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精神脫貧才能真正拔掉窮根

自央視三套播出小品《懶漢脫貧》之後,引來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強烈熱議。人們不僅被兩位演員詼諧幽默和精湛的演技所征服,也為接地氣、反映現實脫貧攻堅的故事所感動。絕大部分觀眾和網友認為,該小品真實再現了全國上下熱火朝天的扶貧場景,更重要的是關注了貧困群眾的精神脫貧,深刻揭示了精神脫貧才是拔窮根的癥結所在。

精準扶貧以來,海東市聚焦17.57萬貧困人口,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基本方略,強化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政策措施落實、工作機制落實,積極探索創新扶貧模式,將10.2萬貧困群眾通過產業、搬遷、救助等各種方式摘掉了貧窮的帽子,全市脫貧攻堅工作成效明顯。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耕讀傳家、禮儀天下的優良傳統,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道理更是深植於民心。然而也有少數貧困群眾認為:“我窮不是我的錯,政府會讓我過上好日子……”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等靠要”思想依然沒有轉變,也沒想過,自己可以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通過辛勤的雙手勤勞致富。殊不知,這種精神上的脫貧是一勞永逸的脫貧,是拔掉窮根的根本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裡有無這種意識,貧困地區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再度返貧。”

小品《懶漢脫貧》就客觀反映了總書記的這一論斷,這也是該小品緣何引起強烈反響和被觀眾喜愛的根本原因。正因為如此,我市扶貧局的幹部將《懶漢脫貧》的小品搬上了講臺,帶到了群眾宣傳的工作中,讓貧困群眾實現精神脫貧的思想得到廣泛宣傳。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們深知:貧困和扶貧是孿生姐妹,均非一朝一夕之功。精準扶貧,既要讓貧困群眾從物質上擺脫貧困的糾纏,也要把貧困群眾思富的願望、致富的內生動力激發出來,引導他們的思想逐漸從“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讓他們主動謀求致富的門路、途徑,從根本上拔掉窮根。因為精神脫貧可以激發群眾自我脫貧的內生動力,這就是造血。

輸血不如造血,輸血是暫時的、應急的,但造血是長久的、根除的。只有造血了精神脫貧了,好日子才能長遠,才能從根本上真正解決貧困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