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盛世掩蓋的淒涼,吐谷渾亡國之路,大唐和吐蕃誰扮演了好人

在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十五部小說中,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不忍細讀的悲劇男主,例如喬峰、胡斐、狄雲。他們身上無不揹負著巨大的血海深仇,以及世人曲解,但對一個歷史愛好者來說,他們的悲劇再大也不過如喬峰這種夾雜著民族衝突的取捨,可在戲外,他終究是人人敬仰的大英雄。實際上作為《天龍八部》反派男一號的,一心只想復國的慕容復,遠比喬峰悲劇上更多。

被盛世掩蓋的淒涼,吐谷渾亡國之路,大唐和吐蕃誰扮演了好人

很多人不覺得慕容復可憐,是因為他不過是想光復姑蘇慕容家在十六國時期的輝煌,重建燕國,做自己的皇帝美夢。但是你或許不曾想到,當年建立燕國的鮮卑族慕容氏,他們的同支還建立了一個鼎鼎大名的政權—吐谷渾。

但是到了隋末唐初,不管是中原還是西域都風起雲湧,吐谷渾在隋、唐和吐蕃之間幾經流轉。它不僅經歷了大隋的再統天下,見證了唐起,更使得吐蕃成為西域第一強國,最後間接帶動了盛唐的強盛和滅亡,而後流浪於西域和中原之間,受盡壓迫,成為盛世之下的微觀,而關於慕容復最完整的故事,正要從吐谷渾滅亡說起。

被盛世掩蓋的淒涼,吐谷渾亡國之路,大唐和吐蕃誰扮演了好人

唐龍朔三年(663年),早前被李靖、李道宗、侯君集等唐初大將幾番揉捏,歸屬大唐的吐谷渾,卻在吐蕃大軍的攻擊下滅國,國土全部被其佔領。雖然唐高宗聞訓後又遣大將薛仁貴西征吐蕃,但不想兵敗大非川,吐谷渾永遠失去了復國的機會。

雖然國家被滅,但是民族還存在,於是唐儀鳳三年(678年)高宗將涼州的吐谷渾遷到了關內道,設置羈縻渾州,並給予相對的自治,其中吐谷渾王族慕容氏被遷到安樂州,並任命為刺史。由於大唐開明的少數民族政策,對於異族的吐谷渾並無戒心,甚至恩寵備至。例如吐谷渾王諾葛缽去世之後,其子慕容忠襲其爵位,被賜婚李唐皇室會稽郡王李道恩的三女兒金城縣主。等到慕容忠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慕容宣趙也承襲了其"青海王"的爵位,封"左豹韜衛員外大將軍"。

被盛世掩蓋的淒涼,吐谷渾亡國之路,大唐和吐蕃誰扮演了好人

不僅如此,在大唐安置下的吐谷渾雖然也承擔唐王朝一定徭役和兵役,但其貢稅卻可以不上交戶部,所以相對漢人來說,其負擔要小很多。

沒錯,這裡的吐谷渾王族慕容氏就是金庸小說中的姑蘇慕容氏祖先,因為前燕奠基人慕容廆正是建立吐谷渾的慕容吐谷渾同父異母的親弟弟。而《天龍八部》中虛構的姑蘇慕容一直說自己想復燕國,但是燕國一支並沒有流傳後世,唯獨是吐谷渾留了下來。由此來看,慕容復想要復國,並不單只是自己貪圖權勢,更應該是想解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吐谷渾一族。

被盛世掩蓋的淒涼,吐谷渾亡國之路,大唐和吐蕃誰扮演了好人

當然姑蘇慕容是小說中的虛構,且不討論了。我們回到文中,那到這裡就有人說了,大唐對吐谷渾這麼好,有什麼好解救的?然而這世上哪有平白無故的好,都不過是等價交換罷了。

例如唐嗣聖十六年(699年),因吐蕃內亂,在吐谷渾王族慕容氏的干涉下,總共兩次,合計8400帳吐谷渾人歸附唐朝;唐開元三年,吐谷渾另一支大首領慕容道奴和高麗首領高文簡,共率萬帳歸屬大唐;還有唐開元十一年,吐蕃轄下的吐谷渾又有一支遷徙到唐內,成為大唐子民。

被盛世掩蓋的淒涼,吐谷渾亡國之路,大唐和吐蕃誰扮演了好人

雖然唐王朝對歸附的吐谷渾採取河西四州就地安置的策略,但是身為王族的慕容氏卻被固定在離長安更近的安樂州,除去派遣漢族官員管理這些吐谷渾諸部以外,慕容氏也必須每年對其部族進行巡視,並向唐皇報備。可見對於吐谷渾來說,雖然明面上唐朝給了諸多的優待,但是亡國之人就是亡國之人,及不上故土的自由,而大唐對外族再開明,外族也終究是外族。好比借宿在親戚家的你,哪怕再親,也總有不一樣的地方,更何況這本身就是大唐"以夷制夷"國策中的一部分,是特意針對邊疆的棋子。

我們總是稱讚大唐的盛世,萬國來朝,山呼萬歲,情不自禁的驕傲和自豪,為盛世歌舞。但是在遼闊的1237萬平方公里以內(唐朝龍朔年間領土),又有多少吐谷渾一樣被限制的部族呢?而從另一個側面來說,這盛世當然也少不了他們的功勞,只是在盛世之下,一切都被長安的燈火輝煌給掩蓋了。

被盛世掩蓋的淒涼,吐谷渾亡國之路,大唐和吐蕃誰扮演了好人

不過公允來說,生活在唐內的吐谷渾部,要比被吐蕃統治的族人幸福太多。當年吐谷渾國滅之後,慕容王室帶領著部分部眾逃離青海,然而絕大多數吐谷渾人固土難離,成為了吐蕃王朝的臣民。根據歷史記載,在吐蕃統治吐谷渾長達一百七十年的時間裡面,雖然吐谷渾邦國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但是王室已經成為吐蕃的傀儡,百姓更是受到殘酷的剝削和壓迫。

唐貞元二十年(804年),御史呂溫出使吐蕃,途徑吐谷渾時親眼目睹了他們在吐蕃奴役下的慘狀,悲憤萬千,逐寫下《蕃中答推渾詞二首》:

其一退渾兒,退渾兒,朔風長在氣何衰。萬群鐵馬從奴虜,強弱由人莫嘆時。其二退渾兒,退渾兒,冰消青海草如絲。明堂天子朝萬國,神島龍駒將與誰。
被盛世掩蓋的淒涼,吐谷渾亡國之路,大唐和吐蕃誰扮演了好人

雖歷史已經跨越千年,可念及此詩,猶感吐谷渾之泣如歷歷在目。

可更為諷刺的是,當初也正是因為吞下了吐谷渾,建國不過半個世紀的吐蕃王朝開始崛起,甚至已經不將大唐放在眼裡。公元670年薛仁貴大非川之役失敗後,吐蕃乘勢攻陷了安西四鎮(龜茲、于闐、、疏勒),舉唐震驚。而安史之亂後,吐蕃更是利用唐朝的衰落,在公元762年攻打下了長安城,使得唐代宗倉皇逃往陝州。至貞元十七年(791年),河隴諸州及、轄地皆為吐蕃所並。

被盛世掩蓋的淒涼,吐谷渾亡國之路,大唐和吐蕃誰扮演了好人

相信這個時候,吐蕃的百姓一定像開元盛世長安城裡的百姓一樣,排山倒海的歡呼和驕傲。只是不知道,作為吐蕃出征糧倉和兵役地的吐谷渾,他們是否覺得這盛世不來也罷?

相對吐蕃統治下的吐谷渾,我們一定會覺得生活唐朝的吐谷渾很滿意,然而事實卻是當年吐蕃攻破長安的時候,其中就有早前歸附唐王朝多達20萬的吐谷渾和党項聯軍給前者帶路, 其中党項人亦是唐王朝安置在羈縻州的歸屬部族。

被盛世掩蓋的淒涼,吐谷渾亡國之路,大唐和吐蕃誰扮演了好人

從大唐的感情出發,罵一句"忘恩負義"自然是非常快意的一件事,但是從吐谷渾和党項的情感出發,他們為何會玩命一般舉部叛變,估計血淚都被埋在盛世歡呼之下,沒有人去在意了。

唐亡之後,生存在中原境內夾縫求生,歷史最後的記載是他們又在北宋和遼國之間幾經週轉,最終經過元朝的大統一,他們和故人一同消失在柴達木盆地上。

再美的盛世,也缺不了蚍蜉。只是相對於亂世,他們更容易掩埋在盛世的塵埃下,不見光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