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的统治为何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竹海飘雪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崇祯的为人。

公元1642年,大明在松锦之战中战败,洪承畴被俘后降清。

从此,关宁防线尽失,大明只剩下山海关。于是崇祯想到了议和,可是他没有明说,他暗示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朝秘密谈判。

然而,有一次,陈新甲的下人将与清朝议和的草案当成了军事塘报传到了朝廷,于是舆论大哗。

之后,崇祯坚决不承认议和是自己的意思,一刀把陈新甲砍了,从此朝臣谁也不敢再提议和了。

公元1644年,李自成逼近北京城,崇祯想到了迁都,但他还是不说,他暗示朝臣劝他南迁。有陈新甲的先例,朝臣们谁都不敢说,于是就只能干挺着等李自成攻城。

终于,北京城破,崇祯无论可走,自缢煤山。


所以,崇祯并非昏君,他只是没有能力改变局面而已。

崇祯死要面子,又不愿担责任;崇祯死前还在说“文臣个个可杀”,“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

明亡真的只是因为朝臣皆亡国之臣吗?应当说没有一个朝代的末年像明朝一样有那么多的名将和名臣了,比如孙承宗、袁崇焕、曹文诏、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吴三桂等等。



但崇祯刚愎自用,不能做到人尽其职,17年换了50个阁臣;同时又急于求成,洪承畴的战败被俘、卢象升的战死、孙传庭的战死,都是被迫出战造成的后果。

崇祯有中兴大明之志,但无中兴大明之能,同时又不能放手让下属独当一面,反而处处掣肘。明末面对的局面确实复杂,李自成、清朝,其实还有蒙古,明朝本来是联合蒙古抗清的,到崇祯即位后把给蒙古的银子也断了,最终清朝统一了漠南蒙古,清朝皇帝同时兼任蒙古大汗,明朝在北方的压力之大确非崇祯能够承受和有能力解决的。


我国古代的王朝政治依赖明君,而崇祯显然不属于这一类,其志大才疏、刚愎自用,又疑心深重。但要说崇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也不一定,毕竟明末的乱局并非他造成的,崇祯只是没有能力解决。


心向青山


在分析崇祯皇帝的错误时,首先要承认他是个好皇帝。不管他做了什么,他都是个好皇帝,因为他已经尽力了。

第一个错误,崇祯皇帝让士大夫集团失去了制衡。

明朝从朱元璋开始,一方面给予士大夫们优待,另一方利面用锦衣卫之类的特务机构制衡士大夫。皇帝与士大夫们的博弈,是均衡的。

土木堡事变后,皇帝被俘往蒙古。以此时为分水岭,士大夫们掌握了政权,皇帝则一直处于弱势的下风。

土木堡事变以前,皇帝们是能带兵出征,有对外宣战的权力。土木堡事变以后,宣战权被士大夫们剥夺了。宣战权,其实就是兵权,也就是说皇帝没有兵权,被士大夫们架空了。

此后的皇帝们,一直致力于夺回权力。有的耍手段让士大夫们分裂;有的让强势的太监出面组织阉党;有的甚至直接罢工。然而,皇帝们的努力,都被士大夫们挫败了。士大夫们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在政坛的战斗力很强。

崇祯皇帝上台后,借助士大夫们除掉了天启朝的阉党,却没有继续扶植一个新的势力,以制衡士大夫们,这错误太要命了。

士大夫们专政的恶果,就是收不上来税。崇祯皇帝的爷爷靠张居正收税,哥哥依靠臭名昭著的阉党收税。崇祯皇帝收税是靠自己,终其一朝,财政始终都捉襟见肘,救灾没钱,打仗也没钱。

而士大夫们却善财难舍,崇祯皇帝对他们失望、绝望、最后是怨恨。临死时还愤恨不已,说他们是“亡国之臣”。

士大夫们专政,还带来另一个恶果,崇祯皇帝不敢南迁江南。

李自成兵进北京时,其实就该迁往南方了。崇祯皇帝做了那么多年的皇帝,对南方的战略价值当然是知道的。他之所以死守北京,宁死不南迁,恐怕除了气节因素,最大的因素是对士大夫们看得太透彻,知道即使南迁也挽不回败局了。

第二,崇祯皇帝疑心重、急躁,做了很多错事,尤其是在军事上酿成了大错。

1,杀袁崇焕。

袁崇焕杀毛文龙,使得满清再无后顾之忧,能够全力南侵。崇祯皇帝此时应该做得是“止损”,而不是杀掉袁崇焕。更错误的是,杀袁崇焕的时机选择、方式方法太不好了。

1629年,清军绕道草原直入北京,袁崇焕千里回师京城,请求入城休整被拒绝。在北京城下血战清军之后,袁崇焕被下狱、凌迟处死。

袁崇焕是有错,但是也有许多功的。千里回师救援却被猜忌,可是后来在北京城下与清军血战是有目共睹的。仗打完了,再以凌迟的大刑杀掉袁崇焕,确实是太过分了。其他的将领,能不心寒吗?

这也表明崇祯皇帝的政治手腕不足,即使必杀袁崇焕,能不能换个时间、地点、处死的方式能不能人道一些。毕竟袁崇焕是有功于国的官员,不是十恶不赦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杀够三千刀呢?

2,1639年,断送了卢象升、天雄军。

卢象升文能治国,武则练兵、冲锋、指挥做战全能,作战风格喜欢野战、奔袭。善于带兵的卢象升,还练出了“天雄军”。

崇祯皇帝发现了卢象升这个人才,委以重任,却又对他猜忌,派太监高起潜监军。

卢象带5000精兵,被清军数万围困在贾庄。高起潜带着几万关宁铁骑,相距贾庄不足50里,却拒发援兵。

卢象升见粮草已尽、援兵不至,就决定死战。他对部下说,马必流汗,刀必见血,率部与清军大战三昼夜。最后,身着孝服的卢象升战死沙场,天雄军也打光了。

崇祯皇帝如果让卢象升做总指挥,几万关宁铁骑加上天雄军,对面的几万清军怕是要完蛋了。或者高起潜能竭力协助卢象升,趁着几万清军与卢象升部激战之际杀入战场,清军也是要倒霉的。

可是,因为皇帝的猜忌卢象升这样的名将权力还没有一个太监大。一个名将、一支能野战压制清军的天雄军,被断送了。

2,催孙传庭出战

1642年,孙传庭在陕西刚站稳脚跟,只休整了几个月。粮草、器械不足,士卒训练不足,可是崇祯却等不及了。

让孙传庭带兵出陕西,去打李自成的农民军。结果,孙传庭在郏县战役中惨败。此后,明朝无力阻止李自成的进军北京。

3,催战洪承畴

松锦之战前期,洪承畴知道明军的野战能力不如清军。采取保守的战术,让清军无处下口。

和催促孙传庭出战同期,同样是1642年。崇祯皇帝让兵部尚书带着“圣旨”,去前线让洪承畴进兵。

结果被皇太极抓住机会,断了明军的粮道导致明军的松锦之战失败。

据说,1642年明朝发生严重的财政危机。因为付不起军费,崇祯皇帝才急躁无比,南催孙传庭、北催洪城畴。但是不论财政危机如何严重,战场上的失利与崇祯皇帝的“催”都是分不开的。


德全不畏


因为当时明朝的局势已经是病入膏肓了,已经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扭转的,而且勤政不代表就一定是善政,明朝灭亡是一种必然,就像苏联解体,崇祯只是那个无辜的戈尔巴乔夫,一个有心无力,无可奈何的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一生最大的两个错误,一个是处死了袁崇焕,另一个就是铲除了魏忠贤阉党,以致于落到了外敌无人御,内乱不能除的境地。魏忠贤虽然揽权贪婪,但是懂得也有办法刮出财阀大地主们的钱来补贴财政,如江南财团。魏忠贤当政期间,边防不缺钱,也没什么人造反,还是有能力的,魏忠贤的维稳工作扎实有力,值得肯定~~

根本原因:

1.藩王制,这个是从朱元璋时代就确立的分封藩王制度,明朝是有名的家天下,朱元璋人残忍,确出奇的疼儿子,藩王们无须自食其力,拿着高额的国家补贴,国家很大的财力要供养藩王,到后期这个庞大的特权阶级已经让整个国家不堪重负,这一点是几百年十几位朱姓皇帝都无法改变也是不敢改变的。

2.政体制度,明朝中后期演进到了内阁制度,有点像今天英国的君主立宪,大的决议皇帝一个人说了不算,要首辅几位重要阁臣共同制定,这种制度对于民主、对权利的有效管理是很有好处的,但对于一个乱世之中风雨飘摇的大明帝国就不合适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迁都被拒,导致崇祯悲剧。

直接原因:

崇祯性格因素,崇祯皇帝虽然勤勉,但是为人刚愎多疑,擅杀大将不辨忠奸,以至于到了末期无可用之将(都杀光了啊)亦无可用之才(天天动不动砍头,任用善权谋的奸臣,谁还敢献忠言?)亡之必然

党争导致国家破产,东林党之乱。崇祯有眼无珠,意气用事为报家仇误杀魏忠贤,铲除了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宦官集团(宦官+齐党+楚党等),扶持了更加对立的文官集团即为东林党(江南党),文官集团出于维护自己的利益,坚决反对商业税收(这一部分是国家主要税收)而把手伸向了广大穷苦老百姓,最后官逼民反,导致了明末全国各地刷叛军。

女真之乱,这是从崇祯爷爷开始就有征兆了,打了一个抗日援朝,极大的削弱的东北地区的防务,而建州女真的造反也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明王朝的机动力量,使明朝不得不两线作战,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朝后期国家财政非常紧张,加上遇上天灾,大旱与瘟疫。但崇祯帝不但没有钱赈灾,反而加紧盘剥民间,使百姓没有了活路,使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张献忠义军与清人军队对明朝的威胁,使明朝疲于应付。最终亡国。


渊源历史小课堂


崇祯皇帝应该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即使他不灭掉魏忠贤,魏忠贤也应该撑不下去了,明朝皇帝被文官弄死的又不是一个两个了,有意思的是正德皇帝和天启皇帝一样扶持了大宦官,却都一样的落水而死英年早逝,这真的是个巧合?

我知道我说宦官集团不该彻底灭了很多人会喷,可是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应该都懂得黑白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益吧!话说回来,崇祯皇帝似乎不懂得为君之道在于平衡,他一上台就以雷霆之势灭掉了魏忠贤的宦官集团,这的确一定程度上确立了这位少年天子的威信,但是遗憾的是,他没有扶持起自己的势力。

文官集团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商人阶级,他们把持了海贸还控制着大量土地,皇帝根本无法对付,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税收,帝国的运转全靠着越来越少的自耕农。而文官们一看朱家王朝要灭了,也无所谓,反应无论谁上台都要用到他们来治理天下,结果没想到来了个不讲套路的李自成,后来又来了个不仅想要他们的税还想要他们的命的满清。



故国有明月


崇祯皇帝朱由检悲壮殉国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尤其是皇宫后山上的一颗歪脖子树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其生前七次下罪己诏,表明崇祯立志成为对百姓负责的帝王。崇祯在煤山自缢前血书:“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死伤百姓一人。” 这样的遗言让很多人看了无不悲痛,为何一生勤政的崇祯皇帝的手里会断送了大明王朝呢?我觉得主要是方法和性格使其然。

草率诛杀魏忠贤

1644年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却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并埋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了皇兄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

魏忠贤也许是比东林党更有手腕,更能挽救明末颓势,但是在天下大乱期间,魏党不能大动。为了表现自己的圣明,肆意扩大魏党名单,比东林党交上去的还多。地方上只要给魏忠贤建过生祠的,无论是巡抚或总督等地方一把手,全部按魏党处理。崇祯初年从朝廷到地方官员任免跟走马灯似的,非常多的朝廷精英因此被波及。

没有了魏忠贤阉党集团的制衡,无法加税于江南的工商地主,只能加征农业税,这只能逼反吃了上顿儿没下顿的农民们。

所以在乱世对这么大的党羽动刀,不是好事。起码也得等明朝安定之后才能杀魏忠贤及党羽。

刚愎自用,疑心太重,做事急躁

崇祯一上来要面对烂摊子,实属不易。这个我们理解,但是越是乱越要冷静思考,而不是急躁面对。除了前面说的一上来先把魏忠贤等党羽杀了外,还有个典型的明末支柱孙传庭。

孙传庭一开始在把李自成大败之后后,朝廷忽然调孙传庭将军队调往河北,防备清军,孙传庭极不同意,想先把李自成一举消灭了。崇祯听到手下不听自己的,于是将孙传庭压入大牢三年。三年后李自成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崇祯又想起了孙传庭,放他出来去东出潼关堵李自成。后孙传庭上书说新兵得多操练,一直不出兵。结果崇祯怀疑他通贼急令出兵,结果孙传庭无奈草率出兵全军覆没。孙传庭死后,崇祯还怀疑他诈死,不给孙传庭上谥号。

可见崇祯的性格太差,不太适合在皇帝这个圈子混,尤其是乱世中的皇帝,很容易得罪人。

所以,崇祯可能在太平盛世是个好皇帝,但是在乱世只能断送祖宗的江山。


闲淡说历史


明崇祯帝朱由检,中国历史上最悲剧的一个亡国之君,他从父辈那里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明王朝。从崇祯登基的第一天开始起,他就以中兴大明为己任,但是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在经过崇祯帝十七年的统治后,大明王朝的命运最终在他的手中被终结。是什么原因加速了明朝的覆灭?崇祯帝又有多大的责任呢?



大明王朝——一个烂摊子

内部斗争

有一句话叫“明实亡于万历”,这句话可以说是十分准确的,因为在万历时期明王朝灭亡的征兆已经十分明显了。由于万历皇帝的长期不上朝,导致了东林党集团充分的把持了朝政,东林党一家独大是十分不利于明朝皇帝的统治的,在与东林党斗争的过程中,导致了明王朝内部斗争不断,严重削弱了整体实力。到了崇祯皇帝在位时期,内部斗争更加激烈,为了巩固皇权崇祯一朝就换了多达十几位内阁首辅。

财政危机

终万历一朝,用兵是非常频繁的,明朝发动了“万历三大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明朝的国库为而此空虚。这个严重的财政危机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而且是越演越烈:崇祯一朝为了抵抗后金的入侵加征辽饷, 继而有征剿饷为镇压因天灾人祸导致的农民起义筹措军费、后又加征练饷以练兵平叛农民军。

财政危机一步步把明王朝推向了深渊,而崇祯皇帝在前朝的基础上又加深了明王朝的财政危机。到了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崇祯皇帝连调动吴三桂军队进京的军饷都发不出来了。

以上是明亡的深层原因,也是作为一个立国两百余年王朝的弊病。因此不管崇祯怎么努力,大明灭亡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而崇祯皇帝个人的性格则给明王朝灭亡又是加上了一把火。

崇祯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但同样也是一个多疑且刚愎自用的人。要是在和平年代,或许可以帮助崇祯成为了一代明君,但是其性格上缺陷却最终导致了前面的优势不复存在。

多疑

崇祯皇帝自小就失去了母亲,在政治斗争激烈的宫廷里长大,造就了一个极其缺乏安全感的,缺乏安全感使得崇祯十分的多疑。在其当政的时候,多疑使得崇祯无法专心的重用一人担当重任,其中冤杀袁崇焕事件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一个案例。

刚愎自用

而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则最终使他丧失了力挽狂澜的机会,在对后金和农民起义军的问题上,崇祯皇帝坚持两个都要打。明王朝本可以与后金进行和谈,而使明军可以集中打击农民起义军,但是崇祯拒绝任何的和谈,使明军在后金和农民起义军的战场上疲于奔命,而明军根本就没有能力应付两方面的战事。



总结一下:崇祯皇帝是一个勤劳的昏君,他无能的勤政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而其本人临死前认为:“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但是明朝的灭亡,崇祯一定是有责任的。


浮沉的历史


据我撑握的知识而言。崇祯皇帝还是一个勤政的好皇帝。明朝的覆亡?是再于明朝历代先皇所造成的积害,使明朝病入膏肓。而崇祯皇帝只是无力回天罢了。


梁山好汉135447885


简明扼要,我回答问题不长篇大论,十六个字够了,毫无主见,生性多疑,滥杀无辜,昏头笨脑。完了。


用户9668730768486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 崇祯皇帝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嘛?


崇祯皇帝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第一个原因:史治腐败

首先,导致明朝灭亡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和吏治腐败。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的现象非常严重,权贵阶层仗着自己的权势,从底层农民手中巧取豪夺,强占土地。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可怕的后果。

首先是权贵阶层可以通过各种特权,免于向国家缴税,而农民失地之后又无税可缴,所以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为了弥补财政上的漏洞,朝廷只好通过强硬手段给下面增派收税任务,可是权贵阶层依然有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偷税漏税,结果就是朝廷的收税任务全部摊派到了无权无势的普通农民身上,原本已不堪重负的普通农民,生活又变得更加困苦。这就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演变成星火燎原的农民起义军。



第二个原因:长年的战争

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长年累月的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烧钱的项目就是战争,没有之一。历史上许多盛极一时的王朝最终都是被战争给拖垮的。仅仅是一场大型战争就足以掏空一个国家的家底,可是倒霉的明朝却偏偏要应对两线作战,即北方的满清和国内各地的农民起义军。

  打仗要花钱,没钱就只好多征税,税赋加重又导致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越来越多,要镇压越来越多的起义军,就要花更多的钱。明朝就这样无可奈何地走进了死循环之中。




没有合理的布局

  这个死循环也并非完全无解,老祖宗早就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攘外必先安内”。对明朝而言,当时最佳选择其实应该先与满清和解。割地也好,赔款也罢,能平息东北的战事才是关键。只要东北战事结束,明朝就能腾出手来彻底剿灭起义军势力,从而结束战争。然后再让国家休养生息,以明朝那么大的体量,只要不发生战争,恢复起来也是非常迅速的。待到兵精粮足时,收复东北也就指日可待了。不过,这种有损天朝威严的事情,作为明朝著名“键盘侠”的东林党人是绝对不会答应的。在东林党一次次阻挠之下,明朝和满清最后的和解希望也破灭了。那么东林党人有什么治国安邦的良策吗?答案是:没有!




第三个原因:后期几位昏庸的皇帝

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明朝后期的那几位奇葩皇帝了,

万历皇帝

其中第一责任人当属万历皇帝。这位爷在位48年,但却有长达30年不上朝的纪录。在万历皇帝的长期怠工影响下,原本家底丰厚的大明王朝终于被彻底掏空。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万历皇帝终于走完了他荒唐的一生,而他留给子孙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明江山。 万历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仅一个月就去世了。

木匠皇帝明熹宗

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比他爷爷万历帝还要奇葩,他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却热衷于做木匠活,还以自己是“鲁班再世”自居。明熹宗在位七年就去世了,在这七年时间里,大明王朝从破落走向了更加破落。接替皇位的是他的弟弟朱由检,即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几乎没过上一天好日子,“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这是对崇祯帝在位期间生活的最贴切的评价。

崇祯虽然严厉打击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却在另一手方面积极扶持重用宦官,也就是说崇祯打击的是魏忠贤等宦官,而非整个宦官集团。顺天府尹对崇祯大量启用宦官上疏劝谏说:“大小臣工岂无一人足当信任者?自古未有宦官典兵不误国者,不知危急存亡之日,舍天下士大夫,终不可与共安危。”《国榷》 崇祯在位的17里,先后更替了内阁首辅五十人,一些人虽然并无才干却善于揣摩崇祯心理,博得崇祯好感。而许多有识之士则在党争的过程中被排挤甚至死于非命,使得本来人才缺乏的明朝,陷入严重的人才危机。


崇祯皇帝在用人这方面是有些欠缺的,也错判了一些能臣,留下了无用之人,这无疑的也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大将之死

在处死袁崇焕不久,崇祯派出宦官直接对边防事务指手画脚,一天内连上六个情况汇报,都得到崇祯首肯。吏科给事中熊开元希望崇祯能够收回成命,停止派遣内臣,以便统一事权。崇祯接到奏疏后批驳说:“遣用内员自有裁酌,不必过为疑虑。”《崇祯长编》



在后期出现文官爱财,武官怕死,监军的宦官不懂军事却大权在握,常常贻误战机,互相扯皮。崇祯任用宦官的副作开始显现出来,当李自成的军队攻入京师时,内侍宦官曹化淳首先打开城门放进军队,其他宦官惊慌失措,竟说“吾党富贵自在也”,将崇祯抛抛了出来,只有一个内侍王承恩随他自杀,而那些大臣们也纷纷排队求见李自成,至此,崇祯彻底以孤家寡人的身份步入了大明的黄昏。

崇祯帝也算是拼尽了他自己的全力,明朝最终还是在他手中被灭亡了。后世许多人认为崇祯皇帝能力有限,但客观地说,当时崇祯帝手中的“底牌”实在太烂,即便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再世,在那种情况下也未必百分之百的能力挽狂澜。

 


历史早知道


主要还是前朝遗留下来的烂摊子太多。再加上朝廷贪污腐败太严重。一个朝代从兴盛到衰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失了民心。各朝各代都是得民心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