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政策的開端:“門戶開放”

在美國海外擴張的過程中,“門戶開放”政策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這個政策直接和中國有關。什麼意思呢?就是

鴉片戰爭以後,列強在中國的土地上劃勢力範圍,這可以,沒有問題,但你的勢力範圍必須對其他列強的商品和資本開放,不能獨佔,不能排他,這就是“門戶開放”。很多書上就把“門戶開放”和美國連在一起了,說美國是個“遲到”的大國,等它來到中國的時候,中國基本上已經被列強瓜分完畢,所以美國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列強在華勢力範圍保持開放,大家機會均等。我相信,這些話你肯定不會覺得陌生。

“門戶開放”政策的由來

但是我告訴你,這個說法是錯的。為什麼呢?因為“門戶開放”根本不是美國提出來的,而是英國人的發明。英國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侵略中國以後,就一直要求清政府對其他列強一視同仁,中國市場要向所有列強開放。這就是英國當時的自由貿易原則。

那美國呢?美國一開始根本就沒有什麼中國政策,它在中國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搭英國的便車:英國不是堅持“門戶開放”嗎?那美國貨物正好進中國市場。我再給你補一件事:美國在中國事務上當英國“小弟”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就開始了,當時美國的船就跟在英國艦隊的後面進入長江口,英國從清政府那裡得到什麼條件,它就跟著要什麼。

問題是,為什麼美國後來又要提“門戶開放”呢?關鍵原因是,到19世紀末,美國在中國的利益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前面說過,美國從1890年開始推動海外擴張,它對華貿易的總量不大,但增量驚人。在1890年到1900年這十年間,美國對華出口增加了200%。

今天美國人和我們打貿易戰,說有些領域過於依賴中國,有損美國國家安全。但我告訴你,在100多年前,美國有一些行業就開始依賴中國市場了,很難想象吧?比方說棉花,當時的中國是美國棉花的最大買家,美國棉花出口的一半都是運往中國的。

美國南部產棉區的那些商人是怎麼看中國的?他們給國會的請願書是這麼寫的:“你馬上可以看到對華貿易的重要性:它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切。”所以你看,利益上升到這個程度,美國的政策當然要重新考慮。

第二個原因更關鍵,那就是,英國的“門戶開放”支持不下去了。英國的“門戶開放”核心是什麼?說到底就是不能真的瓜分中國,即所謂“保持中國主權完整”,這樣的話,列強在中國市場上可以自由競爭。

但是,到19世紀末,英國的實力已經下降,這個場面有點罩不住了。這個時候,其他列強就拒絕再按照英國的規則玩下去了。1897年德國強佔膠州灣,這是個開頭,其他列強生怕自己落後,都開始在中國強佔租界。英國呢,一開始想抵制一下,後來一看抵制不住,乾脆自己也搶租界。“門戶開放”不再提了。

美國一看,這可太要命了。你要知道,當時美國在中國一點根基都沒有,連領事館都是和英國合用,可以說是寄人籬下。我們今天會覺得難以想象。不過對美國來說,只要門戶開放能堅持,那美國憑藉工業第一的實力,遲早會成為中國市場的最大贏家。反過來,如果門戶開放沒了,列強都把著自己搶來的那幾塊租界,把別的國家排擠出去,那美國可以說一點兒戲都沒有。

美國如何推行“門戶開放”?

聽到這裡你就明白了,為什麼美國一定會全力以赴地推“門戶開放”。問題是它怎麼推?

這裡就要說到一個關鍵人物,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海約翰。這個人曾經當過林肯總統的秘書,27歲就進入外交界,外交經驗很豐富。他非常清楚,在中國不比在拉美,美國說了不算,所以想要實現門戶開放,只能走一條很小心精細的路線。他先準備了一份照會,史稱“

第一次門戶開放照會”,什麼內容呢?就是各國都在中國佔了勢力範圍,美國不反對,但這些勢力範圍必須對其他國家開放,而且要在貨物收費方面一視同仁。這照會本身就很有意思,你看它只涉及一般性的貨物貿易,當時列強爭奪最激烈的對華貸款、開礦、鐵路這些敏感領域一概不碰。準備好照會以後,海約翰又分頭找了英、法、俄、日這些國家,先找在華力量最單薄的日本,再找立場最相近的英國,各個擊破。最後讓列強都表示同意美國的“門戶開放”照會。

那到這裡,“門戶開放”政策就成功了嗎?遠遠沒有。當時已經是1900年,就是八國聯軍侵華的那一年。這一年6月,義和團進京,和清軍一起圍攻使館區東交民巷。列強組織八國聯軍大規模侵華,進攻北京。這段歷史我們都很清楚,不用我多說。

我這裡要說的是,從我們中國人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場民族的災難和恥辱。但從外交史的角度來說,這又是一場特別複雜的國際鬥爭。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當時所謂八國聯軍內部矛盾非常大,特別是俄羅斯藉機大舉派兵侵佔中國土地,俄羅斯外交官還直截了當地說,俄國對中國東北的興趣遠遠大於解圍北京使館區。這樣一來列強在中國的利益格局就要被完全打破,英國這些國家就急了。美國呢?當然也急了,因為好不容易搞起來的“門戶開放”可能馬上就完了。但是海約翰此時還是很謹慎,

堅決不做“選邊站”的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走一條“膽小的機會主義”路線。就在這種情況下,他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推出了第二次“門戶開放”照會,最後又成功地讓列強接受。

“門戶開放”背後的三個特點

說到這裡,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過程基本講完。這裡你要留意三個特點:

第一,美國的“門戶開放”著眼中國,但在整個事情的運作過程中,中國根本沒有被當成一個國家來對待,而只是被當成一個市場。到了什麼程度?美國的“門戶開放”照會只發給列強,中國政府根本沒有接到,美國只是在中國政府詢問以後才給予回應。

第二,美國非常謹慎。我這裡要插一句,看美國史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今天美國的形象套過去。好像美國從來都是一副牛哄哄的,很霸氣的樣子。實際上美國當時雖然在實力上已經是世界第一,但你可以看出來,它在“門戶開放”的整個過程中都是小心翼翼,只利用矛盾,不捲入矛盾。

第三,“門戶開放”顯示出了美國的大國格局。你可能會問,列強瓜分中國的時候,美國當時為什麼不佔一塊地呢?原因是,美國當時已經用一種全球眼光來看自己的利益,光佔一塊地方它看不上,它瞄準的是整個中國市場。“門戶開放”的著眼點就是整個中國。

最後我要說一下“門戶開放”的結果。平心而論,美國兩次“門戶開放”照會的具體效果很有限,但它的象徵意義特別大。我前兩講說的,美國那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海外擴張道路此時基本定型。接下來美國在全世界做的,實際上都可以稱之為“門戶開放”政策。

再往深裡說,“門戶開放”顯出了英美霸權交替的端倪。你想,“門戶開放”原來是英國在做的,英國撐不住以後美國接過來了。說明什麼?說明美國和英國之間大的制度和規則取向完全相容。你不行了我來坐莊,規則體系還是一樣,所以請你放心。後來英美霸權和平交替,這是深層次的秘密。今天中國發展到這一步了,我們必須瞭解這一點。

本講議題交流

這一講的最後,我給你留一道思考題:還有什麼地方能充分體現英國和美國的這種“基因相似”?歡迎你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看法。——徐棄鬱《美國簡史三十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