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生態立市 創衛為民

水,是城市的靈魂。每天清晨和傍晚,池城清溪河、百荷公園、平天湖西部生態溼地、平天湖等河湖之畔,唱歌、健身、跳舞、散步,市民其樂融融。徜徉在池州城區,讓人感覺城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乾淨整潔,秩序井然,行走在池城,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一股生機與活力撲面而來。

近年來,全市上下把創建省級衛生城市當作一項事關民生、事關形象、事關發展的重要工程,將創衛與城市大提質緊密結合,通過高起點規劃、大手筆投入、全員參與、全面整治,讓這座歷經滄桑的古城正在進行全新的嬗變:城市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人居環境明顯改觀,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群眾健康意識逐步增強,市民文明程度顯著提升。

不知不覺中,路寬了,樹綠了,燈亮了,樓高了……池城正在慢慢變的現代化、都市化、生態化。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正在用最溫柔的城市語言和最細膩的文明細節,向世人展現一幅天藍、地綠、水清、城淨的美麗畫卷。

生態立市 創衛為民

打造宜居幸福之城

“池州的變化太大了,變得怎麼也找不到前幾年的記憶了!”今年國慶,在海南打拼多年的舒文軍回到家鄉,說起家鄉變化時,感慨萬分。池城這幾年的變化,讓曾經在這裡生活了20餘年的遊子,差點找不到回家的路。

打造生態城市,建設宜居之都。池州歷屆黨委、政府始終立足良好的生態環境,一以貫之地做到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增長。從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不會治山治水就不會治區”到90年代末提出“以青山清水為本,發展生態經濟”,從“十五”時期確立“生態立市”戰略到“十一五”提出“不失綠水青山,打造金山銀山”目標,從2012年提出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市”到2016年提出“努力把池州建設成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統一的排頭兵”,生態文明建設逐漸上升成為池州發展的行動綱領,地位越來越突出、方向越來越清晰。

在寸土寸金的主城區,有一處“黃金地塊”卻不用於商業開發。今年國慶前夕,被譽為城市“呼吸地”、群眾“健身房”、市民“會客廳”的平天湖西部生態溼地對市民和遊客開放。

平天湖西部生態溼地位於主城區東部,佔地面積約3100畝,工程總造價約1.2億元。在寸土寸金的主城區,如此大手筆投資保護生態環境,其背後是池州市一以貫之以生態為本的建設發展理念。這片環境優越的土地如果用於房地產開發,至少能帶來300億元的土地出讓金。捨棄開發,保護生態,池州市的選擇在意料之外,更在情理之中。 如今,這片被保護起來的溼地和森林已經成為城市與山水相依相伴、市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福地”。曾經富營養化、有黑臭趨勢的池塘已經變成碧波盪漾的湖面,造型各異的亭臺樓閣依水而建,栽種喬木7000株、灌木7000株、水生植物20萬平方米、草坪60萬平方米,新建遊路21公里、橋樑53座、亭臺25座。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大力實施下,全市大氣、水汙染防治和生態創建取得積極進展,環保工作和生態文明建設始終處在全省第一方陣,並先後獲得了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國家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市、全國低碳城市試點市等系列“國字號”榮譽。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60%,林木綠化率66%,主要河流水質均在優、良以上,人均森林面積、水資源、溼地面積分別是全省的5倍、4倍、3倍,景區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是國家標準的35倍。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旅遊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對長三角地區客源有很強的吸引力。據不完全統計,長三角地區來池遊客人數佔池州市省外遊客的60%以上。

舒筋活絡,立足細節,

打通城市“毛細血管”

背街小巷是城市之窗,是百姓之路,於細微處展示著一個城市的形象。近年來,池州在完成城區主次幹道建設的同時,對背街小巷進行改造提質,全面疏通城市“毛細血管”。

為徹底改變昔日的不堪狀況,我市集中開展居民小區、背街小巷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清理垃圾雜物及亂堆亂放,清理殭屍車、廢舊機械,清理“牛皮癬”;剷除毀綠種菜,清除雜草,恢復提升綠化;整治小區內商戶出店經營、佔道經營;合理增設、規劃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泊位。同時,持續加大違規廣告牌、指示牌拆除力度,在鞏固主次幹道拆除成果的基礎上,將工作重心向居民小區、背街小巷延伸,進一步規範沿街店招店牌設置,整治一店多招行為,對二樓以上違規設置的廣告牌、店招牌進行拆除。“路修好了,出門買菜也不鬧心了。”錢誠勇老人說,走在平坦乾淨的路面上,看著路旁新種下的綠草,不用擔心突然冒出的車輛,生活更有安全感了。

市愛衛辦田美平告訴記者,根據《安徽省衛生城市標準(2015版)》《安徽省衛生城市評審與管理辦法》要求,市創衛辦將省級衛生城市涉及的愛國衛生組織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市容環境衛生、環境保護、重點場所衛生、食品和生活飲用水安全、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病媒生物預防控制等8個方面52項標準內容,根據各地各單位工作職責,逐項細化,精準分解到相應責任單位,並督促各地各單位進一步細化分解到崗到人。

如今,淨化、亮化、美化,生態池州,有目共睹。平坦寬闊的柏油馬路、整齊劃一的門面標識、生機盎然的綠色喬木……處處折射著這座城市正在發生的鉅變。入夜,華燈初上,整個城市流光溢彩,清溪河畔,城區公園裡,行人對對,遊人如織,處處流淌著溫馨與幸福。

科學管理,城鄉聯動,

將“文明基因”植入群眾心身中

路邊攤,曾是池城久治不愈的“頑疾”,但隨著城區一批高標準集貿市場驚豔“亮相”,它們黯然“退場”。今年以來,貴池區啟動主城區農貿市場改造工程,對9個農貿市場進行了升級改造,目前,已有6個完成改造,給廣大市民提供了全新的購物環境。在青陽路農貿市場買菜的王彩琴說:“以前菜市場很髒,現在環境好了,地也乾淨了,看著很舒服,心情也變美了。”“你看看,現在街道多整潔。”每天都要經過毓秀門市場,去旁邊的小學接孩子的吳慶福樂得皺紋裡滿是笑容,“過去,這裡亂擺亂放,收攤後滿地都是爛水果爛蔬菜,髒得很。”

池州市杏花村農貿市場是城區最大的食用品批發集散地,這裡店鋪雲集,川流不息,很容易擁堵,也是環境衛生最難治理的地方。每天早上7時,負責市場管理的查厚培都會準時上崗,帶隊巡邏勸導。長時間的相處,幾乎每一家店主都成了他的朋友,見面都要寒暄幾句,點頭問好。“按照網格化科學管理分工,這個市場就是我的責任田。”查厚培邊巡邏邊對記者說,“現在好多了,很少有人亂丟垃圾,亂停亂放了。”

像查厚培一樣起早的人很多,每天清晨他們都要按時崗,管理好自己的責任田。創衛工作開展以來,池州市高規格組建了領導小組,與創衛相關職能部門簽訂目標責任書,層層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形成了“全覆蓋、無縫隙、制度化、精細化”的科學管理體系。創建省級衛生城市不僅僅是創一塊牌子、贏一份榮譽。田美平告訴記者,更重要的是提升城市品位,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市民衛生習慣、健康水平、文明程度有實實在在提升,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殷實,更加體面,更有尊嚴,更加幸福。

思想的高度決定工作的力度。池州市針對創衛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從群眾最歡迎的事情做起,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問題改起,嚴格督查督辦和跟蹤考評,建立以市行政執法局、住建局、市場監管局、衛健委、教體局、文旅局牽頭的6個創衛工作督查組,分別督查公廁、垃圾中轉站、公園綠地、城中村、城鄉結合部、農貿市場、“七小”行業、學校、食品加工企業等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存在的問題,對整治不力、效果不好、群眾舉報的有關單位和部門,通過媒體曝光、電話督辦、書面督辦、現場督辦、上級督辦等方式,提出整改要求,限期進行整改。科學管理,城鄉聯動,聚集起強大的工作合力,一一破題推進。

“大街上、電視裡、櫥窗裡……每一天,我們都能看到、聽到‘創衛’的宣傳,潛移默化中,也覺得‘創衛’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家住百荷小區的張貴英說道。

“創建省級衛生城市,最終受益的是我們老百姓。我出不了多大力,但從自己做起帶動家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亂丟亂放、亂貼亂掛也是一種支持。”家住城北花園的胡玉坤大爺如是說。

“創衛”一盤棋,情繫你我他。在創建省級衛生城市的征途上,池州市全面發動、全員上陣,形成了全民動員、全面參與、齊抓共管的全民創衛局面。“創衛”是一次全民的大行動,更是一次素質的大提高。當人們驚詫於“城市美了”的同時,更令人驚喜的是市民素質的提高和大家追求美好環境的熱情。

從不理解到支持,從抗拒到主動,親眼目睹了家園快速“靚身”和“變臉”的池州人,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創衛的活力與動力,質疑的聲音悄然退去,“文明基因”漸入人心,廣大市民紛紛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自覺成為“創衛”的主力軍,以不同的形式為“創衛”貢獻力量,用自己的言行譜寫和諧社會的文明之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