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她的名字就叫金堂

金堂縣溯源

金堂縣何年建立?為何名叫金堂縣?

最早記載金堂縣的地理書,是唐朝《元和郡縣圖志》,這部書,由唐憲宗時期兩度任過宰相的李吉甫編撰,元和八年(公元814年)成書。書中記:

一千多年前,她的名字就叫金堂

“金堂縣…咸亨二年,蜀郡長史李崇義析雒縣、新都及簡州金水三縣置,以縣界連金堂山故以為名。”

咸亨是唐高宗的一個年號,鹹享二年是公元671年,蜀郡即成都府,由長史(五品官,相似現在成都市政府秘書長)李崇義經辦,分出雒縣(今廣漢)一部分疆域(如清江、官倉、棲賢)、新都縣一部分疆域(如城廂、大同、祥福、姚渡、趙鎮)、和簡州所屬金水縣一部份疆域(如清泉、福洪),合併建置金堂縣。

一千多年前,她的名字就叫金堂

金堂山風光攝影

金堂縣名是以縣界與金堂山相連,故以為名。建縣之時,金堂山還在金水縣境內,與金堂縣昌利山(今三學山)相連。

公元671年建立金堂縣至2018年,已有1347年了。

按照地方誌的體例,要從金堂縣境最早建立縣級政權來看建縣沿革。

最早是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刺史朱齡石領兵伐蜀,於東山建立金淵戍(在今人和鄉金水橋)。“戍”是東晉既管駐軍又管民政的縣級政權,也是兵防的關口要隘。

一千多年前,她的名字就叫金堂

青白江區人和鄉

繼之,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建置金淵郡、金淵縣(郡縣同城,在今淮口鎮州城村)、白牟縣(縣治在今青白江區城廂鎮古城橋)。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為避諱皇帝李淵的名字,改金淵縣名為金水縣。

宋朝初,太祖趙匡胤置懷安軍於金水縣,新築軍城和瞭望樓,軍、縣同城;“軍”是宋朝的行政體制,級別與州相同,首長稱“知懷安軍事”,簡稱“知軍”,管民政和軍事;轄金水、金堂二縣。

一千多年前,她的名字就叫金堂

懷安軍遺址

元朝初,改懷安軍為懷州,歷經8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撤銷懷州,併入金堂縣,直到現在。

一千多年前,她的名字就叫金堂

石碑上刻有“懷安軍、金堂縣等字樣”

從公元413年始建金淵戍起,至2018年,則建縣就有1605年了。

金堂縣城在哪裡?

唐朝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建置金堂縣時,縣城在今趙鎮韓灘社區古城街。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有金堂縣城的位置:

“金堂縣北至州五十三里。

這是說:金堂縣城往北到漢州(今廣漢)有53華里。金堂先屬益州(成都)管轄,在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屬漢州”,所以“元和志”只表述去漢州的方向和距離,這與今天趙鎮古城街到廣漢的方向和路程是吻合的。《元和郡縣圖志》在“金堂縣”題目下又記:

一千多年前,她的名字就叫金堂

“昌利山,在縣東北一十里。望蜀山,在縣東南二里。中江水在縣東北一里。毗江水,在縣西二里。”

昌利山即三學山,是在古城街之東北,方向距離相符。

望蜀山是哪?吳春不知道,在“縣東南二里”應是盤龍寺山的方向。

中江水,即中河,在古城街東北一里,也是古今相符的。

毗江水,即毗河,在古城之西,方向距離大體相符。

一千多年前,她的名字就叫金堂

1995年航拍的趙鎮縣城

古城街這地方從唐朝咸亨二年,即公元671年起,連續做金堂縣城387年,直到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縣城被洪水沖毀,縣治遷到城廂鎮。金堂縣城遺址,到清朝嘉慶時稱為“舊城址”,直到1990年舊城改造時,舊城址的街道民房全部折除,建為古城街。

城廂鎮作為金堂縣城共894年。1950年10月,金堂縣人民政府從城廂鎮遷駐趙鎮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