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的“加速器”成都高新區高標準提速工程建設項目審批

城市建设的“加速器”成都高新区高标准提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

日前,世界銀行公佈了最新一期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這份《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從第46位躍升至第31位,是東亞太平洋地區落實監管改革最多的經濟體。

眼下,營商環境改革在全國範圍內迎來力度空前的重要階段。其中,能夠直觀反映一個區域經濟發展和投資實力的工程建設領域,也成為各省市營商環境改革的重點關注對象。

自去年以來,作為全市改革開放“領頭羊”和經濟發展“主引擎”的成都高新區,已經先行推出一系列“傷筋動骨”的改革舉措——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用時從180個工作日縮減至90個工作日,比國務院提出的全國改革時限快了30天。今年8月,高新區繼續自我施壓,定下了到2020年實現“工程建設項目80日辦結”的高位目標,再次趕超國務院和成都市級要求的標準線。

一邊是國家和省市各級全面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高壓”環境;另一邊,隨著成都“東進”戰略深入實施,天府國際空港新城拉開整體成型成勢攻堅戰。成都高新區正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這一小切口撬動大局革新,打造與“國家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戰略目標相匹配的營商環境。

為成都“東進”提速的“加速器”

城市發展,離不開建設,這關乎一座城市產業發展和有序規劃根基。一個工程建設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公共設施接入等流程所花費的時間成本,則從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城市拓展產業發展空間的速度。不斷優化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大力縮減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成為各地提升政府服務效能、優化營商環境的重中之重。

2018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的通知》,正式將北京、天津、上海、成都等16個省市納入全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範圍,同時明確目標:2018年,試點地區審批時間壓減一半以上,由原來平均200多個工作日壓減至120個工作日。

時隔一年,成都市在既有的改革試點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市級奮鬥目標:2019年6月底前,將工程建設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涉及的行政許可、中介服務和市政公用服務總用時壓減至90個工作日以內;2019年底前,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精簡審批要件、優化政務服務,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2020年底前,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流程、信息數據平臺、審批管理體系、監管方式“四統一”。

面對層層下達的改革目標,對於當前的成都高新區來說,搞好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還有著更為特殊的戰略意義。

2017年4月,成都市提出“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成都高新東區,正是成都“東進”的主戰場。

據瞭解,以高新東區為載體的天府國際空港新城在2019年進入“項目建設年”,全年梳理形成9大類131項重點任務,其中新開工建設項目74個,總投資約1295億元。另據統計,在今年初公佈的“2019年重點項目計劃”中,成都高新區擬實施省市重點項目80個,計劃總投資2630.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90.4億元,計劃總投資額位列全市第一。

“面對大量的建設項目,如果在制度環節節約行政審批時間,對整個‘東進’區域來講,帶來的效果無疑是乘法效應,可以說是‘加速器’。”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稱。

若將視線放大到全國,本次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提速,是高新區從制度層面作出的營商環境優化改革,“我們的改革舉措並非針對特定項目制定的政策目標,而是全域覆蓋、具有普適性的實踐探索,是服務於營商環境發展大局。”相關負責人說。

跳起摸高 趕超全國全市統一標準

近日,成都高新區政務服務和網絡理政辦公室陸續進行了為期兩週的營商環境培訓,其中一場主題就是建築施工領域的審批優化培訓會。

今年8月底,《成都高新區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2019~2020年)》公佈,其中針對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這一難啃的“硬骨頭”,明確提出了“80日辦結”的改革目標。

相較於國務院和成都市分別劃定的120天、90天的“及格線”,成都高新區為何敢於跳起摸高,趕超全國全市的統一標準?

事實上,早在2007年,成都高新區就率全市之先開展建設項目並聯審批改革,打破部門之間的“圍牆”,把項目報建過程中涉及6個部門的41項審批權限全部集中到並聯審批通道;2016年,高新區採取“前置服務”“容缺後補”等改革模式,創新再造項目報建流程;2018年,畫出“高新區項目報建並聯審批流程圖”,政府部門審批時間再次縮短……持久發力的改革探索,也帶來了可觀的實際成效。

在去年開展全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之初,成都高新區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平均用時為180個工作日,比當時全國平均水平快了20個工作日。在此基礎上,高新區進一步提出精簡、優化審批流程,在2018年底實現全流程用時100個工作日,比成都市同期提出的改革目標——120個工作日又前進了20天。

進入2019年,成都高新區繼續保持先行先試的姿態,在上半年順利邁入“工程建設項目90日辦結”的關口。這個速度,再一次走在了全國全市規定的改革時限之前。

如今,已然走在前列的成都高新區,要完成審批時限從180天到100天、再從90天到80天的連續“跳級”,並非不切實際的好高騖遠,而是不斷提升營商環境的決心和信心。

探索智慧服務 利用信息技術提升營商環境水平

對於成都高新區的這場營商環境改革,已經在高新區辦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近10年的高新萬科中心項目相關負責人孟珊直言,近年來,高新區營商環境的改善,特別是在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方面,“取得的進步顯而易見,這也是企業實實在在感受到的變化”。

眾所周知,改革進程越往後,難度和考驗也就越大。多位專家在受訪時強調,開辦時間減一半、審批時間砍一半、政務服務一網辦通等“六個一”,表面看似簡單,實質上刀刀“傷筋動骨”,是不折不扣的“刀刃向內”自我革命。

成都高新區要在現有的90天審批時效基礎上再壓縮10天,具體如何做到?

結合實際情況,高新區首先對“80日辦結”的總體目標進行了量化拆解——部門行政審批時間控制在35個工作日以內,施工圖審查等中介服務和水電氣訊等市政公用服務控制在45個工作日以內,按照項目類別分梯度設置審批時限。

據成都高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高新區在工程建設項目的部門行政審批方面已基本實現35個工作日辦結,其中,立項用地、工程建設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各環節審批時效分別控制在10日、18日、2日、5日。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進一步壓縮施工圖審查等中介服務和水電氣訊等公共服務接入的時間。”工作人員表示。

為此,成都高新區明確了一系列旨在提升服務效能的改革舉措。比如,創新推進“先承諾後審批”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區域評估”改革,探索投資項目備案和辦理施工許可“一網通辦”等等。

“從過去以紙質化為主的繁雜程序,再到如今的線上智能服務,高新區積極擁抱新技術的開放態度,也為我們企業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是孟珊在辦理業務過程中的切身體會。事實上,啟動研發並逐步構建BIM(建築信息模型)管理體系,正是高新區完善施工圖審查制度、探索建立智慧服務型數字政府的一大亮點。

“BIM系統的應用,可以將施工圖審查環節從原來的紙質形式轉為線上渠道,這樣不僅可以節省大量審批時間,還能讓審查工作變得更加準確高效。”成都高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局工作人員透露,BIM系統對於信息數據的收集和處理功能,也將有助於政府部門的數字化管理。

文/程曉玲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