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要計殺魏延?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會怎樣?

小姐姐講史


題主的這個提問很顯然受到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在正史中,諸葛亮是沒有想過要殺魏延的,只是後來的事情發展超出了他的預料,既然諸葛亮已經去世,魏延的結局也就不受控制。

至於魏延不死,蜀國的發展同樣會滅亡,這是蜀漢,東吳和魏國三者之間的實力決定的,非人力可以扭轉。那麼我們一起細細分析一下。

諸葛亮為什麼要計殺魏延?

談起魏延,就聯想起反骨仔,數百年以來,在羅貫中的宣揚之下,魏延已經是反骨仔的代名詞。設計誅殺魏延讓人覺得諸葛亮不愧智謀多變,即使去世後也能夠算到魏延造反,其實這真的有些誤會諸葛亮,誤解魏延。

諸葛亮自始至終就沒有想過要殺魏延,而魏延作為後期軍中數一數二的大將,能夠獨當一面,諸葛亮無論如何是沒有想過要殺他,而是一直把他當作自己的左臂右膀來看待,怎麼會想殺他呢?

第一,魏延的能力和忠誠是經得起考驗的。

1.魏延的能力。魏延跟隨劉備的時間比較早,應該是在荊州的時候,魏延就已經投靠劉備,而且魏延還是帶著部曲投靠,並非白身來投。

劉備平定益州的時候,魏延屢立戰功,被封為牙門將軍。牙門將這個職位是給予那些作戰勇敢,作風彪悍的將軍,他們常常帶隊先登,先行破敵。

劉備在選擇漢中太守的時候,也是親點魏延防守漢中,而魏延確實不負眾望,在防守漢中的十年中,一直穩如泰山,為蜀漢建立和穩定立下不朽功勳。

2.魏延的忠誠。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失漢中則益州門戶大開,正所謂唇寒齒亡的關係。劉備慧眼識人,力排眾議,放棄眾望所歸的張飛,而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由此可見魏延的忠誠是毋容置疑,也是經得起考驗的。

第二,魏延被殺更是一場權力鬥爭。

諸葛亮雖然沒有想過要殺魏延,但是魏延也確實死於諸葛亮之後,而羅貫中很好的利用了這個事實,將他們很好的串聯起來,讓人誤以為諸葛亮真的設計殺害了魏延。

1.魏延被殺的背景。公元234年,諸葛亮的身體狀況已經很不好,這個時候雖然還沒有撤軍,但是已經在安排後事,比如死後誰來接替他支持大局等等。

在他去世後,劉禪也是根據諸葛亮的遺囑來執行,比如讓蔣琬和費禕先後執政,大體上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在職權上有些差異,但是總體來說還是遵從諸葛亮的意願來做。

2.魏延被殺的原因。諸葛亮的遺囑安排上還是有些缺陷,比如死後撤軍問題上就顯得不倫不類,將軍中數一數二的大將魏延安排斷後,卻讓長史楊儀來負責護送靈柩回漢中,這樣就明顯有壓制魏延的舉動。

這個先後順序的安排激化了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如果以前只是言語上衝突,那麼這次就是實際權力的爭奪,在沒有諸葛亮的壓制之下,這樣的爭奪就更具有危險性。

在面臨選邊站的情況下,以費禕為首的文官體系站到了楊儀這邊,從而讓魏延孤立無援,促使魏延不得不以武力的方式來解決。

失去大義的魏延在楊儀等人的反擊之下潰不成軍,最後兵敗被殺,全族被誅。

3. 魏延被殺的後果。軍中地位僅此於諸葛亮的魏延被殺後,蜀漢權力交接變得順利多了,沒有了軍中實力人物的羈絆,蜀漢的政權也徹底轉到文官系統手中, 權力制約得以體現,從而確保局面得以保持平衡。

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會怎樣?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亮病困,與儀及司馬費禕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由此可見,擺在魏延面前有三條路,這三條路決定了魏延以後的人生道路。

第一, 遵從諸葛亮的安排,為大軍斷後。

在主帥諸葛亮去世的情況下,蜀軍人心惶惶,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將領來斷後,確保大軍能夠順利的離開前線,否則一旦遭到司馬懿的追擊,後果不堪設想,由此諸葛亮安排了魏延來做這個事情,這個安排也是比較合理的。

假設魏延能夠遵從這個安排,就說明魏延具備一個為將為帥的基本能力,有一定的大局觀,明白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情,而不是為了一己之私想著如何建功立業,置全軍於危險境地。既然能夠為了蜀漢的未來著想,犧牲個人權力,那麼魏延本人就會得以善終。

對於蜀漢來說,魏延不死,蜀漢就多一個屏障,多一分穩定, 但是這份屏障並不能夠有效的改變蜀漢,東吳和曹魏之間的實力對比,並不能夠阻止蜀漢最後滅亡。

第二, 不遵從諸葛亮的安排,意圖奪取蜀漢軍隊的最高指揮權。

諸葛亮的遺囑非常明顯,那就是將處於軍中第二位的魏延依然放在第二位,不論是楊儀執政,還是蔣琬,費禕執政,以魏延為首的武人必須處於從屬地位,不得凌駕於文官之上,這是諸葛亮最後遺囑安排的精髓所在,可惜魏延沒能懂諸葛亮最後的安排,最後落得身敗名裂。

第三, 魏延起兵反叛,投靠魏國。

這條路對於魏延來說,他應該是從來就沒有考慮過。從追隨劉備入川開始,到諸葛亮去世,已經過去了差不多二十年了,風餐夜宿,出生入死,為大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斷然不會為了眼前的利益而背叛曾經奮鬥的蜀漢,更不會去投靠敵國魏國。

綜上所述,諸葛亮從來就沒有計劃要殺過魏延,更不會死後部署這樣一個驚天計劃。而魏延之死其實就是一場蜀漢內部的權力鬥爭。

其實此時,在身邊只要有一個可靠的謀士能夠從中轉圜一下,一切就不會發生,魏延更不會起兵內訌。那麼這樣征戰沙場,為國出力的魏延就不會死得這樣不明不白了。


笑看三國風雲


題主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正確,諸葛亮沒有想殺死魏延,事實上是他一直在保護魏延,魏延之死還是他自己太會作了。

確實,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在臨死前預料到魏延會造反,所以給馬岱留下了密令,讓他殺死魏延。不過這僅僅是演義裡的情節而已,根據《三國志》記載,因為魏延作戰勇猛,所以諸葛亮不僅多次命他為先鋒加以重用,還一直對他很偏袒。

魏延為人高傲看不起人,經常和同僚衝突,特別是和楊儀的關係勢如水火。魏延甚至會在討論軍務時公開拔劍威脅要砍死楊儀,這種行為可以說非常惡劣,換成其他人是魏延上司,估計魏延不死也早就被免職了。

不過諸葛亮對此都予以了容忍,甚至在諸葛亮臨死前預計到了魏延可能會抗命,拒絕撤退,也只是交代讓魏延斷後,如果他不服從命令,那麼就不用管他。應該說諸葛亮這個方案是在儘可能減少蜀軍損失和保全魏延之間選了一個折中點,可見他對魏延的包容。

然而魏延的舉動還是超出了諸葛亮的預計,在得知諸葛亮的死訊以後,魏延要求前來通知他的費禕和他一起聯名奪取軍權。在奪取軍權失敗以後,魏延更是起兵攻打楊儀。雖然魏延本意並非是造反,但是他的這種行為已經形同造反。

所以在劉禪接到楊儀和魏延互相揭發對方造反的奏摺以後,董允、蔣琬等人都支持楊儀,而魏延手下的士兵也不願意支持他,紛紛散去,魏延因此兵敗身死。

不過魏延即使不起兵,那麼他的結果也不會太好,更不會對蜀漢局勢起什麼影響。

魏延的壞脾氣不是一兩天了,大家都心裡有數。諸葛亮一死,其他人都沒把握駕馭魏延。這種情況下即使他老老實實按照諸葛亮的安排退兵,事後不管誰掌權,都不可能像諸葛亮一樣重用他,更不可能讓他掌握兵權,安排一個閒職讓他靠邊站就是最好的結局了。

而以魏延的暴躁脾氣,他多半不會安於現狀,還會和原來一樣口出怨言,和人衝突。不過沒了諸葛亮的保護,他的這種行為就只能是取死之道,所以早晚還是一個死字。

因此即使魏延不起兵,他最好的結局也就是坐冷板凳養老,更大的可能還是死,無論那種結果都不會對蜀漢局勢產生什麼影響。


不沉的經遠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諸葛亮臨死之前並沒有留下計謀要殺魏延,但是魏延確實是諸葛亮死了之後不久便被馬岱砍了腦袋,這裡面有沒有諸葛亮的用意呢,我想是有的。

簡述魏延被殺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病逝在五丈原前,臨終之前召集楊儀、費禕、姜維議事,要求在他死後全軍撤退,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斷後,就隨他去。

諸葛亮病逝後,楊儀等人按令撤軍回蜀地,魏延大怒,說道:“北伐這麼大的事情怎麼能因為諸葛亮一個人死了而中斷呢?不是還有我魏延嗎?”眾人不聽繼續撤軍,魏延沒脾氣了,同時對諸葛亮安排他斷後非常不滿,在他看來,他是跟隨劉備打過天下而且頗受劉備重用的,資歷比楊儀、姜維等人高太多,憑什麼給他們斷後。於是魏延率領所部先於楊儀撤軍。於是就出現了楊儀、魏延兩路大軍往成都進發的情況,兩者都給成都報信,說對方謀反。

在成都的劉禪慌神了,兩路大軍誰謀反他都吃不消,而且還不知道是誰真正謀反,於是他問董允、蔣琬等人,兩人異口同聲地說楊儀肯定不會謀反,那麼結果不就顯而易見了。

魏延大軍先一步趕到了南谷口,列陣“迎接”楊儀大軍,楊儀先鋒王平大聲質問魏延,“為什麼諸葛丞相屍骨未寒,你就要叛亂?”並且好言相勸魏延大軍,憑藉諸葛亮在軍隊的影響力,魏延所屬大軍紛紛倒戈,魏延只得帶著數人落荒而逃,隨後被馬岱追上斬殺。

這就是魏延被殺的全過程,細細一品味,魏延被殺其實是必然,也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蜀國已經沒有魏延的位置了

諸葛亮任丞相期間,軍政大權一把抓,無論是朝政還是軍政,他都做了充分的安排,保證即使他死了,蜀漢還能按照他設計的藍圖走下去,那麼在這份藍圖裡有魏延的位置嗎?抱歉,真沒有!

這一點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可以明顯看出: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出師表》

朝政方面,諸葛亮舉薦的接班人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軍事方面舉薦的是向寵,如果說姜維是因為還沒有投誠沒有出現在《出師表》中,那麼作為劉備重視的將領,從荊州就跟隨劉備,而且能力也突出,正值壯年的魏延為什麼沒有出現在諸葛亮的藍圖裡?原因後面分析,反正就是蜀國已經沒有魏延的位置了。

2、不容於諸葛亮的政治集團

反觀楊儀、費禕、蔣琬、姜維等人,都是諸葛亮的心腹,他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政治團體,這也是劉禪詢問誰造反的時候,蔣琬等人那樣回覆的原因了。

政治上黨同伐異是天性,面對一個資格比自己都老,掌握軍權的將軍,而且還一直對諸葛亮,對自己這個團體不服氣的魏延,除掉他是楊儀、費禕等人最好的選擇,而且從諸葛亮最後的佈置來看,也是默許了。他沒有召集魏延來議事,而且讓魏延斷後,這明顯將魏延排除在外,此外最後一句“隨他去吧”,雖然沒有明言,意思就是如果他不聽話,你們自己看著辦,想殺就殺吧!

政治智商低得可憐的魏延哪有想那麼多,憑著武人的直爽,竟然不聽號令私自行軍,還佔據關隘不放大軍入城,坐實了謀反的罪名,最後被殺。

所以綜上來看,魏延不在諸葛亮的規劃中,對於這樣一個不利於掌控的將軍,諸葛亮默許楊儀等人把他幹掉。

為什麼備受劉備看重,而且是蜀國後期難得的大將,魏延為什麼不受諸葛亮看重呢?

1、魏延不服諸葛亮管理

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中,我們都知道,劉備駕崩後,諸葛亮就掌握了蜀漢全部軍政大權,蜀國上下無不信服,除了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以及魏延,沒過多長時間李嚴就因為不配合諸葛亮北伐被流放。

魏延仗著自己打仗有一套,而且是先帝重臣,所以想和諸葛亮分庭抗禮,在北伐的過程中,多次提出和諸葛亮不同的意見,影響諸葛亮的權威,這些都不被諸葛亮所喜,自然就不受諸葛亮看重。

2、兩人的軍事理念相差甚遠

諸葛亮行軍打仗頗為保守,穩紮穩打,而魏延則更為激進,比如子午谷奇謀等,整體來看諸葛亮是用統帥高度的戰略眼光來看北伐,魏延更多是從戰役角度來思考問題。現在很多人貶低諸葛亮不會打仗,推崇魏延,如果用魏延的計謀,說不定早就拿下長安了,這些都是很片面的看法。

三國時期,蜀漢最弱,魏國最強,這代表什麼?代表魏國輸得起,蜀漢輸不起!

魏延貢獻的奇謀有當年韓信“暗度陳倉”的風韻,但是戰爭最大的特點就是“天有不測風雲”,“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沒能打下長安,那個地方可是曹魏腹地,魏延的大軍想要退回來就很難了,最壞的結果就是全軍覆沒,那對蜀漢的打擊就太大了。有人說諸葛亮北伐不也是都失敗了嗎?雖然沒有成功,但是諸葛亮還是把主力帶回了蜀國,並沒有傷及蜀國的根本。

再退一萬步講,魏延成功了拿下長安就意味著勝利了嗎?曹魏都城在洛陽,長安距洛陽還有函谷關、弘農等地,長安防守薄弱,洛陽可是有曹魏大軍的,所以以長安進攻洛陽並不現實。那麼以長安作為前進據點長期經營呢?也不現實,因為長安守不住!

蜀軍佔據長安之後,將面臨曹魏洛陽方向、上黨方向、甘涼方向三路圍攻,而長安與成都隔著千重山,後勤補給困難,沒有辦法得到成都平原的有效支持,所以在三路圍攻下長安就會變成孤城,到時候想要撤退都不可能。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壓根就是武夫的膚淺計謀,反觀諸葛亮,通盤考慮,不僅要拿下長安,還要拿下甘涼地區,讓長安沒有後顧之憂,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如果魏延沒有死,那會有什麼後果?這就要看兩派鬥爭的情況了。

1、楊儀、費禕等完勝,魏延完敗

其實這種情況等同於魏延被殺,楊儀等人掌握蜀軍政大權,就按著歷史來走。

2、雙方平手,楊儀、費禕等人佔優

這種結果就是魏延佔優一部分兵權,但是無法主導北伐等大事,蜀國還是後諸葛亮集團來把控,整體上會按照諸葛亮生前的態勢來走,但是將相不和,北伐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3、雙方平手,魏延佔優

此時魏延掌控了蜀國全部軍事大權,主導北伐事情,那麼蜀國的國運就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以魏延激進的軍事風格,好走險招,也許會出奇制勝,取得一定戰果,但是他面對的是老奸巨猾的司馬懿,魏延比拼計謀能有幾成勝算就不好說了。如果一次全軍覆沒,也許就能直接導致蜀國滅亡。

4、魏延完勝

這一點最可怕,因為魏延本身政治能力很低,並沒有能力管理好蜀國,最終可能讓蜀國四分五裂,甚至可能出現改朝換代的情況,如此事情參照何進、董卓等人。


總結一下,魏延就是一名一般優秀的武將,但是因為和諸葛亮不對付,所以沒有進入諸葛亮的“白名單”,也是考慮自己死後萬一魏延做大,對蜀國極為不利,所以諸葛亮也默許了楊儀等人殺掉魏延。


榮耀歷史


諸葛亮計殺魏延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蜀漢的政治穩定和國家安全。

魏延是堅定的北伐者,其堅定程度與諸葛亮別無二致。但魏延的問題有兩點:第一,魏延的資歷太老,諸葛亮死後,沒有人能夠制約他;第二,魏延的軍事策略太過冒險,與諸葛亮穩紮穩打的風格完全格格不入。一旦魏延的軍事主張付諸實施而又失敗,將給蜀漢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從軍事角度說,守正出奇或許可以獲得戰役層面的勝利。但是,從長久的後勤和政治角度來說,勝利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即便按照魏延的打算,能夠拿下長安,戰線拖得太長,後勤也將成為很大問題。當曹魏從中原抽調的援兵進攻長安時,尚未攻取的隴右又可能從背後給蜀漢軍隊造成夾擊之勢。所以,魏延的計策對奪取長安或許有幫助,但是對蜀漢來說,軍事和政治的風險都太大。這是諸葛亮要除掉魏延的原因。

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有可能會提早滅亡。我認為有兩種可能:第一,蜀漢內部分裂。魏延肯定是不會服從與姜維和楊儀的,而後者也不會服從魏延。所以,蜀漢如果分裂,這內戰打不打,都會讓國力迅速削弱,給外敵以可乘之機。

第二,魏延成為北伐的領導者,並按照他的想法付諸實施。即便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在政治方面,魏延是沒有什麼建樹的,所以他無法改變連諸葛亮都改變不了的蜀漢內部政治鬥爭的問題。在之前的回答中,就蜀漢內部三派勢力的鬥爭問題已經做過很多說明了。連諸葛亮都搞不定的內部不團結問題,魏延也不會做得更好。所以,即便拿下長安,在後面的治理方面也不會有什麼起色。而且,國家小搞搞內鬥還好說,國家大了還內鬥,就會迅速土崩瓦解。


即將有文化的新青年



簡單的說,魏延的表現太過強勢了,除非諸葛亮在世,否則蜀漢沒人能夠壓制住他,包括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以及後主劉禪在內。

比如說,諸葛亮的遺命讓魏延撤退,魏延始終堅持自己的戰略意圖,堅決不肯奉命。我想當時即便是劉禪從成都發布撤軍令,魏延也必定不會買賬。

所以無論站在諸葛亮的角度,或者是劉禪以及諸葛亮接班人蔣琬的角度,魏延必死無疑。只有魏延死了,蔣琬才能真正意義的接替諸葛亮的位置。



魏延跟關羽幾乎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兩人都是獨當一面的軍事帥才,是蜀漢兩個不同的時期最出類拔萃的大將。

關羽早年逃亡在涿郡一帶,適逢劉備在涿郡招兵買馬,關羽便加入了劉備集團。之後憑藉自己的才能與汗水,一步一步坐到了蜀漢第一大將的位置。魏延本為義陽人,以部曲的身份跟隨劉備,也是靠著自己的才能與汗水,逐漸成長為了後蜀時期的第一大將。

早年,兩人都是底層弱勢群體,所以他們對普通士兵非常好,善於養兵。但是在對待官員士大夫的時候,兩人並不友好,甚至常常自負看不起士大夫,喜歡搞內部矛盾。關羽因此兵敗麥城身首異處。



魏延的悲慘結局,多少也受其驕於士大夫的性格所影響。蜀漢大臣楊戲在《季漢輔臣贊》中點評了蜀漢的肱股之臣。其中有一句是評價魏延的。原文如下:

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楊戲一語中的,究其根本,是魏延自己的性格在作怪。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他跟丞相長史楊儀的恩怨。兩人彼此水火不容,常常鬧得軍營上下烏煙瘴氣,矛盾重重。考慮到這兩人都是自己的得力助手,諸葛亮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記得有一次,費禕出使東吳,吳主孫權喝醉了酒,無意說出了這麼一段話:

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可想而知!魏延、楊儀兩人內鬥多麼激烈,連遠在東吳的孫權都尚有耳聞。孫權都知道諸葛亮死後,沒人能夠壓制魏延、楊儀的爭鬥,會搞到蜀國大亂。諸葛亮作為千古智者,豈能毫無考慮?


諸葛亮對魏延很好,他非常依賴魏延的軍事才能,每每重用魏延,將他培養成了後蜀時期的第一大將。魏延所享受的待遇,蜀漢眾臣望塵莫及,劉琰與魏延不和,諸葛亮立馬指責了劉琰。魏延拿刀威脅楊儀,楊儀哭告諸葛亮,諸葛亮不聞不問。

站在諸葛亮的角度,魏延是蜀漢第一大將,是蜀漢後期的支柱,他並不希望魏延死。但是正如孫權所說,自己死後,有誰能夠壓制住這個桀驁不馴的魏延呢?諸葛亮不得不為蜀漢的大局考慮。


諸葛亮的遺命: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參考,《三國志·魏延傳》

按理說,楊儀只是丞相府的一個屬官,相當於諸葛亮的幕僚。在北伐軍中,楊儀是沒有資格暫領指揮大權的,最有資格接替前線指揮權的只有魏延。但是,諸葛亮並不放心,為了試探魏延,他決定先由楊儀代理。讓魏延做斷後將軍。

難道在諸葛亮的心中,魏延之才,只適合做斷後將軍嗎?顯然不是的,他是在試探魏延,在自己死後,魏延能不能夠遵從軍令。站在諸葛亮的角度,他當然是希望魏延遵從軍令的,因為他不希望蜀漢損失掉這個第一大將。


可惜的是,魏延始終是不服氣,在他腦子裡浮現了一萬個“憑什麼”。憑什麼諸葛亮選的是長史楊儀?憑什麼選的是自己的仇人?憑什麼讓自己給仇人保駕護航?該是自己應得的東西憑什麼失去了?……

帶著這一萬個不服氣,魏延怒氣衝衝的跑回了蜀中,並沿途阻擊楊儀。他希望劉禪可以給自己做主。他上告了楊儀的罪行。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但是劉禪、蔣琬等人怎麼會支持他呢?接管北伐軍的楊儀很容易就搞定了。如果讓魏延擊敗了楊儀,接管了北伐軍。蔣琬就該看魏延的臉色行事了。所以蔣琬、董允非常堅定的站在了楊儀一邊,劉禪自然是聽蔣琬的了。


最終魏延被釘上了反賊的名頭,不但自己身首異處,還被楊儀洩私憤夷滅了三族。魏延謀反一事,肯定是被冤枉了。如果他想要謀反,絕不會自己往虎口裡送。他可以聯結曹軍,為自己爭得政權。他也可以返回漢中,整頓軍馬自立為王,沒必要操之過急。

在《三國志·魏延傳》中,我們可以得知,魏延的冤情,最終應該是沉冤得雪了。原文如下: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陳壽只不過是做了一個整理,魏延沒有反心的說法,在當世的史料中,已經是有記載的了。

如果魏延不死。對蜀漢未必是好事,首先是內鬥問題。別以為只有一個楊儀跟魏延爭鬥。其他的蔣琬、董允等人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樣不會坐視不管,而且他們都會站在楊儀一邊。即便最終魏延取得了勝利,也只會給蜀漢留下一個爛攤子。

在不內鬥的情況下,魏延接替諸葛亮,蜀國只有兩種可能。要麼速勝,要麼速亡。因為魏延的野心很大,跟諸葛亮謹慎有餘的性格截然不同。這種性格有兩面性。玩的好就有可能助蜀國速勝,玩的不好則是加劇蜀漢的滅亡。


愛尚文史


如果你指三國演義這本小說,諸葛亮確實是計殺了魏延,從最早認定魏延腦後有反骨開始,諸葛亮就一直對魏延不感冒,在諸葛亮陽壽將盡時,魏延又踢滅了諸葛亮為自已續命的七星燈,最終諸葛亮去世。

在去世前,諸葛亮安排好了錦囊妙計,讓馬岱乘魏延大叫三聲誰敢殺我時,一舉砍殺了魏延。



好吧,這是三國演義,完全是虛構的情節,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對魏延恰恰與小說中相反,不僅沒有殺魏延,而且諸葛亮最器重的軍事人才就是魏延。

下面開始講歷史,不談三國演義。

魏延是個人才,尤其是軍事人才,誰也無法否認,劉備將魏延從自已的部曲一路提拔為牙站將,最後破格提拔為漢中太守 、鎮遠將軍,意昧著什麼?



劉備提拔魏延的過程,用今天的話說相當於:將士官提拔為團級幹部,然後再破格提拔為軍分區司令員,這種速度,古今罕見,如果劉備不死,估計魏延就是蜀漢的大將軍你信不信?

劉備任用人才的眼光不用懷疑,從魏延的表現來看,確實也值得,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當政,諸葛亮用人的眼光你也不用懷疑,不要老拿馬謖說事,諸葛亮一生就用錯了一次馬謖,但提拔了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人,哪一個不是名相名將呢?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整個蜀漢除了劉備最器重魏延外,就當屬諸葛亮最看重魏延。徵西大將軍魏延與車騎將軍劉琰發生爭執,諸葛亮偏向魏延,責令劉琰向魏延道歉,要知道劉琰是車騎將軍,資歷和地位是在魏延之上的,諸葛亮偏愛魏延才會如此做。

丞相府長史楊儀與丞相司馬魏延發生爭執,相當於丞相府的秘書長和丞相府首席武官發生爭執,魏延多次拿著刀在楊儀面前比劃,威脅楊儀,可是諸葛亮不但不處罰魏延,反而在中間當和事佬,要不是諸葛亮偏愛魏延,以諸葛亮執法一視同仁的原則來看,魏延早就被罰了,可是並沒有,整個諸葛亮當政期間,魏延從未受到過處罰,反而是不斷加官晉爵。



諸葛亮準備北伐進駐漢中時,魏延被封為丞相府司馬、涼州刺史,北伐期間,魏延曾獨自率領一支偏師大破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的軍隊,因功魏延被封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要知道南鄭就是當時的漢中核心地區呢,這裡是魏延的封地呢。

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因為病重,在臨死前安排好了後事及人事安排,諸葛亮讓楊儀率領大軍,讓魏延和姜維斷後,讓蜀漢大軍全部撤退回成都。



諸葛亮這樣安排,不僅沒有計殺魏延的意思,反而有保全魏延的意思。

首先兵權絕對不能給魏延,諸葛亮對魏延再清楚不過,如果兵權給魏延,那蜀漢大軍就不可能遵照遺命撤退回成都,如果不撤退,蜀漢就有亡國之憂,魏延雖作戰勇猛,但不能聽從別人意見,而且與他人合不來,這樣北伐就成了孤軍,勢必失敗,況且北伐還要考慮後勤補給等各方面的因素,魏延是處理不來這些事的。



兵權給楊儀是一個折中方案,楊儀是長史,相當於丞相府秘書長,最高文職,當時蔣琬不在前線,費禕是司馬,姜維是護軍,資歷都不足,只有楊儀了。

其次,諸葛亮讓魏延斷後,是為了保全魏延,魏延如果真有什麼不滿,他在最後面也不會影響蜀漢主力撤退,如果魏延在最後面不聽從命令,諸葛亮的意思估計就是由他去了,留在漢中也行,只要不搗亂,這就是保護魏延。如果魏延充當撤退前鋒的話,萬一有個不想撤退的舉動,不是影響到全軍了嗎?



最後,魏延之死是楊儀公報私仇,與諸葛亮沒有關係,諸葛亮也沒有想到楊儀居然這麼狠毒。

魏延是不對,但罪不致死,魏延在撤退過程中,趕到楊儀軍的前面,燒燬了棧道,然後楊儀先派王平去討伐魏延,王平只是喝散了魏延的軍隊,之後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砍了魏延的腦袋,還滅了魏延的三族,楊儀太狠了。



魏延之死,根本就是楊儀公報私仇,與諸葛亮沒有關係,諸葛亮再聰明,也沒有想到會有這種事情發生。

如果魏延不死,估計在蜀漢也得不到重用了,因為執政的蔣琬、費禕、董允等人,對魏延都不是太看重,或不敢用,而這些人的決定直接影響到皇帝劉禪的決定。



魏延在臨死前,曾向朝廷上書說楊儀要謀反,同時楊儀也向朝廷上書說魏延謀反,當時在朝廷的蔣琬和董允等人選擇相信楊儀,認定魏延謀反,這倒是並不是說蔣琬等人信任楊儀而不相信魏延,根本原因是魏延是武將,楊儀是文官,自古只有武將謀反,哪有文官造反的。

既然魏延已經被定性為謀反,那麼即使魏延不死,估計也要下監獄,就算後來查清楚了事實,魏延沒有謀反,估計也不可能為魏延平反了,因為朝廷的決定不好輕易更改,況且魏延在蜀漢除了劉備和諸葛亮喜歡外,其他所有人都不喜歡。



魏延最好的結局就是被貶為庶人,不再擔任蜀漢任何職位,終老一身,跟李嚴一樣,總之重用是不可能的了。

至於蜀漢會如何?我的結論是:沒有任何變化,魏延死不死,都不會影響蜀漢的變化,自從魏延不聽諸葛亮安排 ,擅自燒燬棧道開始,魏延就不可能再在蜀漢有所作為,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性格高傲,無法相處,另一方面是魏延居功自傲,誰也不服。



因為除了劉備與諸葛亮外,蜀漢不會再有人重用魏延,因為駕馭不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死後能夠計殺魏延?聽起來確實比較搞笑。如果要殺,活著的時候不殺?等著死後殺?純屬無稽之談。魏延生性是有點猛將的性格。桀驁。但是不至於諸葛亮殺掉。因為武將本身就稀缺。諸葛死後殺掉魏延確實不可信。我覺得比較可能的是諸葛亮死後,那些臣子為了爭權奪利,用諸葛遺命方式殺掉了魏延。魏延在劉備時代就受到重用,可見其能夠獨當一面,本領資歷比姜維不差。更何況姜維是從魏營叛變而來。如果魏延不死,肯定是在蜀國的影響力比姜維甚至諸葛亮要大。蜀國的政治格局,那就是在劉禪領導下,魏延作為武將第一統領蜀國全部武裝力量。可是姜維往哪裡放。這就決定了姜維必須要除掉魏延才能坐穩蜀國總司令的位置。在武將稀缺的蜀國,殺了魏延只能是讓蜀國力量受損,但是他們寧可讓國家虛弱也要內鬥。蜀國焉有不亡的道理。自從魏延死後,蜀國就註定了要滅亡。


老松探索


魏延,字文長,三國時期蜀漢僅次於“五虎上將”的將領。劉備入川時,作戰勇猛,立下了赫赫功勳。尤其是在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相繼去世後,魏延堪稱第一大將。不幸的是,他性格孤傲,人緣不太好,諸葛亮死後,慘遭長史楊儀殺害。下面筆者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作簡要分析。(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演義中魏延第一次出場在第四十一回,背景為劉備和諸葛亮在火燒博望坡,拒絕曹操的勸降後,率領十萬來到襄陽,遭到蔡瑁、張允拒絕入城。此時,魏延看到十幾萬難民,訓斥蔡瑁、張允的惡行,自發接應劉玄德。雖然此時魏延因局面太亂,並未真正投向劉備陣營,而是遠走高飛。從這裡可以看出,魏延是有造反傳統的,他輕易背棄舊主,轉投向劉備。連曹操都仰慕的荊州大將文聘雖然不爽劉琮投降,為了自己心中的道義,並沒有反叛荊州,僅僅是感到屈辱。諸葛亮正是憑藉魏延輕率反叛荊州,而得出魏延生有反骨,隨時都可能反叛。只見城內一將飛馬引軍而 出,大喝:“魏延無名小卒,安敢造亂!認得我大將文聘麼?”

雖然魏延在投靠劉備後,南征北戰,拋頭顱灑熱血,諸葛亮始終害怕其因形勢而生反叛之心,針對魏延,限制使用,沒有真正放開手使用。他害怕自己死後,楊儀和姜維等人鎮壓不住魏延,致使其反叛投降魏國,或者直接揮師攻打蜀漢。姜維畢竟是從魏國投誠來的,而魏延是荊州從龍的老人了,單靠姜維是無法令魏延信服的。因此,諸葛亮為了蜀漢江山的穩定,才忍痛定下除掉魏延之計,在魏延露出反意之時,一直追隨其的馬岱出其不意斬殺之。馬岱是西涼馬超的堂弟,也是出身名門,一直跟隨者魏延鞍前馬後,這就令人疑惑了,原來是接受了諸葛亮的秘密任務了。

而按照裴注引《魏略》所記,諸葛亮並沒有流漏出要除掉魏延的想法,反而委以重任。諸葛亮在病重時,交代魏延身後事,讓其謹慎堅守,代替自己管理軍隊,秘不發喪,為穩定軍心,順利撤退。魏延也是遵照諸葛亮的遺囑辦事的,一直到了褒口,才宣告丞相已死,為其發喪。沒想到丞相府的小小長史楊儀因和魏延早有恩怨,此時看到其暫攝軍事,害怕為其所害,於是造謠說魏延想帶著軍隊投降曹魏。

這樣,他就名正言順地攻擊魏延本部。然而,魏延本來就是被冤枉的,為了保存蜀漢軍隊不至於自相殘殺,只逃不戰。楊儀得寸進尺,派遣馬岱追殺魏延,最終殺害。魏略曰: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

《三國志》陳壽本傳記載,在丞相諸葛亮死後,魏延與長史楊儀的矛盾全面爆發,不可調和,並兵戎相見。魏延並不是要投奔敵國,也沒有想要造反,也是按照諸葛亮的遺計向蜀漢撤退,只是看不慣長史楊儀,與之爭權,失敗被殺。《三國志》記載: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通過上面三國演義、裴注引《魏略》、《三國志》陳壽本傳三個不同的記載,雖各有不同,但有一個事實,即魏延和被楊儀爭鬥失敗被殺的。楊儀和魏延素有矛盾,諸葛亮在世時,還能調和,壓著他倆。諸葛亮死後,他倆的矛盾全面爆發,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筆者個人認為,《三國志》陳壽本傳所記載的比較符合事實,魏延和楊儀僅僅是兩個人意見不合的內部爭鬥,扯不上投敵叛國這樣的重罪。魏延和魏國軍隊征戰多年,有著血海深仇,不可能輕易投奔魏國。魏延是蜀漢後期的頂樑柱,如果他投敵,蜀國分分鐘被滅。

演義中諸葛亮為何殺魏延,事實上真的是魏延不死蜀國必亡嗎?而三國演義中,魏延因諸葛亮的遺計而亡,是丞相未雨綢繆的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蜀漢,神話了諸葛亮。至於魏延不死,蜀國必亂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魏延已死,蜀國並沒有亂,無法得出魏延不死,蜀國必亂的結論。

總之,如果魏延活著,蜀國也不一定會亂。




歷史茶館兒


魏延沒有死蜀漢有希望北代曹魏收服失地復興大漢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