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藩朱充灼之亂——一場因祿食被廢所引發的宗室叛亂

有明一代276年,有史記載的宗室叛亂髮生了六次,分別是建文時期燕王朱棣靖難之役、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之亂、景泰二年廣通王朱徽煠叛亂、正德五年安化王朱寘鐇叛亂、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以及嘉靖二十四年的奉國將軍朱充灼之亂。前五次宗室叛亂的最終目的都是為謀求帝位,只有朱充灼之亂是因為祿食被廢、迫於生計所引發的叛亂,它集中體現了明代中後期中下層宗室的生計困境。

一、朱充灼之亂的經過

朱充灼其人,為代藩宗室,是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六世孫,被封為奉國將軍,宗室爵位中的第五等,按例每年享受食祿六百石。

代藩朱充灼之亂——一場因祿食被廢所引發的宗室叛亂

明朝代王世系

代藩朱充灼之亂——一場因祿食被廢所引發的宗室叛亂

朱充灼所在的代藩代王府

嘉靖二十四年,朱充灼因搶奪大同知府的財物而被朝廷除以剝奪祿食一年的懲罰,對於無其他生計來源的明代中下層宗室而言,祿食實際上是他生活保障的唯一來源。在此事件中,由於時任代王朱充燿未袒護其搶奪行為,朱充灼因此怨恨朱充燿不同情他,心生不滿,與襄垣中尉朱充耿、昌化王府奉國將軍朱儁桐、潞城王府鎮國中尉朱儁振以及當地的白蓮教合謀勾結引韃靼軍隊攻擊大同,意圖假借蒙古小王子之手先殺掉代王以及地方的鎮撫官,然後再用計殺掉小王子。然而在派遣使者去蒙古聯絡的路上卻被巡邏的士兵抓獲,事情由此暴露,朝廷迅速便進行了處置。

逮充灼等至京,賜死,焚其屍,王府長史等官皆逮治。”

朱充灼之亂很快被平息,這是明代歷史上最後一次宗室叛亂。在寧王朱宸濠叛亂僅20餘年後,僅僅作為奉國將軍的朱充灼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動叛亂,究其原因,導火索竟然僅僅是因為祿食被廢,簡單來說就是為了一口吃食。

二、因祿食被剝奪引發的叛亂

明成祖朱棣在靖難成功後,為防止其他藩王效仿他的舉動,開始對宗室實行“藩禁”政策,包括“二王不相見”、“禁止宗室參加科舉”、“不得離開封地”等。宗室逐漸淪為混吃等死的寄生蟲,按照爵位享受不同的食祿待遇,食祿主要由所屬藩王的封地附近地方供給劃撥。

“各王府祿米,將軍自賜名受封日為始……皆於附近州縣秋糧內定撥,鈔於管庫內支給”。

“郡王祿米俱於親王赴倉上納,聽令按季支用。鎮國將軍以下祿米,於有司官倉收貯,二次支給。其收糧之際,布按二司、各委府縣正佐官、公同長史等官監督收受。”

代藩朱充灼之亂——一場因祿食被廢所引發的宗室叛亂

明初制定的宗室待遇標準

在明朝初期,由於宗室人口數量尚可,祿食供給均能足額保證。但明朝中期以後,隨著宗室人口的急劇膨脹,宗室的祿食支出劇增,到嘉靖年間已經發展到“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各處王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不啻倍之”的地步,宗室的祿食支出已經超過國庫收入的數倍之多。地方上也無力供養當地的宗室人口,宗室的祿食常常不能及時兌現。而代藩封地大同所處的大明北疆地區屬於民少賦薄的地方,且多年戰亂、經濟凋敝,宗室祿糧無法及時撥付的情況更為嚴重。儘管朝堂有識之士呼籲改變宗室制度,但朝廷“嚴之為禁,略無變通”,導致部分經濟收入來源單一的中下層宗室生活苦不堪言。

代藩朱充灼之亂——一場因祿食被廢所引發的宗室叛亂

明代的宗藩

時有鎮國將軍朱聰浸就在給嘉靖帝的奏摺中說到,

“臣等身系封城,動作有禁,無產可鬻,無人可依。數日之中,不曾一食……有年逾三十而不能婚配,有暴露十年而不得埋葬,有行乞市井,有行乞民間,有流徙他鄉,有餓死於道路。名雖宗室,苦甚窮民,俯地仰天,無門控訴。”(《世宗實錄》)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不願意坐以待斃的宗室開始鋌而走險,為索要祿米,衝擊府衙、劫奪民間、哄搶市場、抗擊官軍的情況層出不窮。宗室坐食宗祿,乃是大明祖制,索祿是理直氣壯的時期,因此各地的藩王大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方的三司也“不敢具奏”。導致各地的宗室更加肆無忌憚,“將軍以下人等類多不法”。

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奉國將軍朱充灼等人公然劫奪知府劉永的行李事件。然而,朱充灼此次的劫奪行為卻被新任大同巡撫詹榮據實參奏給了嘉靖皇帝,嘉靖將朱充灼處以剝奪祿食一年的重罰。根據明朝祖制,宗室“非有大罪,不廢祿食”,這一處罰事件也成為朱充灼叛亂的導火索。

代藩朱充灼之亂——一場因祿食被廢所引發的宗室叛亂

明朝中期的軍隊

心有不甘的朱充灼一方面攻訐朝廷小題大做,處置失宜;另一方面又攻擊代王朱充燿袖手旁觀,坐視同宗陷入絕境而不管。同時煽動同屬下層宗室的朱充耿、朱儁桐、朱儁振等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而代藩由於地處邊疆,常常遭到韃靼的襲擾,這正是朱充灼等人可以藉助的外援。於是一出先燒燬大同各草場藉以牽制大同守軍,然而勾結韃靼出兵大同,裡應外合,“殺代王及鎮撫大臣”的計劃出臺。然而巧合的是,儘管計劃的前半部分執行的較為順利,但就在朱充灼黨羽衛奉等人出塞的路上卻被大同總兵官周尚文的巡邏親兵意外擒獲,導致叛亂的事實暴露。

代藩朱充灼之亂——一場因祿食被廢所引發的宗室叛亂

明代的九邊:大同為其中之一

三、後記

對於朱充灼的叛亂,時任宣大總督翁萬達十分清楚其根源在於“眾聚而地力不供,籲輕朝廷妥為善後”,不少宗室也紛紛上奏,“欲請田自給,欲試官自效”,然而在祖制的束縛下,朝廷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進行小修小補,裁剪宗室的祿食,控制人口增長,整頓宗室有關人員,同時樹立宗室榜樣,開設宗學等,嘉靖帝甚至下詔

“動支太倉銀並該省在庫堪動銀兩,相兼支補”

然而,朝廷的小修補政策並未觸及到宗室困境的核心因素,只能解一時之需,致使宗室的生計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了嘉靖末年周藩的鎮國中尉朱勤熨父子二人因討要宗祿無果,為避免餓死,故意犯法被削爵囚禁的故事。

直到萬曆年間,朝廷在萬般無奈之下開始更改宗室制度,允許宗室子弟參考科考,然而已於事無補,宗室困境直到明朝滅亡也未能得到有效改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