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理气,寒凝血瘀:散寒,热郁血瘀:凉血

人体血液通畅,身体才健康,而瘀血,这个词儿虽然经常听说,却是人体的隐形杀手,威胁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体内一旦有了瘀血,身体便会有各种不同表现的不适,如何清理体内的瘀血呢?活血祛瘀是对付瘀血证的一种独特疗法,临床具体该如何运用?

理气祛瘀法

主要用于气滞与血瘀并见的气滞血瘀证,且为治疗一切瘀血(实)证最重要的基础大法。

其临床特点常合并气机郁结的一类证候,表现为多种痛证,如心胸胁肋脘腹等处闷痛、胀痛、刺痛或绞痛,腹满,或肋下腹中触及癥块但其质尚软而不坚,性情抑郁或善怒,目青,舌质隐青,脉涩或弦迟。

多见于消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某些心血管病及妇科疾患,如慢性肝炎及胆囊炎、溃疡病、肠粘连、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绞痛、痛经、闭经、附件炎等。

气滞血瘀:理气,寒凝血瘀:散寒,热郁血瘀:凉血

治疗气滞血瘀证,应根据活血必先理气,气行则血行的原理,采用理气法。分别轻重,选用调气、行气、破气药;按其脏腑病位,选用疏肝气、理脾(胃)气、降肺气等药。在用活血药时,需着重选“血中之气药”,重者可予破血行气之品。同时还当针对病情,治气治血有所侧重。

散寒(温经)祛瘀法

主要用于寒凝与血瘀并见的寒凝血瘀证,其临床特点为合并有寒凝气滞的一类证候,表现寒性冷痛,如脘腹及肢体冷痛、四肢不温、青紫麻木、遇冷为甚、面青、舌质青紫、脉沉迟细涩。

多见于溃疡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风湿性关节炎、痛经、冻伤等。

治疗寒凝血瘀证,应选用偏于辛温的祛瘀类药,以加强行瘀通脉,散寒止痛的功能。若与阳气虚衰有关者,应温且补,与补阳祛瘀法互参。

清热(凉血)祛瘀法

主要用于血热与血瘀并见的热郁血瘀证,其临床特点表现为瘀热在里的一类证候,如身热、烦躁、谵语如狂、小腹硬满、肌肤斑疹色泽深紫、或吐衄下血、或瘀热发黄、口干燥、渴不多饮、舌质深红、苔黄、脉沉实。

气滞血瘀:理气,寒凝血瘀:散寒,热郁血瘀:凉血

多见于热性病过程中,邪入血分及“蓄血”证而影响神志或血液系统病变,如某些急性全身感染性疾病、败血症、出血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性紫癜、红斑狼疮等。

在用本法时,应注意选择具有清热凉血与活血化瘀双重作用的药物。内无结瘀者清之即可,宗叶天士“入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意;内有蓄瘀者,则当下其瘀热;若瘀热动血、出血,又当加用凉血祛瘀止血之品。

补阳祛瘀法

用于阳虚与血瘀并见的阳虚血瘀证,其临床特点为合并有阳虚的虚寒证候,甚者可见厥脱,如心胸猝痛或绞痛、气短气喘、心慌心悸、怕冷肢凉、汗出肤冷,或神志不清、面色暗紫、唇青、面浮肢肿、舌体胖大、质淡呈青蓝色、脉沉迟或歇止。

多见于心肺病变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如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血瘀,必兼气虚之候,治疗当助阳消阴与益气通脉之药配合而用。一般而言,心肺阳虚的血瘀,病情多急,可见喘悸厥脱之变;肾阳不振的血瘀,则多见于慢性久病。

益气祛瘀法

用于气虚与血瘀并见的气虚血瘀证,其临床特点表现为气虚络瘀的一类证候,如手足弛缓痿软不用、肢体麻木或面足虚浮、舌痿、质淡紫、脉细软无力。

气滞血瘀:理气,寒凝血瘀:散寒,热郁血瘀:凉血

多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痿证等。

对于本法的应用,一般当以补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寓通于补,使气足而血行,故黄芪用量须重,临床可依此原则,结合病情与体质情况,决定治法的主次和用药剂量。

“气虚血瘀”一般多泛指气虚络瘀证,但涉及的脏腑之气实非一端。如心气虚,血脉运行不利,心络瘀阻,可见暴痛、厥脱;肺气虚不能治理调节血液运行,可见喘满;脾胃中虚气滞,可致久痛入络。凡此俱当结合病位处理。

养血祛瘀法

主要用于血虚与血瘀并见的血虚血瘀证,其临床特点为合并有贫血的证候,如面色萎黄、头晕、心慌、肢麻、肌肤斑疹青紫淡红、妇女月经色暗量少或闭经、舌质淡红、脉细。

可见于各种原因的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在应用本法时,所选之活血药不能过猛,宜和血而不宜破血,用量亦宜审慎,不能希求大剂速效,应与养血药两相协调而达到“瘀祛新生”的目的。

气滞血瘀:理气,寒凝血瘀:散寒,热郁血瘀:凉血

滋阴祛瘀法

主要用于阴虚与血瘀并见的阴虚血瘀证,其临床特点为干血内结而合并有阴虚内热的表现,如久病不愈、形体消瘦、肌肤甲错、面色及两目暗黑、心烦、潮热、骨蒸、妇女月经不潮、或腹有癥块、口干、舌质红、脉细涩。

可见于结核病、某些血液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红斑狼疮等。

阴虚血瘀证,多属慢性久病,邪正虚实明显对立,治疗非纯攻纯补所能取效,可采取汤丸并进。汤方濡养而兼行,丸剂缓攻以求效,这是比较稳妥的上策,如干血瘀结较重,而体质尚任攻消者,亦可先攻后补,选用大黄蟅虫丸缓中补虚,祛瘀生新。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咨询,请私信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