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10年大佬經驗:職場千萬別錯把“時間”當“經驗”

工作10年大佬經驗:職場千萬別錯把“時間”當“經驗”


dang dang dang 敲黑板,搬凳子,這是智遠的第019篇關於職場的筆記。今天想分享一個詞“套路”,提起套路,在我們心中第一折射可能是一個貶義詞,但是智遠以批判性思維的角度認為它是一個褒義詞,比如形容一個人總結經驗的能力強,解決事情的“方法論”比較多。

在成年人的眼裡,都有一套自己原生的思維模型,這個模型就是初始的認知,大腦的第一折射,看待事物的第一反應。好比一個出租車司機,在兩年內對一個車熟悉並掌握後,就熟能生巧,便不需要動腦,按部就班就可以,這是最可怕的現象。

工作10年大佬經驗:職場千萬別錯把“時間”當“經驗”

一個年輕人跑到老闆的辦公室,對著老闆講:我都在這個公司幹了3年了,怎麼在這個崗位也有3年經驗了,為什麼不給我漲工資。老闆對他說:你不是有3年經驗,而是一年的工作經驗用了3年。其實我們遇到的較多年輕朋友也是這種狀態,看似一個工作做了3年,其實是熟悉了這個工作上的方法論後,形成了自己的界定套路,形成了自己思維模型,就成了自動擋。

思維一旦形成自動,就懶得進行思考而深陷“我以為”的環境之中,我們在職場的成長過程中,要不斷的昇華自身認知,接觸不同的人給予自己的反饋,然後以第一直覺總結,提升,才能不斷提升高度。智遠這期想陪你關於“方法論成長”的話題:

“你只是用1年經驗工作了3年”


工作10年大佬經驗:職場千萬別錯把“時間”當“經驗”

1 厲害的人眼裡都有很多(方法論)套路

職場中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入職一家公司,熟悉崗位職責,我們基本上短短的2個月就可以把所需要的技能掌握,於是很多人在工作上手,熟能生巧之後,就“自動完成”每天的任務了,比如“整理每日數據到表格”,按照這個“框架去寫好新媒體推文”,等。

每天我們甚至於不用動腦子,只是混混日子,打打卡,按部就班的完成就可以。如果自己陷入這樣的思維模型中,看上去雖然很忙,很用功,其實自己做“重複積累性的努力”,本質叫做“瞎忙”。

工作10年大佬經驗:職場千萬別錯把“時間”當“經驗”

這種“無意識”的重複工作,即使我們有五年經驗,十年經驗,那麼智遠認為也毫無意義,因為都是在“一個模型裡面做大量的重複動作”。真正的學習應該是通過一個學科做大量不同的“方法論”。

比如公司HRBP的每日邀約面試工作,常規(方法論)是這樣:

1.邀約面試

2.到底現場

3.簡單自我介紹

4.你有什麼優劣勢

5.提幾個不同問題

6.介紹自己公司

7.你還有什麼要問的

8.下次等通知/我說了不算/等業務leader等

9.結束

這麼下來你會發現,也叫做常規流程,其實是“標準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形成自動檔了,就懶得思考了,一直做這樣重複性的動作。試想下,這種動作做了3年,算是有3年經驗嗎?或許大部分人都會認為不算吧。真正的3年經驗,智遠認為應該是3年內面對一個“問題”“流程”“重複性動作”,做更多不同較多的“方法論”。

工作10年大佬經驗:職場千萬別錯把“時間”當“經驗”

這也會為什麼有的人努力了5年,10年,薪資報酬一直停留在最初始的時候的水平是一個道理,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能讓自己“混日子”的工作會越來越少。AI,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趨勢,會讓更多事情利用算法,“總結方法論後”讓機器去完成的工作替代人工成本。

假設我們還在抱著把“1年工作套路用了3年的心態,只會被淘汰”。想要不被淘汰,關鍵就在於自己不斷提升職場價值,訓練自身大腦,多儲備方法論。一個員工的價值通常和他做的貢獻,核心競爭力成正比例。

真正厲害的人心中都有很多不同的經驗方法論(套路),比如就像遇到不同性格的人如何溝通一樣,遇到愛佔便宜的,如何暢聊,遇到有工作情緒的員工,如何開導,遇到對事不對人領導,如何溝通。


工作10年大佬經驗:職場千萬別錯把“時間”當“經驗”

2 多挑戰難度較大的工作

我曾經有一個做商品運營的同事他有這樣的一段經歷:

前些年在公司做了2年的時間,薪資漲幅只有1500塊,他向老闆提出加薪的要求,但是遭到了老闆的拒絕,於是他提出了離職,老闆爽快的答應了,並且在很短的時間花了比他高的價格招來了新夥伴。

我們的溝通聊天中說到,他以為他工作時間長,提一提老闆會給他加薪,沒想到沒加錢卻被替代了,為什麼?我說:“你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工作替代性很強,所以老闆並不擔心你走而受到公司的影響,所以自然不會挽留你。

只要一旦形成標準化的操作流程,SOP的動作,那麼就要思考自己目前的核心優勢還有哪些了,不然替代就是“早晚的問題”。比如“社群運營”,低認知的社群運營只會在社群“發廣告,維護,做活動”的玩法層面內容,而高質量的運營,會通過社群打造自己的IP,形成IP效應,形成核心競爭力,一旦被“辭退”,用戶也會有所影響,這就是價值。

工作10年大佬經驗:職場千萬別錯把“時間”當“經驗”

在職場,如果自己不能提高議價能力,也就意味著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水平不高。自己的崗位隨便換一個有3年經驗的人就能做,這個時候就應該真正的重新思考下未來的價值在哪裡了。

我個人比較喜歡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的一句話:工作即修行。

無論走到哪裡,哪個企業,做哪個崗位,除了把本職工作做好外,假設有時間,儘量讓自己多嘗試和學習,乾的多不一定是壞事,況且在互聯網時代,也沒有苦力的工種,無非就是一些“費腦”的事情。

工作10年大佬經驗:職場千萬別錯把“時間”當“經驗”

我們的腦子是經常鍛鍊才能保持不生鏽的,一旦我們有了一個“愛偷懶的腦子”形成習慣,就會很難改掉,就像一個思維模型儲備在大腦中一樣,

遇到事情會有特定的記憶,隨著記憶去做事。所以我們腦子要經常鍛鍊,不管自己喜不喜歡這份眼前的工作,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種,既來之則安之,只要在崗位上,儘量抱著有責任心,認真對待工作。

要知道工作其實佔據了我們一天中最寶貴的8小時,我們在敷衍工作的同時,其實也在敷衍自己的人生,其實有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在努力讓事情,個人變的更好些,但是多數人因為懶惰而拖延了自己,多挑戰難度大的工作,能不斷的鍛鍊和強化自己。


工作10年大佬經驗:職場千萬別錯把“時間”當“經驗”

3 如何訓練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我和身邊的幾個HRD朋友聊天,提到這個話題,怎麼保持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幾位朋友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這是一句古話,但是有其道理,我們要知道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任何一種聲音的發出,都會在世界某個角落收到回應,如果能在自己的領域做到極致,對每一個細節都做到“精益求精”“系統化”,我相信,自己就離這個領域的專家不遠了。

互聯網時代,碎片化的知識比較多,能夠系統化的把一個學科做起來的人才是厲害的人,比如像我們經常聽到的薛兆豐老師的經濟課,劉潤老師的五分鐘商學院,這些都是自己垂直領域打磨出來的核心中的核心。

工作10年大佬經驗:職場千萬別錯把“時間”當“經驗”

2.發展多領域的技能



一個成功人士的專業技能只佔到其競爭力的20%作用,也就是說想要走的更遠,就要了解並掌握多領域的技能。

數英網的報道有篇文章是這麼說的,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段時間的目標,其二就是對於目標的拆解,知識的吸收,第三要思考如何建立一局部的整體框架,第四,就是系統化的學習。學會遇到問題舉一反三,“活學”。


工作10年大佬經驗:職場千萬別錯把“時間”當“經驗”

3.鍛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職場工作是一個不斷產生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自己擅長解決複雜的問題,比如溝通的優勢,流程管理的優勢等,這些都會讓自己變的無可替代,成為老闆和同事眼中的“優秀生”。


工作10年大佬經驗:職場千萬別錯把“時間”當“經驗”

4.態度決定一切

以職業態度和專業精神來對待日常工作,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工作,我們才會去不斷思考,不斷進步。不要讓牢騷纏身,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良方,在實時操作的過程中不斷優化,在創新思考中得到高效。工作中遇到問題,一時找不到解決方法時,不妨多作反向思考,經常化繁為簡,就容易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不難發現,巧幹者對問題的分析、歸納、總結能力比常人強。他們總能找出規律性,並善於運用它,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熟能生巧,豐富的經驗積累能增強我們的辦事能力,所以儘量鍛鍊自己“巧幹”的能力。




與君共勉:



“不混日子才是對當下最好的投資”,無論工作還是創業做品牌,儘可能讓自己有差異化,差異化才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當自己足夠優秀的時候,很多機會就會主動上門。

你看那些大公司,能做5年,10年,20年以上的,都有自己的差異化,萬物的規律,你看那些模仿別人的創業公司,沒有資本的加持,核心的技術與想法,最後不還是涼涼的多,那些沒有核心內容的爆款網紅,相比模仿過來的,也就紅極一時,千萬不要把自己1年的經驗用3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