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鬱郁小詞

在歷史上,辛棄疾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全能型人才。論文,他學富五車,出口成章;論武,他一劍當關,轉戰千里。才高自然志廣,在辛棄疾的一生中,以驅除韃虜,光復大宋作為自己的崇高理想。為了這個理想,他四處奔走卻屢屢碰壁。但辛棄疾並沒有因為挫折而頹喪,反而越挫越勇,養成了慷慨激昂的性格。而這種性格反映到文學作品中,就使他成為了宋朝最有名的豪放派詞人。

豪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鬱郁小詞

我今天的心情很鬱悶

但再豪放的人也有心情鬱悶、苦惱的時候,今天就讓筆者為朋友們介紹一首辛棄疾飽含鬱郁之情的小詞:

西江月(遣興)

辛棄疾

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西江月是詞牌名,無需多言。“遣”字在《說文》中的解釋是“縱也”,此處應為排解、釋放的意思。至於說辛棄疾究竟想在這首詞中釋放什麼情感或興致?請聽筆者細細道來。

豪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鬱郁小詞

酒呢?酒呢?我好苦哇!

這首西江月以“醉”字開頭,即奠定了這首詞的基調,又點明瞭辛棄疾當前的狀態。一個人求醉,無非兩種原因。一種是喜,因為高興多喝了幾杯。一種是愁,借酒消愁,因為酒才是苦人兒最好的朋友。辛棄疾顯然是出於第二種原因。

在醉夢裡才能得到片刻的歡笑,辛棄疾用了一個“且”字,表明了歡笑,不僅得來不易,還十分短暫。下一句的“要愁那得工夫”則是對上一句的補充和遞進。在這片刻的歡愉中哪裡還顧得上哀愁!辛棄疾寫醉中的歡笑,意在點明自己醒時的哀愁,通過自己的哀愁,控訴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當權者的無能與不作為。用“貪”來形容自己對歡笑的渴望,表明了愁多歡少的現實境況,使滿滿的愁緒躍然紙上。

豪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鬱郁小詞

孟子曰:...

上闋的後兩句對愁緒的由來,做出瞭解釋。這兩句詞借用了孟子的名言,即“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的本意是讓人不要讀死書。一味的相信書本上的理論,不顧實際情況的讀書人,還不如一個文盲!

但辛棄疾反用孟子這句名言,他說“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字面上的意思是說古書上的道理全部都是錯誤的,我不該相信它們。

但古書上的道理真的是錯誤的嗎?首先,辛棄疾是在不清醒的狀態下說的這句話,醉話豈可當真!其次,能流傳千古的書籍,怎麼可能會記錄一些錯誤的道理。即便有一部分道理已經不合時宜,也不可能“全無是處”吧!如此看來,辛棄疾的這句話顯然是一句反話。

古書上愛護百姓,力求國家統一的道理既然是正確的,但信奉這個真理的辛棄疾在當時社會中卻處處碰壁,又是因為什麼?

豪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鬱郁小詞

看懂這句詩,你就明白了我的痛苦

因為當時南宋偏安一隅,君臣早已忘卻了淪喪的國土和北方仍處於外族統治下的國民。而保國安民卻是辛棄疾的畢生理想,他不能容忍理想被現實擊碎,更不能容忍國家分裂和百姓受苦,所以才滿腔憂憤,發出了“全無是處”的吶喊。其實這一句詞,是用來評價苟安的南宋君臣,你們真是全無是處!

如果說,上闋讓讀者感到有些沉鬱,那麼在下闋裡,辛棄疾就又恢復了他豪放、豁達的本性。

下闋先通過時間和地點,來表明醉的程度。一夜未醒加上醉倒在松樹邊,沒有回家,顯然都是辛棄疾“貪歡笑”所造成的。以酒醉的來暗喻自己心中的愁悶,醉的越深,則表示心中的愁悶越難排解。

豪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鬱郁小詞

醉裡且貪歡笑

剛清醒就問松樹,我昨天的醉態怎麼樣?語氣之中有自嘲之意。自己明明有能力實現理想,卻被投閒置散,落個買醉松前的下場,讀來不禁讓人淚落。而先是醉到松旁,醒時又與松樹對話,這是辛棄疾以松為友的意思。松樹在古人心中是傲雪孤立,不屈不撓的象徵。在這裡,辛棄疾在以松喻己,表示在為國為民的原則上,自己絕不妥協的意志。

宿醉雖醒,但餘韻未消。當辛棄疾搖搖晃晃站起身,想回家的時候,卻發現松樹晃動,似乎是想過來扶自己一把。松樹自然不會有扶人的舉動,造成這樣的誤會,恰恰說明了辛棄疾的酒並沒有完全清醒,身搖眼花而產生了錯覺。但這個因錯覺而產生的小誤會卻使這首西江月平添了幾分生動和情趣,實是不可多得的妙筆。

面對松樹的好意,辛棄疾選擇了拒絕。這個選擇既是他倔強不屈的表現,也寓意了他的孤獨、無助。

豪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鬱郁小詞

我願長醉不復醒

整首詞上闋抒情,以醉時的歡樂來暗示清醒時的愁悶,以古書的無用來暗示朝廷的無能,情真意切,催人淚下。

在下闋裡,辛棄疾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的經過,並通過自己與松樹的動作和對話,編寫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在趣味橫生中,表達了自己不屈的意志和孤獨、無助的現實境況。

上闋喻情於理,下闋述志於景,而上下兩段之間又能相互呼應,渾然一體,實在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如果你喜歡文史類知識,不妨關注我,我們以後可以互相探討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