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下九州到十二州、十三州,你是哪一州?

從天下九州到十二州、十三州,你是哪一州?

山川網: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 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而在中國的諸多別稱之中,“九州”的辨識度與傳播度都是十分高的一個。在各類的歷史題材藝術作品中,也都非常偏愛使用這一名稱。

那麼,九州這一充滿地理味道的名稱,究竟是由何而起,又是分別指哪些地方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

天下九州

九州,又名漢地、中土、神州、十二州 ,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遲自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又稱為“漢地九州”。

而在《史記》當中,亦有關於九州、十二州的由來介紹——《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集解注馬融(東漢儒家學者)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幷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也。”

在《尚書·禹貢》的記載中,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但在周代時徐梁二州分別被併入青州與雍州,故而周代沒有徐州和梁州。

不過在不同的史書之中,九州的名稱和組成也曾有過一定的變化。

從天下九州到十二州、十三州,你是哪一州?

那麼為什麼九州之後,又衍生出十二州的說法呢?

《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

《禹貢》所敘述的九州的範圍,北有燕山山脈、渤海灣和遼東,南至南海,西至甘肅接西域,東至東海。九州也是當時學者對未來統一國家的一種規劃,反映了他們的一種政治理想。

但因為其中冀州的範圍極大,按馬融(東漢儒家學者)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幷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也。”

也就是說,後來的幷州、幽州、營州,都是由原來的“大冀州”中所分出來的。加上原來的九州,是以九州有時又被稱為十二州。

兩漢十三州

從先秦到兩漢,中國先是形成了大一統的國家格局,緊接著便是迎來了中國歷史上極為輝煌的強漢時代。中國的國家版圖,也從曾經的天下九州,變為了天下十三州。

不過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看上去只是從十二州便成為十三州,但是兩者所指代的地方卻是有很大不同的。

西漢有十三州,分別是幷州、冀州、幽州、青州、兌州、豫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及涼州,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幽州與幷州是由冀州分割出來;涼州則是自雍州衍生(但開疆了河西四郡);交州在十二分野中被劃歸九州中的揚州;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來;而司隸分別屬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重點是長安到洛陽這一區域)。

從天下九州到十二州、十三州,你是哪一州?

而從西漢各州的組成郡縣中,我們也可以一見端倪。這裡我想多加一句,中國的古城名,實是頗多風雅,令人懷念。

冀州∶河東郡、河內郡、魏郡、鉅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趙國、廣平國、真定國、中山國、信都國、河間國及涿郡、勃海郡、代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廣陽國及太原郡、上黨郡、雲中郡、定襄郡、鴈門郡。

兗州∶東郡、陳留郡、山陽郡、濟陰郡、泰山郡、城陽國、淮陽國、東平國。

青州∶平原郡、千乘郡、濟南郡、齊郡、北海郡、東萊郡、菑川國、高密國、膠東國。

徐州∶琅邪郡、東海郡、楚國、臨淮郡、泗水國、廣陵國。

揚州∶廬江郡、九江郡、會稽郡、丹揚郡、豫章郡、六安國及南海郡、鬱林郡、蒼梧郡、交趾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

荊州∶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國。

豫州∶弘農郡、河南郡、潁川郡、汝南郡、沛郡、梁國、魯國。

梁州∶漢中郡、廣漢郡、蜀郡、犍為郡、越嶲郡、益州郡、牂柯郡、巴郡、武都郡。

雍州∶朔方郡、五原郡、上郡、西河郡、北地郡及京兆尹、馮翊郡、扶風郡及隴西郡、金城郡、天水郡、安定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從天下九州到十二州、十三州,你是哪一州?

十二分野中的三河即河東郡、河內郡、河南郡三郡的合稱。

所以,在分野中的西方,漢朝的涼州及京兆郡、馮翊郡、扶風郡三郡屬於九州中“東井、輿鬼”分野的“雍州”(秦地),西南方的益州屬於梁州;在北方,漢朝的幷州、冀州屬於九州中“昴、畢”分野的“冀州”(趙地)、漢朝的幽州約屬於九州中“尾、箕”分野的“幽州”(燕地);在南方,漢朝的荊州約屬於九州中“翼、軫”分野的“荊州”(楚地)、漢朝的揚州及交州約屬於九州中“鬥、牽牛、婺女”分野的“揚州”(吳地、東越地及南越地);在東方直至大海的土地,即“虛、危”分野的青州及“奎、婁”分野的徐州所在的齊魯大地也屬於九州的一部分。

漢末的冀州,其範圍至少相當於今日的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山西、陝西六個省市全部地區及內蒙一部分地區。同時,漢代及三國時人口中的“天下”是九州(中國)的代指,“中國”反而只是佔有中原的王朝政權的代指,或中原的代指。

東漢建安十八年曾經重新分置全國所屬九州州域,冀州範圍相當於今天的遼寧、河北、山西、北京、天津五省全境及內蒙一部分;雍州州域範圍轄有今陝西、甘肅、寧夏三省全境;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四省全境及廣西一部分屬益州(梁州);廣東、廣西、湖北、湖南四省全境及河南南部是荊州轄境。

三分天下

對於當下的許多年輕人而言,雖然每每談及歷史,總能夠把“唐宋元明清”掛在嘴邊,但是想要具體說說每個朝代發生過哪些大事記,卻已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但是得益於《三國演義》這部名著在中國極強的影響力,無論男女老少,談及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紛爭這一段亂世往事,卻基本上都能說出幾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來。

而在各類三國題材的遊戲當中,“天下大勢合久必分”也是最適合用以改編為謀略、對戰的最佳歷史背景。

從天下九州到十二州、十三州,你是哪一州?

在《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三國互成鼎立之勢,吳、蜀兩國雖然之魏國“略弱”,但是因為人才濟濟,所以可以長時間與魏國對立。

作為今人,如果單純從中國的版圖當中看,可以發現魏蜀吳三國之間的土地面積雖然略有差異,但是整體上似乎的確有互成掎角之勢的可能性。

但是實際上,如果我們回到東漢末年這個時代背景下,南北方之間的發展差距是十分巨大的。此時中國的絕對中心是黃河流域,是中原文明。北方不僅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文化中心、經濟中心、軍事中心。最關鍵的是,當時的南方雖然面積廣闊,但是地廣人稀,尚不能真正與北方分庭抗禮。

如果按照先秦“天下九州”的劃分,魏國是獨佔其六:冀州、兗州、豫州、雍州、徐州、青州;吳國佔揚州、荊州二州;蜀國有且僅有梁州(益州)一州。

而按照東漢“天下十三州”的劃分,魏國更是獨佔司州(司隸校尉部),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先設雍州,後改涼州),幷州,冀州,幽州九州。

吳國佔據的只是揚州、交州兩州,蜀國更是隻有益州一州。至於荊州,則是先後為蜀、吳二國佔據。也就是說,吳蜀兩國合計也只佔了四州,尚不及魏國一國的一半。

所以所謂的“三國鼎立”並不是大家想象中那個樣子,一統天下也必然是魏國而不可能是吳國和蜀國。三國之間的關係,即使用“一超兩強”來形容,事實上一定程度上也是認為拔高了吳國和蜀國的綜合國力。

而為什麼在當時,相似的土地面積,北方行政區劃明顯要多於南方呢?其實很簡單,行政區劃是服務於社會管理的,一個區域人口越密集,經濟越發達,行政區劃相對就需要越多(級別也越高),反之亦然。這個道理古今皆同,比如今天新疆、西藏的地級行政區面積,和廣東、江蘇的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那麼對於今人來說,如何知道自己的家鄉屬於天下九州中的哪一州呢?大家可以參考下面的這份九州區劃對應表,找找看吧——

從天下九州到十二州、十三州,你是哪一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