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海塘以風大浪急著稱 今建成百年一遇高潮位加11級風抗禦能力


金山海塘

金山海塘地處上海市西南,杭州灣北岸,西至金絲娘橋與浙江省平湖市海塘相連,東至漴缺接奉賢海塘。整條海岸線呈東北西南走向,是典型的弧形海岸,歷史上就以風大浪急著稱,是上海市海塘險要部位之一。

金山海塘以風大浪急著稱 今建成百年一遇高潮位加11級風抗禦能力

金山海岸變遷圖(明代以後)

金山海塘古為華亭塘。金山建縣後,西段稱金山塘。民國初,華亭縣更名松江縣,東段華亭塘改稱松江塘,1966年10月,松江縣沿海的山陽、漕涇劃歸金山縣後,統稱金山海塘。在1972年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與1996年上海化學工業區分別修建海塘後,形成了目前金山海塘的整體結構:金山共有臨海一線海塘23.368公里,分三個岸段(公用岸段、石化專用岸段、化工區專用岸段),其中戚家墩至出海閘段4.31Km為公用岸段,已全部達到抗禦百年一遇潮位疊加11級風的標準;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專用岸段長10.109 Km,設防標準為百年一遇潮位疊加12級風標準;上海化學工業區專用岸段長8.949Km,設防標準為兩百年一遇潮位疊加12級風標準。

金山海塘以風大浪急著稱 今建成百年一遇高潮位加11級風抗禦能力

金山海塘以風大浪急著稱 今建成百年一遇高潮位加11級風抗禦能力

金山海塘

金山築塘御海始自三國。隨著海岸的坍陷,海塘多次內遷重築。自唐至清有5道海塘相繼淪海。清雍正年間建成三面包土的魚鱗大石塘和保灘護岸工程,並設立專職管理機構,實行歲修制度,奠定了金山主海塘的基礎。民國時期,除西塘地段有維持性修築外,其餘長期失修,破敗不堪。解放後,海塘得到有計劃的修建整治。60年代初,將海潮頂衝的西塘樁石工程改建為漿砌塊石結構,加建防浪矮牆和丁壩,塘外又建拋石、四腳椎體護坎。70、80年代,面對灘塗環境惡化,連年實施灘地人工種青、塘坡造林、內坡綠化等植物護塘工程。1972年,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圍堤建廠,先後建內外兩道海塘。1986年,修築了“八六塘”,該工程採用的“低灘圍堤施工技術”獲得了金山縣科技進步一等獎。在6年之後,“九二塘”修築完工。1997年起金山區全面實施海塘達標工程建設,工程西起戚家墩接石化海堤,東至荒墩6號丁壩,全長5.245公里。至2000年,海塘達標工程全面完成,所有土塘結構均提升為砼結構,建成了百年一遇高潮位加11級風的抗禦能力。

金山海塘以風大浪急著稱 今建成百年一遇高潮位加11級風抗禦能力

城市沙灘大堤

1996年9月18日,上海化學工業區圍海造地工程開工,1998年4月竣工。1999年11月3日,南厙至公館橋圍墾工程開工,2000年10月竣工。2003年7月28日,上海化工區西部海堤工程開工,2005年2月5日竣工。2004年8月,金山車客渡碼頭至四號丁壩間保灘工程開工,在車客渡碼頭至二號丁壩西勾壩頭之間新建離岸透空式樁石順壩,並對二號丁壩東勾壩進行加固。2005年11月18日,上海金山區城市沙灘圍堤工程開工,2006年3月上旬大壩合龍,西起原海濱浴場濱海路轉彎處,東至民兵哨所,全長3.474公里。2017年12月26日,總投資約26億的龍泉港西側圍填海項目正式開工,這是金山區歷史上最大的單體工程,也是2018年金山區重大工程,對加快金山濱海地區建設和打好“海洋牌”“生態牌”具有重要意義。

金山海塘以風大浪急著稱 今建成百年一遇高潮位加11級風抗禦能力

金山深槽

位於金山區南部,杭州灣內,為海底侵蝕地貌,始於現大、小金山島之間,槽底向西延伸至浙江省平湖市白沙灣,全長14.5公里。深槽主體部分由幾個深潭串聯而成,一般深度為負30~負40米,以大小金山島附近最深,深槽內渦流十分強勁,衝、淤變化複雜。

在深槽東部的北側、靠近小金山島西麓有兩道東西走向的水下沙堤屬堆積地貌;深槽的西端有兩個不同方向的深潭,較小的一個指向西北,較大的一個指向正西,表明深槽具有活動性。

金山海塘以風大浪急著稱 今建成百年一遇高潮位加11級風抗禦能力

金山三島海域圖(2002年)

金山深槽是海潮流侵蝕的結果。12世紀80~90年代(南宋淳熙年間),金山淪入海中以後,最初在大小金山島之間尚保留著一小塊陸地鸚鵡洲。鸚鵡洲在海潮不斷沖刷下至宋末元初已全部消失,大小金山島之間,便形成一條海峽:稱為“金山門”。原來必須繞過大小金山島的潮流,就由金山門向西直衝。漲潮流洶湧湍急,在通過金山門時,由於大小金山島的約束,潮位陡然升高,水流集能,產生強烈的向下淘蝕作用,使金山門以西逐漸沖刷出一道深水槽。

明嘉靖以前,潮流頂衝點在南匯、奉賢境內,深槽西端不超過今金山嘴正南,由淘蝕作用及深槽橫向環流所捲起的泥沙就堆積在深槽北側,形成偏向北邊的第一道水下沙堤。

明嘉靖以後,隨著南匯嘴延伸,頂衝點逐步西移。金山門以東潮流不斷加強,深槽急需向西伸展,至清雍正末年,乾隆初年,即18世紀30年代後期,頂衝點移至金山嘴一帶,引起深槽向南運動,被捲起的泥沙在原有第一道水下沙堤之南堆積,形成偏南的第二道水下沙堤,並在向南運動的同時,迅速向西擴展。

金山海塘以風大浪急著稱 今建成百年一遇高潮位加11級風抗禦能力

清乾隆《金山縣誌》:海塘圖

乾隆初年(1736年)金山深槽已伸展至金山衛南灘地前緣。乾隆《金山縣誌》卷首海塘圖注:“沙灘外有沙堤(指沙灘前緣的貝殼沙堤),堤下深不可測,蓋潮激金山,直衝其地故也。與他處以漸而深者不同”。所指“深不可測”之處即金山深槽。

1931年負20米深水區已由金山門伸展至戚家墩前,1958年已越過今衛三路。據1972~1996年水深測量圖對比,深槽主體部分,相當水深負20米範圍內,大致從大、小金山島至衛六路。按衝淤變化特徵,以戚家墩為界,分為東、西段:東段水深大於負30米的深潭有3~4個,其外形呈長條狀,與潮流方向一致,屬深海槽穩定段。西段(從戚家墩至衛六路),大體上位於第6次圍堤前緣。大堤轉角前深槽離海堤距離較近,負15米等深線距離堤角僅520米、負20米等深線為640米、負30米等深線為820米。轉角前沿深槽最大水深達負48米,底部面積較大,其範圍自1972年以來一直擴大,擴展方向開始向南,然後向西南方向延伸。深槽尾部負20米等深線一直穩定在衛六路附近,負30米等深線有明顯退縮,自1972年以來已退縮約1千米。全公亭(煤碼頭)深槽尾端往西退縮,1972~1996年退縮近3千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