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关二中坚持扶贫不懈怠

今年以来,我校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扶贫部门10项重点工作,力争取得我校2个争创全镇先进典型项目开门红,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一、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1.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线图更加完善。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讲话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制定《关于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对全市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进行了全面升级完善,确定了2019年底全镇贫困人口基本达到脱贫标准、2020年稳定脱贫同步小康的工作目标,逐镇签订精准脱贫责任书,印制了相关挂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强力推进。

2.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借鉴贵州“四看看真贫”做法,按照“五看五不录六优先”要求,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指标体系,编印村户档案样本,组织3个贫困村率先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并在3个非贫困村开展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以此为基础,逐村逐户制定扶贫开发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一户一人。

3.细化精准帮扶措施,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五个一批”要求,谋划推进五大精准脱贫工程,做到对症下药、分类施治、靶向治疗。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实施“钱袋子”工程。对符合这类条件的扶贫对象,把发展食用菌、设施蔬菜、中药材、高效林果、家庭手工业、乡村旅游等扶贫产业作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手段,努力为每个贫困户都找到一条致富之路。主动瞄准对接京津地区用工市场和用工单位,组织开展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增加贫困群众的工资性收入。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实施“挪穷窝”工程。对生存环境差、“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在完成年度搬迁任务的同时,对贫困地区群众居住状况和搬迁意愿进行摸底。

与贫困地区城镇化、工业化、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紧密结合,科学编制“十三五”搬迁规划。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实施“聚宝盆”工程。打好“生态牌”,围绕打造“重要生态涵养区,建设国家公园”,开展山水林田湖治理修复工程,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施“兜底线”工程。制定“两线合一”方案,对因病致贫返贫、需要通过医疗救助扶持的贫困群众,从提高民政保障对象医疗救助比例、提高补偿比、建立特殊人群医疗救助基金、建立大病补充商业保险、设立扶贫门诊。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实施“拔穷根”工程。围绕“不让贫困群众输在起跑线上”,大力实施3年教育提升计划,保证山区4年级以上孩子应宿尽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壮大提升田关片区“9 2”职业教育协作区,提供从学校到岗位的“一站式”职业教育。

4.创新扶贫新业态,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积极拓展扶贫新业态,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光伏扶贫。改善旅游农家院硬件设施,统一服务标准,并与发展绿色生态种养殖产业项目相结合,增加群众收入。发挥贫困县扶贫自立服务社全覆盖的作用,为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搭建了平台,既方便贫困群众生活,更拓展农产品市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5.加强扶贫队伍建设,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强化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我校扶贫攻坚人员,加强校党支部书记、普通党员教师、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我校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明确了专人负责牵头建立精准扶贫工作室,使上级的政策能够更好更快的传递到基层末梢,惠及贫困群众。我校加强扶贫机构建设、成立学校扶贫办、建立村扶贫工作室的做法得到镇政府领导的高定评价。

二、存在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面对精准脱贫要求和众多新政策、新机制,部分干部还习惯于用老思维、老办法考虑、解决新问题,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不足;工作中存在点优面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全市扶贫攻坚工作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2020年目标打算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把2020年确定为“精准脱贫攻坚年”在完成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继续抓亮点、育典型、做表率,重点做好8个方面的工作,确保我校帮扶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一是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重点,推进教育扶贫拔穷根。完成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基础教育教学条件和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实“雨露计划”生活补助,为贫困家庭孩子提供从学校到岗位的“一站式”服务。

二是以“两线合一”为基础,提升社会保障兜底水平。从今年1月起,将要实现“两线合一”。今年内,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等提标后的医疗救助政策将全面实施,将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

三是加强供需对接,创新精准帮扶机制。调整驻村工作组,选派年轻后备干部担任工作组长和“第一书记”,组织针对贫困人口的不同需求,实施不同形式的对口精准帮扶。

田关镇第二初级中学通讯员:张银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