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招聘,漕河涇人才服務“老牌”卻不“老派”

“一場大型招聘會後的晚上,我通常要看好幾百份簡歷,篩選出符合要求的,才能打電話。因此,一份簡歷最多隻能看 15—20 秒”,周雯婕說道。

時間一晃而過,身為90 後的周雯婕,從實習期便開始在上海臨港漕河涇人才有限公司上班,入職近 6 年了。

“花式”招聘,漕河泾人才服务“老牌”却不“老派”

平時,周雯婕的主要工作是負責招聘高端人才,她有個大眾所熟悉的標籤——獵頭。

對於這份需要“慧眼識英”的工作,周雯婕已得心應手。而這份工作也讓她看到了漕河涇逐漸的改變。

漕河涇的首次跨國人才招聘

2017年,周雯婕所在公司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招聘委託,園區內某企業要為印尼分公司就地招一個副總裁。

聽到這個需求,周雯婕的第一反應是,無從下手。不過,她當即想到,不妨利用互聯網找找看。

“花式”招聘,漕河泾人才服务“老牌”却不“老派”

於是,通過網絡渠道,她聯繫到一位符合要求的印尼華人。由於工作需要,求職者必須精通漢語、印尼語和英語三門語言。周雯婕和這位華人聊了一陣,這個求職者自認為英文不太好,無法勝任這一工作,便向周雯婕推薦了自己的朋友。

就這樣,靠最傳統的“人找人”,周雯婕一步步“打入”當地華人圈,找到了幾個合適的候選人。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她還要整理簡歷給企業,企業同意後,再由漕河涇人才公司進行視頻面試,企業確定人選,才能邀請候選人乘飛機來國內面試。

“花式”招聘,漕河泾人才服务“老牌”却不“老派”

據周雯婕介紹,她物色了三位印尼華人。第一位候選人的面試,因為時間正好與企業老總行程吻合,就放在了印尼。可惜企業不甚滿意,於是,周雯婕又安排了另外兩位候選人的面試。令她印象深刻的是,這兩位的面試時間是過年期間,地點直接安排在了老總家裡(上海),最後在二者之間,敲定了人選。

歷經3個月,周雯婕成功完成了一次跨國招聘的任務。這背後,是無數繁瑣的組織工作,包括電話溝通、視頻面試、訂機票、安排住宿、敲定日程、陪同面試......

在這一過程中,漕河涇人才公司也和這家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友誼”,至今保持著穩定的合作關係。

“花式”招聘,漕河泾人才服务“老牌”却不“老派”

在這一過程中,漕河涇人才公司也和這家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友誼,至今仍保持著穩定的合作關係。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少企業遇到招聘難題,如今都可以放心地“扔”給上海臨港漕河涇人才有限公司。

從不缺人才,到留住人心

其實,早在1991年,漕河涇就有了人才服務這一功能,彼時名為“上海市人才開發調節中心漕河涇開發區分部”,基於外地科技人員到開發區工作的需求而設立。

因其設立的國企背景,人才服務中心總給人一個“老派”印象,收到的企業委託也以國企居多。

“花式”招聘,漕河泾人才服务“老牌”却不“老派”

2000年後,傳統制造業逐漸退出上海市,漕河涇的產業結構不再是國企“一邊倒”,做高新技術產業的民營企業看準漕河涇的發展潛力,紛紛入駐,漕河涇漸漸有了“人氣”。2010年,上海市漕河涇開發區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應運而生。

9年過去,漕河涇人才服務中心有了自己的人才庫。

目前僅中層以上人才數量累計就達8萬以上,“做人才服務這麼多年,會蒐集到很多簡歷。此外,漕河涇每年都有校招,這些遞簡歷的畢業生3年後,基本可以做到主管或以上級別,就可以作為我們獵頭對象。” 周雯婕說。

“花式”招聘,漕河泾人才服务“老牌”却不“老派”

不缺人才只是第一步,漕河涇面對的更大挑戰,是如何將人才留下。

為此,漕河涇人才服務中心擴大了業務範圍,包括人事代理,接受各類企事業單位委託,為其辦理員工派遣、繳納稅金等人事代理各項業務;辦理集體戶口申報、掛靠手續等。

除平臺外,漕河涇所在的徐彙區政府也十分“給力”。為了讓人才更安心地“落腳”漕河涇,自2017年9月發佈《徐彙區光啟人才行動計劃 (2017—2020)》,區政府提供了2000套人才公寓,只要企業註冊地點是徐匯,其員工可主動去申請。

“花式”招聘,漕河泾人才服务“老牌”却不“老派”

同時,在健康醫療、子女教育、交通等公共配套服務的建設上,漕河涇開發區也都快馬加鞭地跟上了。

一系列政策配套、人才服務舉措在這九年相繼落地。正是這些“潤物細無聲”的貼心服務,讓漕河涇不僅能留住人才,還能留住人心。

憑“軟實力”打造漕河涇樣本

對此,周雯婕頗有感觸,漕河涇組織企業校招有8、9年了,近來的校招場場爆滿,參與校招的企業也在逐年增加。

落戶的福利政策吸引許多畢業生,越來越多外地人願意來漕河涇工作,還有很多人就近把家安在這裡。截至2019年7月,外省市戶籍的來滬青年在本市登記就業的共有314.6萬人,與2018年同期(307.5萬人)相比,增加7.2萬人。

“花式”招聘,漕河泾人才服务“老牌”却不“老派”

值得一提的是,漕河涇人才服務中心還會班車接送園區企業去學校,甚至就連招聘前期工作,也幫企業一併準備好,包括一個裝有紙、筆、點心的小揹包。周雯婕提及這些細節時,開玩笑地說:“我們這個校招服務費用很低,幾乎是個‘公益項目’。”

不過,如今互聯網手機端興起,傳統校招模式受到挑戰。為了避免企業HR坐冷板凳,周雯婕說:“漕河涇近期還推出了‘校園招聘委託招聘’的新模式。針對企業需求,精準推薦對口專業的優秀學生,企業不再需要到現場便可‘足不出戶’收到簡歷。”

“花式”招聘,漕河泾人才服务“老牌”却不“老派”

憑著服務這一“軟實力”,漕河涇開發區在用自己的努力回饋著園區企業的信任,民營企業發展蒸蒸日上,高新技術產業欣欣向榮。

數據顯示,1993年漕河涇開發區經濟效益躍居全國所有國家級開發區榜首,而在1996年,漕河涇開發區成為了上海市信息產業排頭兵,出口同比增長一倍,成為上海外貿出口新的增長點。

古人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工作了6年的周雯婕可能說不出漕河涇的鉅變,但她參與著漕河涇的發展,也見證著漕河涇一點點地成長,眼見美好的未來,向啟航的漕河涇開發區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