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地區曾有39堡,如今保存完好的僅此一座,這是為什麼?

這座古堡還有“小北京”之稱,可見其規模在當時也是非同一般。

明洪武年間,為抵禦漠北蒙元殘餘勢力的侵擾,統治者在綿亙萬里的北部長城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宣府、薊州、大同、太原、延綏(即現今榆林市)、寧夏、固原、甘肅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每個鎮下還有不同等級的軍事機構,其中,營堡是級別最低的軍事機構,也是明長城九邊重鎮防禦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陝北地區曾有39堡,如今保存完好的僅此一座,這是為什麼?

俯瞰高家堡

位於陝北地區的延綏鎮,以當時的榆林鎮為治所,統領境內39堡。這些營堡大多建在長城沿線,有的是在原有舊城的基礎上改建的,有的則是新建,無論平面佈局還是建築形式,在建設之初均無太大的差別,主要目的也可說是唯一目的就是軍事防禦。

如今,39座營堡,有的遭兵燹而徹底毀滅,有的被惡劣的自然環境所吞噬,只剩下些殘垣斷壁,唯有一座營堡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這就是本文今天要講的,位於陝西省神木縣城西南50公里的禿尾河東岸的高家堡。

據《高家堡鎮志》記載,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左副都御史陳鎰在原有的高家莊基礎上,構築堡城,設立了高家堡。

陝北地區曾有39堡,如今保存完好的僅此一座,這是為什麼?

保存尚好的一座城樓

鎮內明長城綿延而過,高家堡位於明長城的中段位置,最初為夯築土城,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多處坍塌,明萬曆年間當局對其進行了補休,在土牆外圍砌了一層磚,使其防禦性能更為突出,對自然環境的抵抗性也變強了。後來,清嘉慶時,高家堡還有過多次重修。

筆者據此推斷,高家堡的地位非同一般,不然怎會引起統治者的重視,屢獲重修的機會呢?然而,高家堡與周圍的其他營堡皆為軍事防禦所設,其地位到底有何不同?筆者帶著好奇心走進了高家堡,欲一探究竟。

現古堡內的城牆遺址有兩處,一處為東南走向,長約三百多米,另一處為西北走向,長約四百多米,城牆殘高在五十米與一百米之間,頂部還有高達1米的女兒牆。身處城樓之上,放眼望去,古城雖已殘缺不全,但依憑兩段城牆遺址,仍可一窺高家堡昔日的規模,想見它曾有過的繁華。

陝北地區曾有39堡,如今保存完好的僅此一座,這是為什麼?

古堡內的巷道

再定睛一看,古城內的街巷脈絡依舊清晰可辨,還有不少古老的建築點綴其間。

同明代其他營堡一樣,高家堡也採用了明代慣用的“一心一環兩軸”式的空間佈局方式。一心指營堡中心的鐘鼓樓(或其他建築),一環即圍合營堡的城牆,一般呈正方形或長方形,形式規則;兩軸指營堡內部兩條主要的道路,道路中心交點即鐘鼓樓。

高家堡的“一心”乃中興樓,以此為軸心,形成十字街道,向東南西北延伸。各路均有一座城門把守。其中以南門最為重要,是婚喪嫁娶利益必經之城門,城門口鐫刻有“永興”二字,進入永興門後是一個四方形的空地,為甕城,直通南大街。各街道又有多個小巷構成。

在導遊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了古堡內的南大街,這是當時最繁華的街。街道兩旁倖存下來不少商鋪門面,一家緊挨一家,很容易叫人聯想到當時人們做買賣的熱鬧場面。

高家堡的商業氛圍為何如此濃厚?

陝北地區曾有39堡,如今保存完好的僅此一座,這是為什麼?

殘破不堪的街鋪門面

原來這得益於高家堡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它北通內蒙古、西接寧夏,東臨山西,自古即為商貿集散重鎮。來自山西、河北、河南一帶的商人由高家堡走向口外的蒙古、寧夏、甘肅等地進行貿易。久而久之,高家堡成為了長城以外的地區向內地發展的橋樑。

明末清初,高家堡的商業最為繁榮。

該地商事以鹽鹼、皮毛、銅鐵製具、茶葉、煙土為重。明末清初的鹽鹼業極度興盛,有“十六家鹽行半座城”之說。《延綏攬勝》說該地鹽鹼皮毛生意利息暢旺,年營業額有60多萬元銀幣之巨。同時,各地邊商在此購買茶煙、布匹、日用百貨赴蒙古各旗販賣,數量之巨,難以估計。據一些古廟碑刻所錄,明清間有各色商鋪字號百餘家、當鋪4家、錢莊1處。

如此發達的商業,使得高家堡人有財力大興土木。中興樓、城隍廟、財神廟、西門寺、祖師廟、地藏庵、三官樓、魁星樓等建築遺存,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由此可見,高家堡在歷史上可謂是軍事與商業地位並重,自然在各朝各代的版圖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受到統治者的重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