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沉默的大多數

1、你有多久沒發過朋友圈了?

一個小時?一天?一個星期?一個月?還是一年?

現在的人好像越來越不喜歡發朋友圈了,千載難逢發個朋友圈也會設置三天可見,再不然就是歡天喜地的說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工作後的我們更是這樣的,朋友圈清一色的橫線,中間寫著“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包括我自己)。

朋友圈沉默的大多數

他們說本來也都喜歡髮圈,工作後沒那麼多好玩的事情了,原先的驚天動地,現在再看,覺得不值一提。

他們把自己的情緒埋的很深,每天都在扮演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設置了不同的分組,對著不同分組的人說著不同的話。

大衛·梭羅在《瓦爾登湖》裡寫:絕大多數的人都在平靜地過著絕望的生活。

他們怕被人看穿自己的脆弱,所以才會把所有的崩潰隱藏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

只想安安靜靜過自己的生活, “言多必失,我怕引起誤會。”這是一個朋友和我說的。

每天還有那麼多雞毛蒜皮,處理都處理不完。

不想假裝開心, 也不想打擾到別人,害怕被覺得煩。

朋友圈沉默的大多數

當然,還有不想讓老闆和同事知道自己的心情和動態,怕別人說,也怕別人誤會。

2.

突然想起曾經大家還聚在一起討論QQ的時候,每個人都暗自較量著彼此的訪客和留言數,帶著一股孩子氣的執拗,總是希望自己是最受歡迎的那一個。

印象中的我們應該是積極活潑且樂觀的,九宮格是標配,甚至發出的每一張圖,每一個字都要經過嚴格篩選和把關,就連圖片順序都要精心排列,拼接長圖也是常有的事兒,佔不滿九個格子就黑白圖湊數。

如今的九宮格變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我們把想說的話放在了網易雲音樂的評論裡,放在了微博每分鐘的熱搜裡,放在了手機備忘錄裡,放在通訊錄的分組裡,放在了朋友圈封面和微信頭像裡,甚至放在了微信小號裡。

朋友都說,喜怒哀樂沒必要發個朋友圈,開心的時候發一個變成了炫耀,難過的時候安慰沒見幾個,點讚的倒是不少。

發遊山玩水的旅遊照,被說成愛炫耀;曬自拍,好看的會被扣上都是美顏的帽子,不好看的被diss的慘不忍睹,發一些情感句子,會被說成矯情,做作。

總之,無論發什麼內容,都會被檸檬精放大。好好的心情變得糟糕,低落的情緒被注入更多的委屈。

所以,乾脆不髮圈,也是一種對自己的保護。到處都鼓勵我們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努力之後才發現:不好意思,做不到。

朋友圈裡真情少,陌生人間歡樂多。

好像朋友圈沉默的大多數年輕人都聚集在微博裡,朋友圈裡的我們,歲月靜好,一片祥和;

可在微博的我們,動不動就人間不值得。

朋友圈裡親朋好友太多,我們不敢說出心裡話,所以只好假裝自己是一個快樂的大人。

微博都是陌生人,我們可以肆意表達自己的情緒,那些黑暗的,不堪的,都是我們情緒的一部分。

所以,越是親近的人,看我們都是帶著濾鏡的樣子。

3.

像我這樣的人估計還有很多,我們是“朋友圈裡沉默的大多數”:

習慣沉默又不願消失,樂於觀察窺探,卻不太熱衷表達。

如果你頻繁的看到我更新,可能我只想讓你看到,想引起你的注意。

也或許你是列表裡無關痛癢的人,被你看到我負面情緒看到我各種牢騷,可能你們不會對我的生活有多大影響,我只是想難過或開心的時候有人可以陪我,謝謝你們願意看我的分享,打擾這麼久,也很抱歉。

僅此而已。

以前看到“三天可見”的時候像吃了閉門羹一樣,當我自己也開始設置的時候,開始理解那些忽然被橫線截斷的過往。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那條直線之後的心緒如何洶湧不安。

“可能最近他正在經歷一些事情吧。”那條橫線是他與人群的防線,我會這樣幫對方解釋。

我倒覺得朋友圈每一次未設置分組的更新是重新開始,人越長大,越需要這種可以重新清理和開始的儀式感,這其實很珍貴。

這是成年之後成本最低的“自我重啟”的方式。

我真的覺得現在我們這些年輕人都挺可愛的。一方面大家都在“裝”,一方面大家又並不壓抑自己,珍惜自己的表達和肆無忌憚。

這是成年人相處時心照不宣的微妙原則:我們彼此用不同的角色相處,既可以減少摩擦,又彼此之間保留了空間和自由。

我們只是想為自己的愛好、表達和情緒找一個不會打擾他人的容身之所,僅此而已。

我們這代年輕人分裂又分列,但絕不虛偽。

我們彼此用不同的角色相處,既可以減少摩擦,又彼此之間保留了空間和自由,給自己和別人保留一點自嗨的空間,以及不完美的權利。

不同分組裡的我都是我努力經營的自己

願你喜歡,也希望你能接受不完美的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