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寧:小產業撬動大脫貧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昌寧縣立足山區農業縣實際,對難以大規模發展的產業和規模農業難以覆蓋的人群,合理引導群眾發展小養殖、小庭院、小作坊、小買賣“四小工程”,有效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在珠街鄉羊街村,每天中午是郭明紅夫婦最繁忙的時候,下地割草、拌料、喂牛。夫妻倆每天要花三四個小時,才能把80多頭牛餵飽。郭明紅2013年開始養黃牛,2018年末規模發展到97頭、出欄36頭,實現銷售收入43萬元。在郭明紅的帶動下,周邊群眾也開始養殖黃牛,並實現了增收。“這幾年,周邊農戶看到我在養殖方面嚐到了甜頭,看到我確實增收了,他們也大力開展黃牛養殖。”郭明紅高興地說。

2018年,郭明紅牽頭成立了昌寧縣彝家萬人山貨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村鄰“抱團”發展黃牛養殖。目前,合作社入社社員186戶,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72戶。

與郭明紅飼養大牲畜不同,珠街岔河村村民郭成春則在小家禽上做起了文章。他帶動50多戶群眾養殖生態土雞,在自己實現增收致富的同時,帶領群眾實現了共同增收致富。據郭成春介紹,“前些年,因為家庭比較困難,別的產業也不敢想,去外邊跑跑之後就想著養生態土雞,現在房子蓋起了,車子買了,贍養老人有保障了,供娃娃讀書也沒有問題了。”

在漭水鎮河尾社區,村民於光宏依託發展庭院經濟和經營蔬菜、百貨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致富路。“作為我本人來說,我是2013年開始做起蔬菜小買賣的,起步時候只服務3所小學400多人的食材。”於光宏介紹,“後來逐漸擴大,到目前為止,我已經供送著7所學校2000多人的食材,我的家庭就是靠這個慢慢地富裕起來的,這兩年,每年的利潤都有8萬多元。”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昌寧縣立足自然條件、當地優勢和市場需求,積極引導群眾發展小養殖、小庭院、小作坊、小買賣“四小工程”,不斷增強農村群眾的“自我造血”功能。讓每戶的“小”變成區域的“大”,形成產業經營規模效應,逐步構建“一鄉一特、一村一品、戶戶增收”的產業發展格局,形成了“短期能增收、長期能致富”的產業發展模式,助力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目前,該縣已規劃實施“四小工程”的貧困戶共計19700戶,佔全縣貧困戶總數的90%。

在產業發展上,昌寧縣堅持因地制宜、因業制宜、因人制宜,實現大小兼顧、長短結合、合理佈局,形成了糧食、蔗糖、果蔬、“兩煙”、茶葉、核桃、中藥材、畜牧等產業群。目前,全縣已有180萬畝核桃、31萬畝茶葉、19.3萬畝澳洲堅果、12萬畝蔬菜、7.2萬畝蠶桑、5.7萬畝果園,先後被列為中國優質紅茶示範縣、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生豬調出大縣、泡核桃生產基地縣和全省第一批高原特色農業示範縣。(張忠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