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美國為什麼不支持英、法兩國,反而聯合蘇聯一起打壓他們?

用戶8618970791201


因為美國人並不傻。

發生在1956年的第2次中東戰爭,仍然令很多人記憶猶新,這不僅僅是因為戰爭的核心蘇伊士運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圍繞這一小小的蘇伊士運河展開的地區戰爭。雖然時間很短,規模最小,卻極大地改變了國際政治格局,在標誌著美蘇兩大超級大國開始成為中東主宰的同時,也宣告了英法兩大殖民帝國體系的徹底瓦解。

而英法這種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尷尬結局,與其說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倒不如說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而這場戰爭的起因,是1956年7月26日埃及總統麥加爾·納賽爾發表紀念埃及“七月革命”4週年的演說。這場演說看似平淡,卻蘊藏了這個雄心勃勃的總統一劍封喉的殺機,因為在演說的最後,納賽爾宣佈《共和國總統關於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命令》,即“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而這一決定也將在世界引發強烈地震。

果不其然,在納賽爾宣佈蘇伊士運河國有化之後,英法兩國瞬間原地爆炸。雖然法國早在19世紀就被英國趕出了埃及,但當時法國的石油進口超過一半需要通過蘇伊士運河,雖然作為發達國家的法國並不差過路費那幾塊錢,但高盧雞的榮耀必然會葬送在蘇伊士運河的收費口,所以就是為了面子,法國也不能坐視不理。

而相比之下英國更有干涉埃及內政的理由,因為在很長時間裡埃及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而就在納賽爾宣佈蘇伊士運河國有化之前的前幾年,英國還在蘇伊士運河大量駐軍。如果做是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不僅石油進口會被卡脖子,更重要的是日不落帝國的臉面沒地兒擱。

所以,為了英法兩個殖民帝國的老臉,兩國必然是“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

但二戰後的英法兩國早已今非昔比,家到中落的兩大殖民帝國如果沒有美國的點頭和支持,基本就是小孩過家家。但此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忙著總統競選,並不想被英法兩國拿槍使,所以態度相當曖昧。

而感覺美國靠不住的英法兩國在得不到美國支持的情況下,決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再拉上中東小霸王以色列,感覺事情是有八九是穩了。

於是在虛情假意的所謂國際協會始終無法達成任何協議的情況下,英法以三國迫不及待地開始對埃及動手。

10月29日以色列率先動手,而後拉偏架的英法兩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交戰雙方停火,得了便宜的以色列當然樂見其成,但受傷的埃及則表示我去年買了個表。納賽爾明確拒絕英法兩國要求。於是得理的英法兩國於10月31日開始出兵干涉,戰爭規模迅速擴大。

畢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新生的共和國埃及面前,英法以三國聯盟可謂勢如破竹,屢戰屢勝。

英法的不要臉行為激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憤慨,美蘇兩國更是反應激烈。由於當時的匈牙利事件逐漸明朗,為轉移國際視線,蘇聯開始向英法以三國施壓。比如警告以色列要將這個彈丸小國從地圖上抹去,威脅英法將使用大規模核武器。

蘇聯的表態讓三國大為恐懼,尤其是英法,作為北約成員國,他們將熾熱的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國。而美國雖然表示絕不與蘇聯同流合汙,但也對英法嗤之以鼻。美國先是威脅英國撤軍,並拋售英鎊進行經濟打擊,迫使狼狽不堪的英國率先打了退堂鼓。而面對背叛了隊友的英國,上躥下跳的法國沒有任何辦法,只好鳴金收兵,以色列也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偃旗息鼓,第二次中東戰爭宣告結束。

很多人從埃及傷亡遠大於英法以聯軍得出埃及戰敗的結論,事實上埃及是名副其實的贏家,納塞爾不僅收回了蘇伊士運河主權,為阿斯旺大壩籌集了更多的經費。且因第2次中東戰爭,個人威望空前提高,不僅成為埃及眾望所歸的領袖也讓埃及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盟主。

而在第2次中東戰爭中,蘇聯成功轉移了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同時掌控了了在中東地區的話語權,很長時期內一直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靠山。

而美國通過干涉第2次中東戰爭,徹底將英法兩大殖民帝國打垮,成為中東地區的霸主之一。從此英國徹底淪為美國的小弟,法國雖然有心“自力更生”卻有心無力。

而以色列則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可以說小賺。

而英法則成為最大的輸家。雖然在二戰中因及時投降保全了實力,但法國的衰落早已不可避免,而法國面對此起彼伏的獨立運動,從來都是粗暴的鎮壓,這讓法國在疲於奔命中被徹底邊緣化。

而英國在二戰中的損失更大,第2次中東戰爭只能作為其迴光返照,而英國的殖民體系也通過這場戰爭徹底瓦解,從此第三世界一躍而起,日不落帝國成為昨日黃花。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英法合夥欺負銀

1956年7月26日,埃及總統納賽爾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並準備獨立修建一條水壩。這一舉動引起英法兩國的強烈不滿,因為英國銀行和企業本來佔了運河49%的股份,另外51%則屬於法國。

雖然當時殖民地獨立運動風潮湧動,但蘇伊士運河的戰略意義重大,兩個歐洲強國明顯都不準備放手。作威作福已成習慣的老牌殖民者準備再次選擇戰爭,只不過他們需要先找到一個藉口。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突然不宣而戰強攻下加沙地帶和整個西奈半島,並迅速向運河區挺進。在以色列進攻發起2小時後英法兩國假惺惺的聲稱出於運河安全考慮,最後通牒雙方停火,各自撤軍10公里。

早有默契的以色列單方面接受了通牒,卻繼續向埃及進攻,納賽爾那邊一看以色列根本沒停手的打算,乾脆拒絕了這份通牒。也不得不說納賽爾同學的心眼兒太實,人家英法等的就是他拒絕,這下總算找到藉口群毆了!

10月31日,英法兩國調集了100多艘艦艇,200餘架飛機開始對埃及狂轟濫炸,短短兩天就能調動這種規模的轟炸,說他們提前沒準備鬼都不信。到了11月5日,英軍1000多傘兵加2萬多海軍陸戰隊已經開始對運河區實施直接佔領了,還好埃及軍民拼死抵抗,總算運河沒被完全佔領。

美蘇仁義大哥出手

英法以三國唱的這出雙簧實在不怎麼高明,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一致表示這吃相太難看,幾百年來一點進步都沒有,差評!白頭鷹大統領艾森豪威爾先生不失時機的出來開始主持公道,著實收攏了一大波人心。

老艾是技術流選手,他先給英國首相艾登發了個電報,趕緊給我滾回來!不然有你好看!然而艾登卻假裝沒看見,繼續軍事行動。折了面子的老艾終於開始發飆,他表示要讓不長進的英國佬看看高端玩家怎麼浪,之後開始拋售英鎊.....

僅僅一天的時間英鎊就貶值了15%,搞的英國佬欲哭無淚。更狠的是老艾還直接否決了英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申請,同時停止向英國的經濟援助。不給我面子是吧?那你也別想過日子啦!

白頭鷹這邊大殺特殺的時候蘇聯大毛熊也沒閒著,他們正焦頭爛額的擺平匈牙利造反的事兒,赫魯曉夫一看老艾這麼露臉也趕緊出來刷存在感。當然,毛熊的方法自然是一貫的簡單粗暴。

他們直接向英法以三國發去通牒,趕緊給我滾回去,保持好你們的和平狀態,如果你們不選擇和平,老子就會選擇核平!英國兩國對這個威脅表示無所謂,你家的熊牌原子彈夠不著倫敦也夠不著巴黎。以色列這邊可不幹了,合著你倆拿我當槍使喚完還想再當把炮灰唄?毛熊的原子彈能夠著我啊!

不過英法的強硬也確實沒堅持多久,比下限他們根本不是毛熊的對手,赫禿子見他倆不懼自己,直接給老艾發了個公開信。信中表示咱們兩國是時候重溫下二戰時擺平小鬍子的舊夢啦,再組團抽那倆孫子一頓怎麼樣?還沒等老艾迴信兒呢,那邊的哥仨就受不鳥了,表示俺們撤出來不就完了嘛!何必搞得這麼傷感情呢?

其實都有小算盤

就這樣,11月6日,英法接受停火協議開始撤軍,11月8日以色列也接受了撤軍的協議,只是他們賴唧唧的帶到第二年3月才走。一場由運河歸屬權引起的戰爭在兩個仁義大哥的努力下平息了,只是仁義大哥們是真仗義嗎?當然不是,他們都有自己的算盤。

美國一反常態的壓制英法大抵基於以下幾個考慮:

  1. 英法的軍事行動事先沒通知自己,這是美國秩序制定者身份的挑釁,必須打壓。

  2. 英法找藉口的軍事行動也可能成為蘇聯的藉口,他們可能會藉機在中東擴大勢力。

  3. 英法的行為是典型舊殖民主義體現,作為新帶頭大哥,絕不能讓他們露頭。

  4. 可以在整個地區大量剛獨立的舊殖民地國家中狂刷一波好感,有利於他們在中東的勢力擴展。

而蘇聯不惜發動戰爭威脅也要逼退英法大抵處於以下幾個考量:

  1. 蘇聯與埃及納賽爾政府本就關係親密,那是他們在中東的橋頭堡,誰碰誰死。

  2. 在匈牙利事件中的國際形象太差,他們需要換換臉。

  3. 配合美國壓制英法可以讓他們離心,給英法一種美國不可靠的信號。

  4. 可以進一步加強蘇聯在中東地區的存在感。

沒啥能總結的,這幫玩戰術的都心黑,而且越來越黑,原來身為頂級玩家的英法兩國這時候只能叫人家玩,怎一個慘字了得。事實上這次蘇伊士戰爭對各國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英國的艾登政府直接垮臺,從此由一個全球大國淪為地區強國,甚至成了美國的跟班;法國那個永不服輸的戴高樂則意識到美國人不可靠,開始走獨立外交政策,一直延續到21世紀才停止。

納賽爾帶領的埃及雖然在戰爭中受到重創,但在政治上收穫頗豐,成為阿拉伯世界的共主,身後還多了毛熊做靠山。以色列把到嘴的肥肉吐了出去,但也不是毫無所得,在談判過程中他們取得了美國的支持,崛起已不可阻擋。


歷史吐槽機


對美國而言這是有歷史教訓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完了,英法兩個國家已經打得筋疲力盡,但是在戰後分贓的巴黎和會上,後來居上的美國雖然出力不少,也死了人,但撈到的利益並不怎麼多。威爾遜還是被勞合.喬治與克里蒙梭兩條老狐狸合謀給耍了。美國只是在美洲範圍裡接管了了英法的地盤,但是在歐洲、亞洲、非洲都還插不進手去。地盤最大的英國還搞起了英聯邦,玩起了帝國特惠制,擺明了把意圖用經濟滲透世界的美國攔在英聯邦帝國外面。國際貿易40%還是用英鎊結算。這讓一直嚷嚷門戶開放的美國十分不爽,但又無可奈何。因為英法憑藉著之前攢下的龐大的殖民帝國體系還能持續地吸血維繫下去。因此,這兩個老牌殖民帝國就成了美國這個暴發戶的眼中釘,看在眼裡,恨在心裡,找機會就要做掉它兩個。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美國而言是天上掉了個巨大的餡餅,希特勒德國把英法逼到了牆角,美國可以對這兩家既當婊子又立牌坊了。例如對英國,1940年9月2日,美英兩國政府達成著名的《驅逐艦換基地》協議。按照協議,美國向英國提供50艘超齡的驅逐艦,英國則把巴哈馬群島、牙買加、安提瓜、聖盧西亞、特立尼達和英屬圭亞那等地的軍事基地租給美國使用99年,同時將紐芬蘭的阿根夏和百慕大島基地無償提供給美國使用。英國人該慶幸的是他們已經扛住了希特勒的空中打擊,否則要付出的代價就不止這8處軍事基地了。彼時雙方還算保持了一團和氣,但到了1943年下半年,美英雙方在討論戰後國際金融體系架構時就圖窮匕見了:美國主張的“懷特計劃”和英國主張的“凱恩斯計劃”鬥得不可開交,但是此時的美國已經手握超過一半的世界黃金儲備,對美國的主張,英國是聽也得聽,不想聽也得聽。最終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成立,以美元為基礎的戰後貨幣體系-佈雷頓森林體制確立,凱恩斯在戰爭結束不到一年時即去世,難說不是給氣死的。這還沒完,美國接茬推動成立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就是針對著維繫英國殖民體系的帝國特惠制去的。總之,在世界新金融體系的構建問題上,二戰後的美國是窮追猛打,絕不給老殖民帝國半點喘息的機會。

這樣一來,英法在蘇伊士運河上出手就不是偶然的了。蘇伊士運河溝通了歐洲與亞洲的大部分海運,如果英國把這個要害抓到自己手裡,配合戰後英國在地中海保存下來的直布羅陀-馬耳他-塞浦路斯-希臘基地體系,英國仍舊可以控制歐亞之間的大部分貨物貿易,特別是當時已經呈現出巨大前景的中東石油貿易。如果這樣,英國在中東就佔據了遠超美國的主動權,並且可以壓制埃及的民族解放運動,與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鎮壓行動相呼應,在北非地區是有可能牽制阿拉伯世界的民族主義浪潮,進而維繫英法在非洲的殖民體系的。如果能成功做到這一點,英法就還可以勉強充當一等強國以等待時機。

美國很清楚地看出了英國的這一圖謀,這對於美國問鼎中東的政策將構成巨大的障礙,美國可不想讓人分享自己在中東的主導地位,更不會容許英法繼續經營各自的非洲殖民地。因此,美國迅速出手,於11月底拋售英鎊並阻撓IMF給英國貸款以維繫英鎊匯率。這手立刻要了英國人的命:財政大臣麥克米倫將在12月4日向公眾做月度報告,屆時必須公佈英國外匯儲備情況,任何隱瞞消息的行為都將被外界解讀為英鎊匯率下跌的信號,但當時英國外匯儲備已經不足20億美元,已經低於公認的警戒線。絕境之下的首相大人艾登最終屈服:在12月2日,英國內閣確定12月22日是英軍撤出蘇伊士運河的最後期限。結果,英國人趾高氣揚地來,垂頭喪氣地走了。納賽爾成了埃及的民族英雄。

總之,蘇伊士運河事件讓英法偷雞不成蝕把米,還讓其它國家看清了英國在美國面前的跟班小弟身份,同時也意味著老牌殖民帝國最終解體的進程悄然開始。


asiavikin


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的戰爭,起因是當時的埃及推翻了法魯克國王,新任埃及總統的納賽爾為了把蘇伊士運河的權益收歸國有,廢除了英法兩國在蘇伊士運河的特權。


英法兩國自是不甘心就此罷手。

英法兩國曾稱霸世界幾百年,雖說在二戰中一個被打敗、另一個被打殘,雄風雖早已不在,但不會就此俯首認輸。

蘇聯、美國就不說了,在國力、科技、軍事和工業領域早已超過自己,對此英法兩國雖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已經不是對手。

但是英法兩國面對著這些第三世界的對手,心裡還是以老大自居,雖說已經是破落戶貴族,但畢竟比這些老貧農要好得多。

所以,當埃及這個國家要收回蘇伊士運河的權益時,英法兩國怎肯罷休?

不過話又說回來,當時的蘇伊士運河確實是英法兩國搞得投資建設,這得要佩服人家英法兩國的眼光的獨到之處。

因為它是貫通地中海和紅海的一條關鍵通道,不管是從歐洲到亞洲,還是從亞洲到歐洲,正因為有了蘇伊士運河,才使得郵輪和貨船不再繞道非洲好望角的幾千裡冤枉路程。


想當初日俄戰爭時,俄國的太平洋艦隊不敵日本的聯合艦隊,為了支援太平洋艦隊,沙俄最強大的波羅的海艦隊不得不從波羅的海出發,順著大西洋一路南下繞道非洲的好望角 費了大半年的時間,等到達戰場時被以逸待勞的日本聯合艦隊一舉擊垮。

所以,蘇伊士運河不僅影響著埃及、以色列和英法兩國,也同樣影響著全世界。

而經過蘇伊士水道所產生的巨大經濟利益更是令人垂涎三尺。

因此,無論如何英法兩國面對著埃及想要收回的蘇伊士運河,自然是不肯罷手。

埃及自然不是英法以三國的對手,但此時引起了國際上的巨大反響。

首先蘇聯出面干預,當時的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對英法以三國發出嚴厲警告,讓三國停止戰爭,不然就對它們使用核武器。

英法兩國自然不甘心就此認輸,他們還在指望美國能替他們出頭呢,因為他們可都是屬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在軍事上是有協定的。

但誰知美國就像沒事人似的無動於衷,好像這事跟他沒有任何關係一樣。

其實英國和法國根本就不知道,美國最恨的國家其實正是他倆。

在美國獨立之後不久,雖說已經獨立了,但是實力還很孱弱,這時的英國依靠強大的海軍力量不斷的打壓美國,封鎖美國海岸,逼迫美國簽訂不平等的貿易協定。

而當時的法國也來跟著湊熱鬧,跟英國一道欺壓美國。

應該說,當時的美國可真是很透了這兩個國家。


但反過來說,美國和包括德國、蘇聯在內的其他國家並無什麼深仇大恨和過節。

在雅爾塔會議時,當時的美國的立場明顯的是站在蘇聯一邊。

美國認為,在歐洲地區保持一個強大的蘇聯是符合美國的利益的。

並且,羅斯福還再三的勸導英國首相丘吉爾把香港歸還給中國,戰後放棄殖民地等。

大英帝國雖已經日暮窮途,但世界第一霸主的光環還尚未褪去,它還想繼續領導世界。

在蘇伊士運河事件爆發之後,蘇聯首先向英法兩國發出了撤軍通牒,不然的話要使用核武器招呼他們。

按他們的想法,這時的美國是應該挺身而出為他們撐起核保護傘的,但美國人根本就不鳥他們。

反而和蘇聯一起聯合打壓他們,真讓這兩個國家大出意料之外——美國人把他們出賣了!

這也難怪,想當初就是這兩個壞傢伙欺負和打壓美國,也是這倆傢伙在《巴黎和會》上把美國摒棄在歐洲之外,拒絕美國融入歐洲。

現在美國總算等到機會出這口惡氣了!


東方評史


蘇伊士運河的貫通直接連接了印度洋同大西洋,戰略位置太重要了,同時中東作為三洲的交界地區,其地位更是不可取代。可美國對中東曾一度“針插不進去,油潑不進去”,英法以三國聯合發兵埃及,試圖控制蘇伊士運河“不符合美國利益”。

中東長期被歐洲掌控

一戰結束後的“分贓會議”,英法瓜分了中東,中東處於“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戰略位置優越。同時,海灣地區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中東是個“大金礦”,蘇伊士運河極大的縮短了東西方航程,經濟效益不可估量。

二戰以後各民族獨立運動高漲,埃及順勢收回蘇伊士運河外界也很難有話說,作為阿拉伯國家中實力最強的一個,埃及當時是強國拉攏的對象(拉攏阿拉伯國家就可以控制世界石油)。英法以佔領蘇伊士運河區已成既定事實,而埃及等國同蘇聯走的“非常近”,因此,無論是因為自身利益受損還是打壓英法,拉攏阿拉伯世界也罷,美國都不會同意英法控制蘇伊士運河。


歐洲復興計劃使戰後的歐洲實力迅速恢復,可此時歐洲已經無力挑戰美蘇兩國,美蘇干涉蘇伊士運河戰爭都向歐洲釋放了一個積極信號:別惹我(們),你們惹不起!這個世界現在我(們)說了算。

殖民體系瓦解,西歐霸權徹底衰落

從文藝復興開始,幾個世紀以來,西歐一直高高在上,可是時過境遷。一戰之後,國聯被英法控制排斥美國,二十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摧毀了“英法”,兩國國力迅速下降,戰後的軍事力量被迅速“削減”,隨著亞飛廣大地區民族覺醒,獨立運動高漲,殖民體系處於開始加速崩潰,西方的權威不在存在,“第三世界”敢於向英法說不。同時,美國要讓西歐明白:沒有我,你們什麼也別想幹成。英格蘭明白了,開始“甘心”做小弟,法蘭西似乎還不明白,選擇了另外一條路:“聯合歐洲,抗衡外部壓力,作為美蘇之外的另一強”,戴高樂主義引領法國恢復了世界大國地位。



出於爭奪中東控制權,美蘇都不可能讓“英法聯合重新掌控中東”,兩大國聯合施壓也就不稀奇了,畢竟當時美蘇才是“當家人”。

☞(喜歡我的回答,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聚焦國際時事,評議熱點事件,用客觀、公正的心看待問題)


past穎甜


即便是冷戰時期世界劃分了兩大陣營,也不影響各個國家之間全球戰略博弈的進行。所以1956年蘇伊士運河的這一場戰爭,美國並沒有支持英法兩國,而是與蘇聯進行了一場非正式的合作。這一事件,其實還要以埃及總統納賽爾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說起。埃及曾長期是英法,尤其是英國的勢力範圍,但是在二戰結束之後,埃及也不斷謀求自身獨立,並且主張將國內的工業經濟,以及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並建立一條水渠,發展國內經濟,這自然引起英法兩國的強烈不滿,因為當時英國已經和蘇伊士運河有關方面,簽訂了長期協議。



法國亦是如此,可以說英法兩國擁有蘇伊士運河的絕對所有權。而殖民獨立運動席捲到埃及以後由於蘇伊士運河的戰略意義重大,並且也是埃及主要創收的工程,所以英法和埃及對於蘇伊士運河之間的爭奪十分激烈。埃及要求獨立自主收回蘇伊士運河的要求十分強烈,而英法也絕不允許自己失去這個重要的港口以及運河。但作為老牌的殖民國家英法在當時的實力明顯衰弱。即便要發動一場戰爭,也必須找一個合適的理由。而就在此時以色列突然宣佈空襲加沙和西奈半島,並迅速向運河地區推進。當然可能在這之前雙方已經互通有無,但是英法在表面上依然宣佈出於安全考慮出兵,並且要求雙方停火。



以色列很快接受了通碟並停火,暫緩向埃及進攻。埃及一直堅持拒絕,畢竟對於埃及來說一丘之壑,無非就是想要獲得蘇伊士運河的主導權逼迫埃及就範。這也正中英法兩國的下懷,調集了大量的水面艦艇對埃及進行打擊。埃及的抵抗也十分強烈,最終運河一直在雙方拉鋸過程之中。英國法國以色列三國聯合在當時吃相比較難看,而且這一問題也繞過了當時的老大美國。艾森豪威爾隨即開始主持公道收買人心呼籲雙方停手。並且也動用了一系列的金融手段給英法來了個下馬威。英國當時經濟恢復依然比較依賴美國經濟援助,金融制裁的口風英國感到心虛被迫停火。而此時的赫魯曉夫也想要加強蘇聯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同樣呼籲停火,並向多國發出通碟。



英法沒有想到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美國和蘇聯可以暫時達成一致。但是自身國家戰略的核心利益不會那麼容易就停火,雙方一直處於僵持狀態。當英法看到美國動真格的時候被迫接受停火協議。這場戰爭其實最大的收益者其實是美蘇兩國。美國討厭英英法在沒有通知自己的情況之下,發動這場戰爭,這是對美國在地區秩序的挑釁。同時英法如此強硬的想要佔領埃及的蘇伊士運河也會給蘇聯加大這一地區的影響力提供藉口。而且英法是傳統的殖民主義國家在美國建立新殖民秩序和帝國秩序以後美國絕不允許自己的秩序被顛覆和推翻。同時還可以利用所謂的維護和平反對殖民秩序贏得周邊國家對美國的好感。而蘇聯在當時與埃及政府關係比較親密。



英法長時間不肯收手,必然會導致蘇聯的一系列動作。而蘇聯在東歐地區進行冷戰也希望能夠通過蘇伊士運河的事件改善自己的國際形象,並緩解與西方之間的競爭。同時蘇聯在中東地區也確實因為蘇伊士運河的事件強化了自己的存在。而英法兩國則是這一事件,當中最大的輸家。埃及雖然在這場戰爭當中,遭受重大挫折,但是在政治上獲得了阿拉伯世界的支持,同時以色列一無所得,在之後的發展當中埃及成功與美國牽線搭橋。經濟發展較之前更快了一些,而蘇伊士運河的主導權最終也回到了自己的手中。雖然不是百分之百,但相比於完全被英法控制,埃及初步達到了收回運河主導權的目的。


世界史圖鑑


蘇伊士運河自1869年開通以來,一直是英法壟斷資本在共同經營。1882年英軍佔領埃及,埃及成為英國殖民地,英軍在埃及建立了最大的海外軍事基地。

二戰後,埃及獲得獨立,1956年7月,埃及總統納賽爾宣佈從英法手中收回蘇伊士運河主導經營權,這兩個老牌殖民主義國家不願意交還武力搶奪來的利益,唆使以色列聯合對埃及開戰。

在比埃及先進的多的三國聯軍聯合打擊下,埃及人民雖然對侵略戰爭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抵抗,但是終因實力懸殊太大,難以取勝。

此時蘇聯的注意力被匈牙利事件吸引,沒有第一時間顧及埃及危機。就在英法兩個強盜將要得手時,匈牙利局勢已經明朗化,蘇聯便騰出了手腳來維護世界和平。

蘇聯立即給交戰各方發出了措辭強硬的外交照會:

蘇聯在寫給以色列總理本·古裡安的信中稱,以色列的行為“將使以色列是否能繼續作為一個國家而存在發生問題”。本·古裡安大為惶恐,趕緊向聯合國表示接受其一切停火建議而不帶任何附加條件;

蘇聯同時也給英國首相艾登和法國總理摩勒分別寫了信:“如果擁有各種現代化毀滅性武器的更強大的國家向英國和法國進攻的話,那麼英法兩國會處於何種境地呢?”強橫的英法在面對大塊頭蘇聯時,也是立即慌了神,趕緊找北約老大美國要其保證北約組織的團結。

蘇聯同樣也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寫了信:“如果這場戰爭不予制止,則將險象環生,並能發展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和蘇聯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擁有原子武器的大國,對於制止戰爭和恢復近東地區的和平負有特別的責任”。

美國雖然強大,但是並不想打第三次世界大戰。再者,在美蘇爭霸的當時,美國還是以救世主自居的,不想因為偏袒英法喪失自己在中東的地位和在世人面前的光輝形象。最重要的是,世界上有兩個老大美國都嫌多了,也看不慣英法在中東佔有一席之地,乘機驅除英法勢力,自己全面取而代之。

原本英法也沒有遵守雅爾塔會議的約定,就是二戰後應該歸還殖民地,允許民族自決,在聯合國也說不過去。那個時候的聯合國實際上就是美蘇兩國在掌舵,美國也不好意思開了缺口讓蘇聯有機可乘。美國一旦不支持英法,英法是不敢獨自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碾壓歐洲的,於是蘇伊士運河戰爭(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英法以三國認慫,蘇伊士運河歸還埃及結束。


謝金澎


因為當時亞非大部分國家都是英法兩國的保護國或直轄殖民地,而中東是維繫這個殖民體系的紐帶,蘇伊士運河是關鍵通道。

而美蘇雖然已是世界兩極,可還沒形成霸權,處理這些地方的事務還要看英法兩國臉色,心中自然不爽。蘇聯的辦法是支持各地的獨立勢力搞事,美國和英法是盟友,礙於面子主要採取經濟和政治上的滲透。

而埃及通過納賽爾革命獲得了獨立,英法忍了。接著要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這就是在割英法的肉了,於是聯合以色列發動第二次中東戰爭。

美蘇都認為這是打破英法殖民體系的絕佳機會,而且是在中東這個具有極大地緣戰略價值的地方。於是紛紛表態支持埃及,並對英法兩國施壓。而英法兩國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早已外強中乾,面對美國的制裁和蘇聯的軍事壓力只能屈服。

果然埃及獨立和收回運河主權的成功極大刺激了各國獨立運動,英法就算有八手八腳也按不住,殖民體系迅速瓦解,留下的勢力空間則由美蘇填充了。


就這樣吧1782128


削弱乃至粉碎英法為首的殖民體系,是🇺🇸蘇聯🇨🇳這三個新興大國的一致訴求。

二戰後,中蘇高舉民族自決大旗,佔據道德制高點,獲得政治優勢。尤其是1954年日內瓦和平會議,中美蘇合作默契,將法國驅逐出印度支那地區。

對🇺🇸來說,英法繼續佔領龐大殖民地,不僅可以吸血彌補自身,繼續充當西方世界的重要領導人與自己分庭抗禮。還將壟斷龐大市場,自家商人怎麼賺錢?

英法當然不甘心殖民地喪失殆盡,需要一個重大戰略行動來恢復帝國臉面,壓制殖民地的反抗聲勢。正好,埃及總統那賽爾宣佈蘇伊士運河國有化,沒收英法股本,英法就夥同以色列密謀對埃及開戰。

先是以色列挑動戰火,隨後英法宣佈武裝調停。被拒絕後,英法迅速利用強大海空軍力量擊敗埃及,控制運河區。此即第二次中東戰爭或者蘇伊士運河戰爭。

但是侵略行為遭到全世界的一致反對,蘇聯更是直接宣佈將核打擊英法侵略軍。

對此,🇺🇸雖然也宣佈動員,以防蘇聯對西歐發起進攻,卻拒絕公開承諾保護英法,反稱英法的侵略是不道德的,同時還動手打擊英鎊匯率。

所以,僅僅在8天后,英法就狼狽宣佈退出戰爭。在全世界面前,不僅沒有恢復帝國的榮光,反而丟掉了最後的內褲。

此後英法殖民體系迅速崩潰,🇬🇧也就正式成為🇺🇸跟班。🇫🇷則陷入混亂與叛亂,經過民族反思之後,戴高樂領導法國退出北約的軍事體系,建設完整國防工業,自主爆炸核武,相對保障了獨立性。


四川達州


美國在60年代以前主要還是接收英法殖民帝國的遺產,特別是拆散打壓大英帝國。一方面英法封閉式的殖民帝國對美國門戶開放市場不利,另一方面作為世界第一的美國正在以美元佈雷頓森林體系替代英國的英鎊為基準的貨幣體系。相對來說和正在接收東歐的蘇聯之間的衝突不算激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