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讓愛國的種子生根發芽

時評:讓愛國的種子生根發芽

愛國主義是民族國家永恆的話題,是人民民族感情最深刻的體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大動力。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為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指明瞭方向,引導全民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上不斷奮鬥、砥礪前行。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澆灌愛國主義土壤。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積澱下來人文精神的一種體現,來源於人們千百年來積累的對自己祖國最深厚的情感。中華傳統文化在孕育、激發、傳承愛國主義思想上,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從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李大釗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到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古往今來,不勝枚舉的愛國之士抒發的愛國之情,被代代傳頌、世世銘記。中華民族樸素的愛國情感,正是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培育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必須抓住傳統文化這一根植其中的土壤,繼承、發揚、壯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僅能夠增進人們的愛國情懷,還能夠引導人們正確地將愛國精神付諸於實踐,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國家之間的矛盾,把自己個人的前途、命運融於祖國的前途、命運。

倡導正確價值觀,夯實愛國主義根基。愛國主義是愛社會主義中國,是愛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中國受到眾多侵略國家的壓榨與欺凌,各階級和思想流派都嘗試救中國,但均以失敗告終,直到五四運動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指導思想,中國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可見,只有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愛國主義和愛社會主義、愛中國共產黨本質上是統一的。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抽象的愛國主義是不存在的,愛國主義總是與一定歷史時期的國家和民族實際相聯繫,與一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相聯繫,與一定時期人民的利益相聯繫。對現階段的我們來說,只有清楚認識到我們熱愛的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偉大祖國,才能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事業中,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增強民族團結意識,凝聚愛國主義力量。

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意識對於國家穩定和諧發展尤為重要。對一個國家來說,強大的民族意識,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對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生活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說愛國主義表現為一種外在的情感,民族團結意識就是推動這種情感產生和發展的內在動力。民族團結意識,就是要讓各族人民有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家庭親切感,有互助互愛、向上向善的溫暖力量感,有共建共享、共擔風雨的責任感。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在新時代,我們要牢固樹立“五個認同”,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與愛國主義深深融合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用實際行動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程歡彥 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檢察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