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四川“天府之国”之称的水利传奇 距今两千多年历史 仍在使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于每一个地方的人来说,水是赖以生存的根本。尤其是在古代,农耕为主要生产活动的农民,对于水更是有着敬畏之心,但是在灌溉方面却是因为没有水源而颗粒无收的情况常有发生。所以在古代,古人们也会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相当严重的地方。当代诗人李白更是在他的千古名篇《蜀道难》诗歌中提及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深刻的反映出当时成都平原的水旱灾害,所以在2000多年前,成都平原上兴建起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留存、年代最久、至今仍在一直使用的最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

成就四川“天府之国”之称的水利传奇 距今两千多年历史 仍在使用

​在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中游,都江堰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世界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它是一个集防洪、灌溉、航运为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留存、年代最久、至今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它也成就了四川“天府之国”之称的水利传奇。

成就四川“天府之国”之称的水利传奇 距今两千多年历史 仍在使用

​都江堰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是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的主体景区,是国家AAAAA级景区。它始建于秦昭王末年 ,是由我国著名水利专家蜀郡太守李冰,领导当地民众,在丛帝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距今已逾两千多年历史。

成就四川“天府之国”之称的水利传奇 距今两千多年历史 仍在使用

成就四川“天府之国”之称的水利传奇 距今两千多年历史 仍在使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三部分组成。分水鱼嘴用于把岷江水分别导入内外二江,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经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飞沙堰在分水鱼嘴和宝瓶口之间,主要起到泄洪的作用,用于调节流经分水鱼嘴的水流量,避免河水过多的涌入内江,由于江水流经飞沙堰前所修的弯道时形成环流,使超过堰顶的洪水中夹带的沙石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造成内江淤塞,故取名“飞沙堰”。宝瓶口是当时李冰结合当地地形和水情,组织人工凿开玉垒山,引岷江水入内江的总入水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而开凿玉垒山所分离出来的石堆叫“离堆”。

成就四川“天府之国”之称的水利传奇 距今两千多年历史 仍在使用

成就四川“天府之国”之称的水利传奇 距今两千多年历史 仍在使用

我国著名水利专家蜀郡太守李冰让这三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协调的整体,在最恰当的部位将岷江之水一分为二,“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从此岷江之水被源源不断地送往成都平原的各个角落,使得四川成为名副其实的“食无荒年”、沃野千里、富庶一方的“天府之国”。

成就四川“天府之国”之称的水利传奇 距今两千多年历史 仍在使用

成就四川“天府之国”之称的水利传奇 距今两千多年历史 仍在使用

​登上玉垒阁放眼远眺,都江堰全景尽收眼底,无论是纵横交错的田园阡陌、错落有致的高楼农舍,还是尘嚣的街衢、幽深的井巷,来自珉江的潺潺流水依然无处不在。浩浩荡荡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变水患为水利,不仅滋养着这一方土地,还孕育着都江堰特有的民俗区域文化。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玉垒关······每一处景区无不彰显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成就四川“天府之国”之称的水利传奇 距今两千多年历史 仍在使用

成就四川“天府之国”之称的水利传奇 距今两千多年历史 仍在使用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它的创建体现了我国古时人们与自然抗争的勇气与智慧,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共同构成了以水利为主题的都江堰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作品。

成就四川“天府之国”之称的水利传奇 距今两千多年历史 仍在使用

成就四川“天府之国”之称的水利传奇 距今两千多年历史 仍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