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軍”李廣為何至死不得封侯?

用戶68736147


李廣難封”,典出唐朝王勃的《滕王閣序》,其原始事實是指西漢年間,李廣身經七十餘戰以致匈奴人聞名喪膽,稱之為“飛將軍”,並“避之數歲”,然而李廣卻一直沒有被漢朝廷封為侯爵。後人觀感其功高不賞,因此這句話成為描述“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的典故。

看來,這件事情已經上升到歷史性事件了,成為後世之人引以為戒也好,談資取樂也罷,按今天的說法來看也算是一個熱點問題了。

那麼,為什麼至死沒有封侯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李廣根本沒有達到封侯之標準而已。

一、漢朝封侯的標準不簡單

漢朝的封侯標準大致是這樣滴:

一是捕斬敵軍重要首領:如王、相、將軍、閼氏等;

二是斬敵千級以上;

三是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

四是父親在戰鬥中做出重大貢獻,兒子可以獲封侯。

這四條咋看起來那麼簡單呢?我們的李大將軍怎麼會一條不佔嗎?還真就是這樣!對照此標準,文景兩朝,李廣做的是對匈的防守工作,這時候還沒有機會打大仗、立大功。而到了武帝一朝,機會來了,但是其一生之中至少有五次主動出擊鏖戰匈奴,但是戰績呢?三次與敵擦肩而過,二次被匈奴全殲。

李廣英勇無雙無人反對,其對敵人有極大的震懾作用,但最大的遺憾就是殲敵不夠,一生也未能俘獲敵方重要首領,甚至還有不少敗績,根本沒有達到封侯資格。霍去病17歲獲封冠軍侯,是因其一戰成名,僅首戰就斬敵2028人,還多次俘虜匈奴的王、相、將軍。

二、一個缺陷大於優點的將軍

司馬遷在史記裡面有關於李廣的記載很多,例如“奪馬出逃、神弓怯敵、力射石虎”等等,但是這些記載多是其個人英雄主義的反映,都是個人的英勇。雖然一生親歷大小70餘戰中,真正的軍功不僅鳳毛麟角,卻作為指揮官犯了許多致命錯誤。

首先說,李廣治軍不嚴!程不識對李廣治軍有過這樣的評價:

“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

這句話的意思是,李廣的部隊,士兵們高興,也願意為他賣命。可一旦匈奴人來攻打,就頂不住了。而我們的部隊雖然辛苦點,但匈奴人也找不到我的弱點佔不著我們便宜!

這就說明一個問題:李廣治軍很LOW,部隊紀律鬆散,戰力不強。

明朝黃淳耀也曾評價他說:

“李廣非大將才也,行無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敵則覆矣。太史公敘廣得意處,在為上郡以百騎御匈奴數千騎,射殺其將,解鞍縱臥,此固裨將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陣,正正之旗,進如風雨,退如山嶽,廣豈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謀反,只憚衛青與汲黯,而不聞及廣。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

李廣只能算是一位傑出的將才,卻不是一個帥才,獨當一面與那個時代的衛青、霍去病差了太多。

三、盲目自信無異於自尋死路

李廣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不善於總結功過是非,不善於汲取經驗教訓,因此,註定了他的人生悲劇。

作為守將,李廣任右北平太守,“飛將軍”之名,威震匈奴,使其數年不敢進犯,證明李廣是絕對優秀的守將。然而,李廣出戰匈奴大戰之時,卻經常迷路。一個老將身經百戰了,竟不能吸取教訓,解決迷路的問題。就在李廣身前最後一戰,李廣強烈要求親率大軍迎戰,漢武帝不好阻攔他,只好囑咐衛青看住他,不許李廣為先鋒。

漢武帝雄才大略,早已看出李廣才能不濟,難堪先鋒大任,用之怕耽誤了剿滅匈奴的大計。事實再次證明漢武帝的想英明。可嘆李廣沒做成先鋒不說,僅僅做了個右路策應,卻在行軍途中又迷路了。,沒有按時抵達圍殲地點,合圍再次失敗,導致匈奴單于逃走,由此,李廣憤而自殺。

李廣一生英勇、清廉剛正,英雄的評價絕不為過。但是,英雄不見得就得般配侯爵,其治軍不嚴、缺乏戰略眼光,才是其不能封侯的主因。


凱哥說史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為什麼李廣一直沒有封侯?

我們先看看漢朝封侯的條件:

  1. 捕斬敵軍重要首領:如王,相,將軍,閼氏等;
  2. 殺敵過當;
  3. 將領及士兵衝破敵陣,為勝利作出巨大貢獻的;
  4. 父親在戰鬥中做出重大貢獻,兒子可以獲封侯。

漢朝是一個重軍功的時代,沒有實在的軍功是不可能封侯的,李廣雖有大大小小七十餘次戰役,但並沒有像衛青一樣七戰七捷,也沒有像衛青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敗單于,開拓北部疆域等這樣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績。

其次,李廣與將士可以當兄弟當朋友,這隻適合當將卻不能當帥,因為領軍者需要軍紀嚴明,往往一個失誤就會令將士陷入萬劫不復之中,而李廣一生多次陷入此種境地。

還有就是李廣的運氣不好,總是遇不到欣賞他的皇帝,漢文帝喜老不喜少,漢景帝喜文不喜武,漢武帝喜少不喜老。

李廣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立過功,漢景帝的弟弟梁王就授予李廣將軍印,而李廣卻接受了,這是李廣犯的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

李廣在被貶為庶民的時候,想去南山打獵,卻被霸陵尉給攔住了,後來匈奴進攻漢朝,漢武帝重新啟用李廣,李廣把當初的霸陵尉招入軍中後,找個理由就把他殺了。

李廣曾經誘降800多個羌人後把他們全都殺了,當時的漢朝需要邊疆的少數民族來幫助漢朝與匈奴對抗,李廣這麼做不僅損失自己的聲望,還不利於漢朝對少數民族的統治。

縱觀李廣幾十年的為將生涯。李廣雖勇猛,但沒有太大的功勞,達不到封侯的標準,當然政治頭腦和情商也是一方面。


調侃歷史


沒有足夠的戰功。李廣和程不識屬於景帝時代的將領,善於防守戰,武帝時代主張的進攻型戰役非其所長。所以可以看到李廣每次的戰果都是損失和殺傷差不多,漢代的軍功制度是殺傷大於損失有賞,等於無賞無罰,小於有罰。

此外,李廣打仗時沒跟對人。跟著漢武帝寵信的外戚衛青、霍去病封侯很容易的,因為衛霍都是率領精銳騎兵出戰,而且拼比時有優待,如李廣的弟弟李蔡就跟著霍去病出去了幾次就封了侯。

李廣有一次距離封侯最近的機會,因為李廣一時昏了頭而錯過了。鎮壓吳楚叛亂時,李廣立下了很大的功勞,梁王非常欣賞李廣,給他加官和大量的賞賜,李廣糊里糊塗地接受了。這讓漢景帝很不滿,快到手的爵位也跑了。


散君


西漢時期的“飛將軍”一生始終沒有封侯,這個問題寫過好多次,今日提出又要作答,還是那樣的話,李廣他封不了侯,即使封了侯他也會丟掉,為什麼哪?他的性格決定了他,他有致命的性格缺陷。自以為是而又沾沾自喜,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說道: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這就很好的說明了李廣即有才氣,又有仗恃的本事,身亡是肯定的出處,更不用說封侯了。

在《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雖然不惜用一個獨立的列傳來給李廣作傳,敘述李廣的名分、事例,鍾愛與讚美溢於言表,甚至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至於用到諺語: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是啊,桃樹李樹不會講話,樹下卻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條小路。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但可以用來比喻大道理呀。但是司馬遷也記載了李廣的三個事例,這些事例是李廣性格上的致命缺陷,也是他不能封侯的關鍵所在。

一、兵敗被俘,詳死而逃。李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破敗李廣軍,李廣被俘,而從匈奴兩馬網兜中躍起奪馬逃命,朝廷給以削職為民。

二、殺人無由,致命弱點。李廣家居數歲,藍田射獵,入夜被霸陵尉呵止宿亭。李廣懷恨在心。等到朝廷任用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馬上招霸陵尉從軍,至軍而斬之。

三、殺降不祥,禍莫大焉。李廣自己對朝廷沒有給自己封侯多有不解,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閒談:自從漢朝攻打匈奴我沒有一次不參加,軍功不如我的都封了侯,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我的骨相就不該封侯嗎?王朔問李廣你有過悔恨的事嗎?李廣說我當過隴西太守,羌人反叛,我誘騙他們投降,我用欺詐的手段在同一天把他們都殺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件事。王朔曰: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還有比殺降禍及自身的嗎?大朝名君怎麼能夠給這樣的有著致命性格缺陷的人封侯,此三事就把李將軍定在了那裡,儘管《李將軍列傳》溢美之詞溢於言表,但是事例禍及,禍端不祥,李將軍只能在悔恨中淹於自己的宿命。老而數奇骨相剋,其實全在性格中。一生征戰無旁欲,甲歲漠北含淚刎。惜哉,惜哉!


楊柳青青春之聲


沒有足夠的戰功。李廣和程不識屬於景帝時代的將領,善於防守戰,武帝時代主張的進攻型戰役非其所長。所以可以看到李廣每次的戰果都是損失和殺傷差不多,漢代的軍功制度是殺傷大於損失有賞,等於無賞無罰,小於有罰。

此外,李廣打仗時沒跟對人。跟著漢武帝寵信的外戚衛青、霍去病封侯很容易的,因為衛霍都是率領精銳騎兵出戰,而且拼比時有優待,如李廣的弟弟李蔡就跟著霍去病出去了幾次就封了侯。

李廣有一次距離封侯最近的機會,因為李廣一時昏了頭而錯過了。鎮壓吳楚叛亂時,李廣立下了很大的功勞,梁王非常欣賞李廣,給他加官和大量的賞賜,李廣糊里糊塗地接受了。這讓漢景帝很不滿,快到手的爵位也跑了。


鄭彩明


第一:李廣這個人,確實如同史書中的記載,很是“數奇”,運氣不好,一生點子背。身負盛名,憑生與匈奴經歷大小七十餘戰,竟然無一次建功立業,馬上封侯。而同樣的數目,白起則躋身武安君。


第二:李廣的事蹟第一次見諸史冊,是漢文帝十四年,即公元前166年。這一年裡,匈奴大舉攻入長安北邊的重要關隘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加入抗擊匈奴的洪流。他箭法神奇,殺死和俘虜了不少敵軍,因功升為中郎,被選來侍衛皇帝。跟隨文帝射獵時,他多次格殺猛獸,文帝因此大為驚歎:“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何足道哉!”

  

大概就是這句話,引發了李廣的無限遐想。從那以後,馬上封侯就成了他畢生的焦慮。

  

景帝即位後,李廣在老家當官:隴西都尉。就是隴西郡的郡尉,主管該郡軍事。景帝時將原來的郡尉改稱郡都尉,並且獨立設署辦公,分治一方。不久,李廣又改任騎郎將,專門統帥騎郎。七國之亂時,他以驍騎都尉的身份,效力於周亞夫軍前,在昌邑城下一戰揚名:激戰中他奮不顧身,一舉奪下叛軍帥旗。梁王劉武為籠絡人心,要授予他將軍印。當時李廣還不是將軍,因此這顆印信對他充滿了誘惑。他一時把持不住,忘記了雙方的身份——他是朝廷軍官,而梁王一直覬覦大位,景帝對此頗為警覺——接了下來。因為這個緣故,平叛之後論功行賞,他功過相當,一無所獲。這是李廣第一次與侯爵失之交臂,也開始了他“數奇”的一生。


第三:公元前129年,匈奴大舉入侵上谷,掠牛羊搶人口殺邊軍。漢武帝立即下令,全面回擊。

  

漢武帝的總體部署是四路出兵,分段截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郡(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縣南),四位將軍互不統屬,分別帶兵一萬出擊。這四人中,李廣、公孫賀是沙場老將,公孫敖少年從軍,也經歷過戰火洗禮,只有衛青是大姑娘上轎。毫無疑問,漢武帝的安排有任人唯親之嫌,四位將軍有兩個半與衛家沾親帶故:衛青不說,太僕公孫賀是漢武帝的連襟,他娶了衛青同母異父的大姐衛君孺;公孫敖冒死搭救衛青,利人利己,等於在跌停板上搶了個漲停板,“由此益貴”。皇帝一開恩,確實浩蕩,就連小姨子的情人都能照顧到:衛青的二姐衛少兒是陳平的曾孫陳掌的老相好,等漢武帝與衛子夫成就好事,“上召貴掌”:從某種意義上說,兩人也算是連襟。當然後面正式連了襟。

這個且不說,只說李廣。他真是個倒黴鬼,一出塞就碰到單于帶領的主力。敵軍勢眾,是漢軍的數倍,李廣陷入團團包圍。他雖然拼命抵抗,但畢竟寡不敵眾,幾乎全軍覆沒。幸虧單于久仰其威名,下令“得李廣必生致之”。要活捉他,所以他才揀條性命,被匈奴俘虜後最終逃脫,收集餘部撤回長安。

  

論功行賞,論過處罰。對於衛青的表現,漢武帝甚是滿意,但考慮到其斬首數量不足千級,不到封侯條件,只賜爵關內侯。所謂封侯,是指封為徹侯,因為避劉徹的諱,又改為列侯,或者通侯。關內侯比列侯還差一級,沒有食邑或者只有象徵性的食邑;李廣兵敗被俘,部隊傷亡慘重,應當斬首,漢武帝愛才,下令他用錢贖罪,貶為平民。公孫敖也被褫奪了將軍印。


第四:

讀過《史記》與《漢書》中的有關傳記,李廣難封的謎團不僅沒有消除,反而越來越令人疑惑。仔細讀史,仔細推敲,就會發現,所謂“李廣難封”的冤屈,真是千古奇冤,不白之冤。這根本就是個文化騙局。或者說得更明白點,是歷代失意文人不斷附會後形成的文化形象,與真實的李廣完全是兩碼事。

  

從頭到尾,漢武帝對李廣都是賞識的,至少從無惡感。開始讓他做長樂宮衛尉,後來又讓出任郎中令。這兩個官職都是天子近臣,在九卿位次中分列第二和第三,職位要害。其中郎中令的實權尤其大,幾乎就是所謂的“大內總管”。若非漢武帝絕對信賴,斷無可能出任此職。

  

從後人的安排也能看出漢武帝對李廣的同情或曰好感。李敢跟隨霍去病出擊漠北,奪得左賢王旗鼓,回來後賜爵關內侯,食邑兩百戶,接替李廣擔任郎中令。

  


破乞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 從司馬遷寫《史記》到唐朝的詩人,太多的人為“飛將軍”李廣惋惜,甚至於鳴不平。李廣自成年開始與匈奴作戰,大小七十餘戰,到六十多歲仍然不得封侯,最後在戰場上自刎身亡。

李廣不得封侯是否很冤呢?還真不是。按照漢朝的制度,有功方能封侯。而李廣,雖然單兵作戰能力極強,深受手下士兵的愛戴,膽識過人,戰場上的組織能力也很強,但幾十年來並沒有立功,所以不得封侯。

根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

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關,李廣以兩家子從軍,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開局很不錯。但是到了景帝時,七國之亂爆發,李廣跟隨周亞夫去平叛,陣前取得敵軍大旗,立了功,卻私下裡接受梁王的將軍印。政治覺悟不行啊,軍功一筆勾銷,還被派到北部邊疆,從此開始與匈奴死磕。

李廣雖然才氣和膽識天下無雙,讓匈奴聞之膽寒。但到了漢武帝朝,開始大舉出擊匈奴的戰役中,李廣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立功。

一次漢軍在馬邑城設下埋伏,準備伏擊匈奴單于,李廣為驍騎將軍。結果被單于提前發覺,漢軍設伏失敗,無功。

一次李廣在雁門出擊匈奴,結果匈奴兵多,李廣寡不敵眾被生擒。兩個匈奴騎兵用一張大網兜住李廣,要將他帶給單于。李廣生猛,雖然受傷,還是從網中一躍而起,奪馬而逃。匈奴數百騎兵追擊,李廣射殺追騎,成功逃回。但畢竟是被俘虜了,軍法當斬,贖為庶人。

漢武帝元朔六年,李廣為後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此次漢軍大勝,諸將多有功封侯,李廣無功不得封。

之後又一次出擊匈奴,李廣與博望侯張騫一隊,兩個人各領一隊人馬走不同的路。李廣一隊突然遇到匈奴左賢王的四萬起兵,以少敵多,苦苦支撐一整天,李廣幾乎全軍覆沒,終於等到張騫的軍隊匯合,匈奴軍才離去。以軍法,張騫當死,贖為庶人。李廣功過相抵,無賞。

李廣最後一次出戰,大將軍衛青準備出擊匈奴,六十多歲的李廣主動請纓。漢武帝覺得他年紀太大,想了很久才同意,但同時叮囑衛青,李廣年老,運氣不好,不能讓他擔當重任。戰場上,李廣主動做前軍,想與匈奴單于決戰,但衛青卻派他走東道。李廣負氣離開,結果在東道上跟丟了嚮導,迷了路,沒能按時與大軍匯合。衛青單軍應戰單于,匈奴單于得以逃跑。李廣覺得沒有面目去見衛青,揮刀自刎。

對於李廣不得封侯,從漢朝制度來說的確是因為他不曾立功。而對於他不得立功,漢武帝的解釋是李廣命不好,每到關鍵時候都會出狀況。李廣自己的解釋則是,他在隴西時,羌人造反,他殺了八百多的降軍,是冥冥當中的報應。客觀地來說,一輩子不得封侯他不算冤





婧兒姐趣味歷史


中國歷史上許多的文人騷客,官場失意或者遇到挫折以後喜歡自比李廣,用李廣難封的典故,來表達自己時運不濟,命運多舛的感概。那麼李廣怎麼就難以封侯了呢?

主要是因為沒有拿的出手的戰功

對於一個武將來說,戰功如何是朝廷議功封賞的唯一依據,這一點無論在哪朝哪代都是如此,就算名氣再大,本領再高,朝廷也不可能把賞賜給立功將士的榮譽給一個名不副實的人的,從李廣的兒子李敢隨霍去病抗擊匈奴,立功受封關內侯的情況來看,漢武帝對立功將士還是賞罰分明的,所以不會存在漢武帝針對李廣的情況發生,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自己軍功達不到封侯的條件。

戰功不夠的原因是運氣不好

李廣自身武藝和領軍打仗的本領還是有的,要不然也不會被稱讚為飛將軍,在他的一生中,參與過許多小規模的戰爭,包括平定七國之亂,但是這些小規模的戰爭取得的戰功也僅僅讓他從士兵走向校尉,從校尉當上將軍。李廣難封的真正原因是在漢朝對匈奴的幾次大規模的戰爭,他不是沒有機會參與,就是有機會參與以後,但運氣不好沒有擔任過主功任務,在漠北之戰中,好不容易當上了前鋒將軍,卻又迷路未能參戰,錯過了最後立功封侯的機會。所以,直到他死去,也不曾立下過像模像樣足以封侯的戰功,這是他沒能封侯的最主要原因。


一鍋煮了


王勃26歲寫下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讓人不禁唏噓李廣的命運多舛。

其早年趕上了文景之治,對內黃老之道,休養生息,集聚民力。對外,尤其匈奴,實行“和親”策略。尤其漢文帝,曾被司馬遷媲美堯舜之君,一生節儉,自然沒有戰亂。作為武將的年輕軍官,只能平時陪陪皇上射獵,並多次格殺猛獸,其勇猛連文帝不得不慨嘆,“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景帝在位時爆發了七王之亂。其作為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平叛,此戰李廣開始嶄露頭角,順利奪得叛軍帥旗而得以揚名。可惜政治上不成熟,竟然私自接受與漢景帝矛盾重重的梁王將軍印,結果自然遭到漢景帝的冷落。

人到中年,終於盼來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對內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重農抑商;對外開疆拓土,如朝鮮半島四郡,越南北部交趾。尤其對匈奴,更是進行多次遠距離打擊。這其中李廣前後共參加大小70餘戰,獲得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名聲。但史書卻在大肆渲染衛青霍去病戰功同時,李廣幾乎不提,更不要說封侯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先來看其中最大規模的四次戰役。

第一次,李廣與漢武帝小舅子名將衛青搭檔,以偏師遭遇匈奴主力,其軍隊數量和匈奴相差懸殊,結果全軍覆沒。匈奴想活捉他,才給他逃回。狼狽而回的李廣自然給漢武帝印象不好,雖然沒被殺,但被貶為平民。

第二次,漢武帝派出的還是衛青和李廣。可匈奴一聽是飛將軍李廣,都繞開他的營地,不和他正面開打,李廣自然也就沒有戰功可言。

第三次,李廣終於雄起,以四千兵力擊退匈奴四萬人馬。可是一代戰神霍去病太耀眼了,竟然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萬餘人,並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狼居胥山。這種光芒下,李廣的戰績肯定是被埋沒了。

年過花甲,李廣迎來了漢匈的最後一戰。考慮到年紀,老將軍再三請求漢武帝允許自己出徵。漢武帝不得已答應,可主將衛青知道李廣求功心切,怕其冒進,於是讓他作為偏師策應,沒想到部隊迷失在沙漠裡,等衛青打敗匈奴,李广部隊才到達。延誤軍期是大罪,且無寸功,李廣羞愧難當,於是自殺謝罪。

可以看出,這四次大規模對匈奴作戰,其要麼運氣差,要麼戰功不耀眼,沒有封侯似乎也是必然的。所幸的是,李廣儘管沒有封侯,子孫也是運背,但歷史還是記住了他。

這是為什麼呢?跟太史公司馬遷有關,其曾是李廣下屬,和其孫李陵友善。當李陵投降匈奴時,司馬遷幫他說了好話,結果激怒漢武帝,被閹了。所以司馬遷在寫李廣的時候,必然會加入很多個人感情。再加上後世不得意的文人如王勃等渲染,使“李廣難封”成為了懷才不遇的代名詞!


生鏽的鋒利小刀


步兵將領和戰術不適應漢朝時期的主流,騎兵發展更適應該時期的潮流和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