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據說,這些畫屏,可以讓你坐在唐宋的山水裡

匠心物道 | 蔣勳:據說,這些畫屏,可以讓你坐在唐宋的山水裡

當代 徐累 《重屏會》

據說,這些山水畫,有很多原來是裝在屏風上的。唐朝的宮殿裡經常置放很多的屏風。

屏風上的山水畫,可以使坐在屋子裡的人,有坐在山水裡一樣的感覺。

——蔣勳

01

蔣勳先生在講到山水畫發軔於唐朝時,忽然說到了屏風。這引起了我的好奇。

屏風不只是一種古代傢俱嗎?為什麼在山水畫出現的初期,會和屏風聯繫在一起呢?

正好手邊有一本巫鴻先生的《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很多年前買的書,當時只是好奇為什麼用厚厚一本書說屏風繪畫。

“在現實中獨立的屏風僅僅是宮殿或普通家居的眾多陳設之一,但它卻被藝術家挑選出來,成為在畫面中組織繪畫空間的主要構圖手段。”這是巫鴻先生在書中的結論,他將畫屏視作中國繪畫中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進行剖析。

匠心物道 | 蔣勳:據說,這些畫屏,可以讓你坐在唐宋的山水裡

元 劉貫道 《消夏圖》

02

屏風最早不叫這個名字,通常名之為“扆”(讀音“yǐ”)。

扆是背依之屏,“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禮記·明堂位》),是說周天子背靠著繪有斧紋的屏風,面對南方的方向站著。

大約周朝之後的3000年,在明朝皇帝的身後,也依然有這樣一座巨大的屏風,這是《明穆宗像》中,在明穆宗背後的巨大屏風,上面畫了幾條雲水中翻騰的龍。

這大約就是背依之屏的初始功能,它不僅是對天子周遭空間的劃分,還是一種權力和禮儀的界定。

匠心物道 | 蔣勳:據說,這些畫屏,可以讓你坐在唐宋的山水裡

明 唐寅 《李端端圖》軸

可到了西漢司馬遷的時代,扆就寫作“屏風”了。

《史記-孟嘗君列傳》中有,“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可以想見戰國四君子之一孟嘗君當時待人接物的場面,大家席地而坐,主人孟嘗君的背後立著一面屏風,屏風後還有記錄他們此次談話的文員侍從。

秦漢之際,因為空間內的功能傢俱簡單,佈置靈活,常常是用屏風隔出一個又一個功能空間。這種習俗直至魏晉南朝,傳至日本,被平安時代的貴族沿用。這是後話。

03

《西京雜記》這本傳為記載西漢怪談的歷史筆記中記載,趙飛燕女弟居昭陽殿,“中設木畫屏風,文如蜘蛛絲縷”。

趙合德是皇后趙飛燕的妹妹,她豔冠後宮,善於察言觀色,因此比趙飛燕更得到漢成帝寵愛。成帝為合德建造昭陽殿,昭陽殿也成了唐代宮怨詩中常見的意象。如王昌齡的“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就是用趙家姐妹的典故。

值得注意的是,魏晉人描摹的昭陽殿,設有木畫屏風。這可不僅僅是漢賦描寫中常見的繡屏、雕屏、雲母屏、琉璃屏一類的僅僅作為空間隔斷的建築構件,而是出現了“木畫”,直接在木頭上作畫的屏風,正是巫鴻先生所強調的屏風在繪畫中的地位——繪畫的媒材。

匠心物道 | 蔣勳:據說,這些畫屏,可以讓你坐在唐宋的山水裡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局部)

04

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漢代之後,畫屏就成為畫家們創作的主要載體。裴松之《三國志·吳錄》載:“曹不興善畫,權使畫屏風,誤落筆點素,因就以作蠅。既進御,權以為生蠅,舉手彈之。奇聞異事。”

吳國的“佛畫之祖”曹不興,為吳國國君孫權畫屏風。墨點不小心落下來,他就把墨點畫成蒼蠅,結果孫權以為是活的,還用手去打。這當然是說曹不興畫藝超群,也透露出,畫屏在魏晉以來就是非常流行的事。

匠心物道 | 蔣勳:據說,這些畫屏,可以讓你坐在唐宋的山水裡

明 文徵明 《人日詩畫圖卷》

所以在他之後,有一位一生好遊山水、擅畫山水的宗炳才自嘆:“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

宗炳才感嘆自己老了,疾病也隨之而來,再想象年輕時那樣遍遊名山盛景恐怕是不可能了,可是身體會被老病所困縛,一個人的心靈卻永遠可以神遊宇宙,所以他澄清自己的胸懷,在畫屏的山水中臥而遊之。

正如蔣勳先生所說:屏風上的山水畫,可以使坐在屋子裡的人,有坐在山水裡一樣的感覺。

05

畫屏是唐宋詞人最愛的意象,溫庭筠有“畫屏金鷓鴣”,韋莊有“破煙來入畫屏飛”,晏幾道有“畫屏閒展吳山翠”,“畫屏天畔,夢迴依約”,秦少游有“淡煙流水畫屏幽”,“畫屏雲鎖瀟湘”,連生性曠達的蘇東坡都會寫“記得畫屏初會遇”,與婉約詞人的惆悵不同,蘇東坡的畫屏都有種喜悅。

奇怪的是,這些文學中的畫屏,意象已不侷限於山水,而是類似王家衛電影中幽豔的一禎,是靜觀,是內省,是一種情緒。大約像

蔣勳先生在讀宋詞中說到的那樣,宋代的美和唐代不同,它不是一種擴張,生動,而是受傷後的內省和平靜。

<< 向左滑動查看完整圖片 >>

匠心物道 | 蔣勳:據說,這些畫屏,可以讓你坐在唐宋的山水裡

匠心物道 | 蔣勳:據說,這些畫屏,可以讓你坐在唐宋的山水裡

匠心物道 | 蔣勳:據說,這些畫屏,可以讓你坐在唐宋的山水裡

五代 周文矩 《合樂圖》

畫屏的功能,也逐漸從唐人的記錄山水轉變為詩意的意象,一種借喻。

就像五代大畫家周文矩的《重屏棋會圖》,或是傳為南宋蘇漢臣的《靚裝仕女圖》一般,畫屏不再是繪畫的載體,而轉為繪畫的符號、元素,一種詩意的意象,一種中國式空間和審美意趣在畫面中的延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