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为何至死不得封侯?

用户68736147


李广难封”,典出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其原始事实是指西汉年间,李广身经七十余战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并“避之数岁”,然而李广却一直没有被汉朝廷封为侯爵。后人观感其功高不赏,因此这句话成为描述“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典故。

看来,这件事情已经上升到历史性事件了,成为后世之人引以为戒也好,谈资取乐也罢,按今天的说法来看也算是一个热点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至死没有封侯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李广根本没有达到封侯之标准而已。

一、汉朝封侯的标准不简单

汉朝的封侯标准大致是这样滴:

一是捕斩敌军重要首领:如王、相、将军、阏氏等;

二是斩敌千级以上;

三是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

四是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儿子可以获封侯。

这四条咋看起来那么简单呢?我们的李大将军怎么会一条不占吗?还真就是这样!对照此标准,文景两朝,李广做的是对匈的防守工作,这时候还没有机会打大仗、立大功。而到了武帝一朝,机会来了,但是其一生之中至少有五次主动出击鏖战匈奴,但是战绩呢?三次与敌擦肩而过,二次被匈奴全歼。

李广英勇无双无人反对,其对敌人有极大的震慑作用,但最大的遗憾就是歼敌不够,一生也未能俘获敌方重要首领,甚至还有不少败绩,根本没有达到封侯资格。霍去病17岁获封冠军侯,是因其一战成名,仅首战就斩敌2028人,还多次俘虏匈奴的王、相、将军。

二、一个缺陷大于优点的将军

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有关于李广的记载很多,例如“夺马出逃、神弓怯敌、力射石虎”等等,但是这些记载多是其个人英雄主义的反映,都是个人的英勇。虽然一生亲历大小70余战中,真正的军功不仅凤毛麟角,却作为指挥官犯了许多致命错误。

首先说,李广治军不严!程不识对李广治军有过这样的评价:

“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这句话的意思是,李广的部队,士兵们高兴,也愿意为他卖命。可一旦匈奴人来攻打,就顶不住了。而我们的部队虽然辛苦点,但匈奴人也找不到我的弱点占不着我们便宜!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李广治军很LOW,部队纪律松散,战力不强。

明朝黄淳耀也曾评价他说:

“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李广只能算是一位杰出的将才,却不是一个帅才,独当一面与那个时代的卫青、霍去病差了太多。

三、盲目自信无异于自寻死路

李广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善于总结功过是非,不善于汲取经验教训,因此,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

作为守将,李广任右北平太守,“飞将军”之名,威震匈奴,使其数年不敢进犯,证明李广是绝对优秀的守将。然而,李广出战匈奴大战之时,却经常迷路。一个老将身经百战了,竟不能吸取教训,解决迷路的问题。就在李广身前最后一战,李广强烈要求亲率大军迎战,汉武帝不好阻拦他,只好嘱咐卫青看住他,不许李广为先锋。

汉武帝雄才大略,早已看出李广才能不济,难堪先锋大任,用之怕耽误了剿灭匈奴的大计。事实再次证明汉武帝的想英明。可叹李广没做成先锋不说,仅仅做了个右路策应,却在行军途中又迷路了。,没有按时抵达围歼地点,合围再次失败,导致匈奴单于逃走,由此,李广愤而自杀。

李广一生英勇、清廉刚正,英雄的评价绝不为过。但是,英雄不见得就得般配侯爵,其治军不严、缺乏战略眼光,才是其不能封侯的主因。


凯哥说史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什么李广一直没有封侯?

我们先看看汉朝封侯的条件:

  1. 捕斩敌军重要首领:如王,相,将军,阏氏等;
  2. 杀敌过当;
  3. 将领及士兵冲破敌阵,为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
  4. 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儿子可以获封侯。

汉朝是一个重军功的时代,没有实在的军功是不可能封侯的,李广虽有大大小小七十余次战役,但并没有像卫青一样七战七捷,也没有像卫青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败单于,开拓北部疆域等这样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绩。

其次,李广与将士可以当兄弟当朋友,这只适合当将却不能当帅,因为领军者需要军纪严明,往往一个失误就会令将士陷入万劫不复之中,而李广一生多次陷入此种境地。

还有就是李广的运气不好,总是遇不到欣赏他的皇帝,汉文帝喜老不喜少,汉景帝喜文不喜武,汉武帝喜少不喜老。

李广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立过功,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就授予李广将军印,而李广却接受了,这是李广犯的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

李广在被贬为庶民的时候,想去南山打猎,却被霸陵尉给拦住了,后来匈奴进攻汉朝,汉武帝重新启用李广,李广把当初的霸陵尉招入军中后,找个理由就把他杀了。

李广曾经诱降800多个羌人后把他们全都杀了,当时的汉朝需要边疆的少数民族来帮助汉朝与匈奴对抗,李广这么做不仅损失自己的声望,还不利于汉朝对少数民族的统治。

纵观李广几十年的为将生涯。李广虽勇猛,但没有太大的功劳,达不到封侯的标准,当然政治头脑和情商也是一方面。


调侃历史


没有足够的战功。李广和程不识属于景帝时代的将领,善于防守战,武帝时代主张的进攻型战役非其所长。所以可以看到李广每次的战果都是损失和杀伤差不多,汉代的军功制度是杀伤大于损失有赏,等于无赏无罚,小于有罚。

此外,李广打仗时没跟对人。跟着汉武帝宠信的外戚卫青、霍去病封侯很容易的,因为卫霍都是率领精锐骑兵出战,而且拼比时有优待,如李广的弟弟李蔡就跟着霍去病出去了几次就封了侯。

李广有一次距离封侯最近的机会,因为李广一时昏了头而错过了。镇压吴楚叛乱时,李广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梁王非常欣赏李广,给他加官和大量的赏赐,李广糊里糊涂地接受了。这让汉景帝很不满,快到手的爵位也跑了。


散君


西汉时期的“飞将军”一生始终没有封侯,这个问题写过好多次,今日提出又要作答,还是那样的话,李广他封不了侯,即使封了侯他也会丢掉,为什么哪?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他有致命的性格缺陷。自以为是而又沾沾自喜,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说道: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这就很好的说明了李广即有才气,又有仗恃的本事,身亡是肯定的出处,更不用说封侯了。

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虽然不惜用一个独立的列传来给李广作传,叙述李广的名分、事例,钟爱与赞美溢于言表,甚至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至于用到谚语: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是啊,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但是司马迁也记载了李广的三个事例,这些事例是李广性格上的致命缺陷,也是他不能封侯的关键所在。

一、兵败被俘,详死而逃。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破败李广军,李广被俘,而从匈奴两马网兜中跃起夺马逃命,朝廷给以削职为民。

二、杀人无由,致命弱点。李广家居数岁,蓝田射猎,入夜被霸陵尉呵止宿亭。李广怀恨在心。等到朝廷任用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马上招霸陵尉从军,至军而斩之。

三、杀降不祥,祸莫大焉。李广自己对朝廷没有给自己封侯多有不解,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自从汉朝攻打匈奴我没有一次不参加,军功不如我的都封了侯,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我的骨相就不该封侯吗?王朔问李广你有过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当过陇西太守,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我用欺诈的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还有比杀降祸及自身的吗?大朝名君怎么能够给这样的有着致命性格缺陷的人封侯,此三事就把李将军定在了那里,尽管《李将军列传》溢美之词溢于言表,但是事例祸及,祸端不祥,李将军只能在悔恨中淹于自己的宿命。老而数奇骨相克,其实全在性格中。一生征战无旁欲,甲岁漠北含泪刎。惜哉,惜哉!


杨柳青青春之声


没有足够的战功。李广和程不识属于景帝时代的将领,善于防守战,武帝时代主张的进攻型战役非其所长。所以可以看到李广每次的战果都是损失和杀伤差不多,汉代的军功制度是杀伤大于损失有赏,等于无赏无罚,小于有罚。

此外,李广打仗时没跟对人。跟着汉武帝宠信的外戚卫青、霍去病封侯很容易的,因为卫霍都是率领精锐骑兵出战,而且拼比时有优待,如李广的弟弟李蔡就跟着霍去病出去了几次就封了侯。

李广有一次距离封侯最近的机会,因为李广一时昏了头而错过了。镇压吴楚叛乱时,李广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梁王非常欣赏李广,给他加官和大量的赏赐,李广糊里糊涂地接受了。这让汉景帝很不满,快到手的爵位也跑了。


郑彩明


第一:李广这个人,确实如同史书中的记载,很是“数奇”,运气不好,一生点子背。身负盛名,凭生与匈奴经历大小七十余战,竟然无一次建功立业,马上封侯。而同样的数目,白起则跻身武安君。


第二:李广的事迹第一次见诸史册,是汉文帝十四年,即公元前166年。这一年里,匈奴大举攻入长安北边的重要关隘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加入抗击匈奴的洪流。他箭法神奇,杀死和俘虏了不少敌军,因功升为中郎,被选来侍卫皇帝。跟随文帝射猎时,他多次格杀猛兽,文帝因此大为惊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何足道哉!”

  

大概就是这句话,引发了李广的无限遐想。从那以后,马上封侯就成了他毕生的焦虑。

  

景帝即位后,李广在老家当官:陇西都尉。就是陇西郡的郡尉,主管该郡军事。景帝时将原来的郡尉改称郡都尉,并且独立设署办公,分治一方。不久,李广又改任骑郎将,专门统帅骑郎。七国之乱时,他以骁骑都尉的身份,效力于周亚夫军前,在昌邑城下一战扬名:激战中他奋不顾身,一举夺下叛军帅旗。梁王刘武为笼络人心,要授予他将军印。当时李广还不是将军,因此这颗印信对他充满了诱惑。他一时把持不住,忘记了双方的身份——他是朝廷军官,而梁王一直觊觎大位,景帝对此颇为警觉——接了下来。因为这个缘故,平叛之后论功行赏,他功过相当,一无所获。这是李广第一次与侯爵失之交臂,也开始了他“数奇”的一生。


第三:公元前129年,匈奴大举入侵上谷,掠牛羊抢人口杀边军。汉武帝立即下令,全面回击。

  

汉武帝的总体部署是四路出兵,分段截击: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县南),四位将军互不统属,分别带兵一万出击。这四人中,李广、公孙贺是沙场老将,公孙敖少年从军,也经历过战火洗礼,只有卫青是大姑娘上轿。毫无疑问,汉武帝的安排有任人唯亲之嫌,四位将军有两个半与卫家沾亲带故:卫青不说,太仆公孙贺是汉武帝的连襟,他娶了卫青同母异父的大姐卫君孺;公孙敖冒死搭救卫青,利人利己,等于在跌停板上抢了个涨停板,“由此益贵”。皇帝一开恩,确实浩荡,就连小姨子的情人都能照顾到:卫青的二姐卫少儿是陈平的曾孙陈掌的老相好,等汉武帝与卫子夫成就好事,“上召贵掌”:从某种意义上说,两人也算是连襟。当然后面正式连了襟。

这个且不说,只说李广。他真是个倒霉鬼,一出塞就碰到单于带领的主力。敌军势众,是汉军的数倍,李广陷入团团包围。他虽然拼命抵抗,但毕竟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幸亏单于久仰其威名,下令“得李广必生致之”。要活捉他,所以他才拣条性命,被匈奴俘虏后最终逃脱,收集余部撤回长安。

  

论功行赏,论过处罚。对于卫青的表现,汉武帝甚是满意,但考虑到其斩首数量不足千级,不到封侯条件,只赐爵关内侯。所谓封侯,是指封为彻侯,因为避刘彻的讳,又改为列侯,或者通侯。关内侯比列侯还差一级,没有食邑或者只有象征性的食邑;李广兵败被俘,部队伤亡惨重,应当斩首,汉武帝爱才,下令他用钱赎罪,贬为平民。公孙敖也被褫夺了将军印。


第四:

读过《史记》与《汉书》中的有关传记,李广难封的谜团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越来越令人疑惑。仔细读史,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所谓“李广难封”的冤屈,真是千古奇冤,不白之冤。这根本就是个文化骗局。或者说得更明白点,是历代失意文人不断附会后形成的文化形象,与真实的李广完全是两码事。

  

从头到尾,汉武帝对李广都是赏识的,至少从无恶感。开始让他做长乐宫卫尉,后来又让出任郎中令。这两个官职都是天子近臣,在九卿位次中分列第二和第三,职位要害。其中郎中令的实权尤其大,几乎就是所谓的“大内总管”。若非汉武帝绝对信赖,断无可能出任此职。

  

从后人的安排也能看出汉武帝对李广的同情或曰好感。李敢跟随霍去病出击漠北,夺得左贤王旗鼓,回来后赐爵关内侯,食邑两百户,接替李广担任郎中令。

  


破乞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从司马迁写《史记》到唐朝的诗人,太多的人为“飞将军”李广惋惜,甚至于鸣不平。李广自成年开始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战,到六十多岁仍然不得封侯,最后在战场上自刎身亡。

李广不得封侯是否很冤呢?还真不是。按照汉朝的制度,有功方能封侯。而李广,虽然单兵作战能力极强,深受手下士兵的爱戴,胆识过人,战场上的组织能力也很强,但几十年来并没有立功,所以不得封侯。

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关,李广以两家子从军,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开局很不错。但是到了景帝时,七国之乱爆发,李广跟随周亚夫去平叛,阵前取得敌军大旗,立了功,却私下里接受梁王的将军印。政治觉悟不行啊,军功一笔勾销,还被派到北部边疆,从此开始与匈奴死磕。

李广虽然才气和胆识天下无双,让匈奴闻之胆寒。但到了汉武帝朝,开始大举出击匈奴的战役中,李广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立功。

一次汉军在马邑城设下埋伏,准备伏击匈奴单于,李广为骁骑将军。结果被单于提前发觉,汉军设伏失败,无功。

一次李广在雁门出击匈奴,结果匈奴兵多,李广寡不敌众被生擒。两个匈奴骑兵用一张大网兜住李广,要将他带给单于。李广生猛,虽然受伤,还是从网中一跃而起,夺马而逃。匈奴数百骑兵追击,李广射杀追骑,成功逃回。但毕竟是被俘虏了,军法当斩,赎为庶人。

汉武帝元朔六年,李广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此次汉军大胜,诸将多有功封侯,李广无功不得封。

之后又一次出击匈奴,李广与博望侯张骞一队,两个人各领一队人马走不同的路。李广一队突然遇到匈奴左贤王的四万起兵,以少敌多,苦苦支撑一整天,李广几乎全军覆没,终于等到张骞的军队汇合,匈奴军才离去。以军法,张骞当死,赎为庶人。李广功过相抵,无赏。

李广最后一次出战,大将军卫青准备出击匈奴,六十多岁的李广主动请缨。汉武帝觉得他年纪太大,想了很久才同意,但同时叮嘱卫青,李广年老,运气不好,不能让他担当重任。战场上,李广主动做前军,想与匈奴单于决战,但卫青却派他走东道。李广负气离开,结果在东道上跟丢了向导,迷了路,没能按时与大军汇合。卫青单军应战单于,匈奴单于得以逃跑。李广觉得没有面目去见卫青,挥刀自刎。

对于李广不得封侯,从汉朝制度来说的确是因为他不曾立功。而对于他不得立功,汉武帝的解释是李广命不好,每到关键时候都会出状况。李广自己的解释则是,他在陇西时,羌人造反,他杀了八百多的降军,是冥冥当中的报应。客观地来说,一辈子不得封侯他不算冤





婧儿姐趣味历史


中国历史上许多的文人骚客,官场失意或者遇到挫折以后喜欢自比李广,用李广难封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感概。那么李广怎么就难以封侯了呢?

主要是因为没有拿的出手的战功

对于一个武将来说,战功如何是朝廷议功封赏的唯一依据,这一点无论在哪朝哪代都是如此,就算名气再大,本领再高,朝廷也不可能把赏赐给立功将士的荣誉给一个名不副实的人的,从李广的儿子李敢随霍去病抗击匈奴,立功受封关内侯的情况来看,汉武帝对立功将士还是赏罚分明的,所以不会存在汉武帝针对李广的情况发生,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自己军功达不到封侯的条件。

战功不够的原因是运气不好

李广自身武艺和领军打仗的本领还是有的,要不然也不会被称赞为飞将军,在他的一生中,参与过许多小规模的战争,包括平定七国之乱,但是这些小规模的战争取得的战功也仅仅让他从士兵走向校尉,从校尉当上将军。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是在汉朝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的战争,他不是没有机会参与,就是有机会参与以后,但运气不好没有担任过主功任务,在漠北之战中,好不容易当上了前锋将军,却又迷路未能参战,错过了最后立功封侯的机会。所以,直到他死去,也不曾立下过像模像样足以封侯的战功,这是他没能封侯的最主要原因。


一锅煮了


王勃26岁写下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让人不禁唏嘘李广的命运多舛。

其早年赶上了文景之治,对内黄老之道,休养生息,集聚民力。对外,尤其匈奴,实行“和亲”策略。尤其汉文帝,曾被司马迁媲美尧舜之君,一生节俭,自然没有战乱。作为武将的年轻军官,只能平时陪陪皇上射猎,并多次格杀猛兽,其勇猛连文帝不得不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景帝在位时爆发了七王之乱。其作为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平叛,此战李广开始崭露头角,顺利夺得叛军帅旗而得以扬名。可惜政治上不成熟,竟然私自接受与汉景帝矛盾重重的梁王将军印,结果自然遭到汉景帝的冷落。

人到中年,终于盼来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对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农抑商;对外开疆拓土,如朝鲜半岛四郡,越南北部交趾。尤其对匈奴,更是进行多次远距离打击。这其中李广前后共参加大小70余战,获得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名声。但史书却在大肆渲染卫青霍去病战功同时,李广几乎不提,更不要说封侯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先来看其中最大规模的四次战役。

第一次,李广与汉武帝小舅子名将卫青搭档,以偏师遭遇匈奴主力,其军队数量和匈奴相差悬殊,结果全军覆没。匈奴想活捉他,才给他逃回。狼狈而回的李广自然给汉武帝印象不好,虽然没被杀,但被贬为平民。

第二次,汉武帝派出的还是卫青和李广。可匈奴一听是飞将军李广,都绕开他的营地,不和他正面开打,李广自然也就没有战功可言。

第三次,李广终于雄起,以四千兵力击退匈奴四万人马。可是一代战神霍去病太耀眼了,竟然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万余人,并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狼居胥山。这种光芒下,李广的战绩肯定是被埋没了。

年过花甲,李广迎来了汉匈的最后一战。考虑到年纪,老将军再三请求汉武帝允许自己出征。汉武帝不得已答应,可主将卫青知道李广求功心切,怕其冒进,于是让他作为偏师策应,没想到部队迷失在沙漠里,等卫青打败匈奴,李广部队才到达。延误军期是大罪,且无寸功,李广羞愧难当,于是自杀谢罪。

可以看出,这四次大规模对匈奴作战,其要么运气差,要么战功不耀眼,没有封侯似乎也是必然的。所幸的是,李广尽管没有封侯,子孙也是运背,但历史还是记住了他。

这是为什么呢?跟太史公司马迁有关,其曾是李广下属,和其孙李陵友善。当李陵投降匈奴时,司马迁帮他说了好话,结果激怒汉武帝,被阉了。所以司马迁在写李广的时候,必然会加入很多个人感情。再加上后世不得意的文人如王勃等渲染,使“李广难封”成为了怀才不遇的代名词!


生锈的锋利小刀


步兵将领和战术不适应汉朝时期的主流,骑兵发展更适应该时期的潮流和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