總統因故不能行使職權時,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務。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司法

聯邦憲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機構,主要負責解釋《基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有16名法官,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推選一半,由總統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長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輪流推舉。此外設有聯邦法院(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聯邦行政法院(負責一般行政司法案件)、聯邦懲戒法院(負責公職人員違紀案件)、聯邦財政法院(負責財政案件)、聯邦勞工法院(審理勞工案件)、聯邦社會法院(審理社會福利糾紛)和聯邦專利法院(審理有關專利問題的案件)。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各級法院相應設有檢察機關,任務是對違法、犯罪提出起訴,但不受法院的管轄,不干預法院的審判工作,也不獨立行使職權,而受各級司法部門的領導。其任務主要是領導刑事案件的偵查並提起公訴。檢察機關受聯邦或州政府司法部門的領導,在行使職權時相對獨立。聯邦行政法院設聯邦最高檢察院,由聯邦檢察長和數名聯邦檢察官進行工作。

德國交通地位重要,也反映在德國稠密且現代化的交通網絡上。德國的高速公路網總長度居世界第3位,而德國高速公路部分路段並無速度限制。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德國鐵路網總長度約達48215公里,每日約有50000輛的載客與載貨列車在行駛。地區鐵路有區域特快鐵路、區域鐵路和城市鐵路;遠程鐵路則有歐洲城際快車,城際快車和城際特快列車,都依照每日固定的時刻表行駛。遠程鐵路行運的範圍約達總長2000公里之長。高速鐵路網由多中心構成,德國的高速鐵路即城際特快列車由德國鐵路營運,營運速度為時速300公里,聯絡德國各大城市及周邊國家。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法蘭克福機場(歐洲第二大機場,僅次於倫敦,也是貨運量第一大的機場)及慕尼黑機場併為德國最大機場,兩者皆為漢莎航空的樞紐機場,而柏林航空的樞紐機場設於柏林-泰格爾機場及杜塞爾多夫機場,德國其他重要機場包括柏林-舍訥費爾德機場、漢堡機場、科隆/波恩機場、萊比錫/哈雷機場。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漢堡港為德國第一大及歐洲第二大港口,是“德國通向世界的門戶”。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