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的出生地,曾經遍地大耍兒的西於莊,真的回不去了

老天津人提到紅橋,沒人不知道西於莊,一個有著400多年曆史的棚戶區。這裡曾是天津市區內面積最大的棚戶區,64萬平米危舊房屋,住著近萬戶人家。

郭德綱的出生地,曾經遍地大耍兒的西於莊,真的回不去了

在講西於莊之前,先講一個網友的故事。這位朋友在西於莊長大,河北區上高中,有一次和小夥伴讓幾個玩鬧兒堵了,河北區的小夥伴一人先捱了一嘴巴子,到他這,玩鬧兒揮手尚未落下之時,他趕忙說了一句:“我西於莊的。”對方愣沒動手。事後他回憶說:“就像我這有定風丹、避水珠塞的,提西於莊,真靈!”這個故事說明,西於莊民風彪悍,大耍兒最多,在70—90年代名震天津。

郭德綱的出生地,曾經遍地大耍兒的西於莊,真的回不去了

(夜晚的北竹林)

郭德綱的童年和少年,也生活在西於莊一帶。出生時他家住在大紅橋附近的北竹林村大眾裡,70年代,這是一大片平房區。郭德綱的父親是警察,母親是教師。當時西站旱橋向北有一個紅橋區工人俱樂部,正好在郭德綱父親的管片兒界內,父親白天上班,就把郭德綱放在俱樂部的劇場裡託人照顧。劇場裡有唱戲的、唱梆子的、說相聲的、演曲藝的,耳濡目染自然就喜歡上了。

郭德綱的出生地,曾經遍地大耍兒的西於莊,真的回不去了

(紅橋工人俱樂部)

據郭德綱自己回憶,每天早上天不亮,他從北竹林村大眾裡的家中出來,穿過西於莊,到子牙河橋附近喊嗓子。曾經連續三年,他每天早晨站在子牙河邊練聲,把會說的都說一遍,會唱的都唱一遍。當時練的都是唇齒喉舌的基本功,唱喜歡的京劇、評劇、鼓曲,曲藝是伴著他成長的年少時的唯一樂趣。

郭德綱的出生地,曾經遍地大耍兒的西於莊,真的回不去了

那麼西於莊究竟從何而來?

多數人都說西於莊有百年曆史,但要究其源頭,大致可以上溯至距今340年的清雍正時期(以前),在《武清縣誌》中記載,雍正八年有143個村莊由武清縣“改歸天津”,其中提到兩個地方叫“於家莊”和“小於家莊”,根據清道光《津門保甲圖說》中標註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於家莊就是西於莊。

郭德綱的出生地,曾經遍地大耍兒的西於莊,真的回不去了

西於莊是泛指,大致包括西於莊、辛莊、孫家菜園、郭家菜園、西開窪等地,從名稱來看這裡是村莊、菜地,但實際上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已經和老城廂天津衛連成了一片。如今從地圖上看,西於莊東北方向靠近新紅路,南側到子牙河,西側至洪湖東路,基本是一個三角形。

郭德綱的出生地,曾經遍地大耍兒的西於莊,真的回不去了

隨著居民越聚越多,在小辛莊大街和城防裡大街附近,慢慢形成了熱鬧的市場,出現了客棧、大車店、茶館、酒樓、飯鋪等場所。

郭德綱的出生地,曾經遍地大耍兒的西於莊,真的回不去了

(西於莊棚戶區)

清代流傳下來的順口溜——《天津地理買賣雜字》中所寫“北大關,大王廟,河北大街龍王廟;聶公祠,小石橋,北營門外大紅橋;蘆子坑,老錢橋,大衚衕子金家窯……”這一段,就是出老城廂到西於莊這一大片居民區當時的場景。

郭德綱的出生地,曾經遍地大耍兒的西於莊,真的回不去了

西於莊南側的子牙河上有一座大紅橋。這座鐵橋初建於1887年,由李鴻章提議修建,考慮到橋下要行船,所以採用單孔拱形,頗似長虹,橋也因此得名。1924年天津洪水,大紅橋被沖垮倒塌,沉入河底,後來打撈出一部分,剩下的大半部分淹沒在淤泥中。1933年修建新橋,由英國營造商承建,中國工程師李吟秋主持設計。1937年正式建成後的大紅橋,鋼結構拱橋、混凝土橋墩,橋身長81.1米。

郭德綱的出生地,曾經遍地大耍兒的西於莊,真的回不去了

(大紅橋)

大紅橋所在位置,曾是天津第八區,因大紅橋得名,改稱“紅橋區”。

自五六十年代起,西於莊陸續形成一個小規模工廠區,界內開辦了第三造紙廠、同仁堂製藥廠、南洋電工機械廠、四五零八廠等工廠,以及河北省航道運輸管理局,二九一技校等。從保留至今的“紙廠大街”“屠宰場前街”等地名也可以看出西於莊的工業痕跡。

郭德綱的出生地,曾經遍地大耍兒的西於莊,真的回不去了

(屠宰場前街)

六七十年代,西於莊已擁有了成熟社區的配套設施——除了住宅平房,還有四十四中學、燎原中學;增產裡、大同門、歡慶裡等小學;糧店、副食店、菜店、煤場、浴池、百貨商場、副食市場、工人俱樂部、文化站、醫院、飯鋪,儘管物質匱乏,日子卻也過得剛好。

新紅橋與小辛莊大街、紅橋北大街的交叉點,自60年代起便是西於莊地區最繁華的商業場所——百貨公司,人稱“小百貨”。百貨公司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新鮮玩意兒。

郭德綱的出生地,曾經遍地大耍兒的西於莊,真的回不去了

(百貨公司舊址)

當時百貨公司還有一種神奇的售貨方式——每個櫃檯上方距地面大約兩米處有一條通往收款臺的粗鋼絲——售貨員填好單據,顧客交錢,售貨員將單據與錢一起用一塊木頭夾板夾住,另一端掛到鋼絲繩上,用力一推,夾板便順著鋼絲滑到收款臺。收款員按單據收錢,再將找回的零錢和回單一起夾在夾板上,推回櫃檯。完成了一次交易的全過程。現在想起來也非常先進。

緊靠百貨公司的小衚衕叫做“城防裡大街”。五六十年代這條街是西於莊到河北大街最繁華的市場,集中了國營蔬菜、肉類、水產商鋪,另有食品店、理髮店、飯鋪。

郭德綱的出生地,曾經遍地大耍兒的西於莊,真的回不去了

西於莊腹地曾有一座增產裡大院,是一個工廠的家屬宿舍。大院門口西側是副食店,東側是菜店,進了大院,迎面是長方形的小廣場,廣場盡頭有一個超級大的公共廁所。夏天的夜晚,小廣場上會放映露天電影。平房沒有自來水,在大院內前後兩個地方設立了公用自來水龍頭。每家都用一個大水缸存水,每天早上水龍頭前面會有很多等著提水的人排隊。

郭德綱的出生地,曾經遍地大耍兒的西於莊,真的回不去了

一位住在西於莊增產裡大院的網友回憶了一段往事,“1976年一個夏天的深夜,我媽突然把我叫醒,抱起我就往外面跑。整個大院裡的住戶都跑出來了,聚集在平時看露天電影的小廣場上,我聽大人說,地震了!過了幾日,家家戶戶都把床鋪和蚊帳搬到了小廣場上,開始在這裡安營紮寨。孩子們倒是樂得自由自在,醒了就在院子裡和小夥伴們玩耍,困了找到自家的床倒頭便睡。又過了幾日,大人們回去看了房子,說有很多裂縫,不敢住了。於是單位開始運來木材、葦蓆、麻繩等建築材料,大家紛紛逃離大院,自己動手,在增產大街的街邊找空地搭臨建棚。我家的臨建棚在增產裡小學邊上,推門進屋就是半人高的床板,無非是一個睡覺的地方。那時候因為物質生活本身匱乏得很,所以即使住在臨建棚裡也沒覺得有多苦。臨建棚住了幾個月,單位基建部門把各家各戶被震壞的房子修好了,餘震也已然過去,我們便又歡歡喜喜地回了家。”

郭德綱的出生地,曾經遍地大耍兒的西於莊,真的回不去了

如今,西於莊這片棚戶區已在版圖上消失,但人們對於西於莊的記憶不會消失。

郭德綱的出生地,曾經遍地大耍兒的西於莊,真的回不去了

那些關於西於莊的故事,分別化作聲音、影像與味道,飄蕩在空中,固定成雕塑。

它們是倒收垃圾的手搖鈴鐺聲、走街串巷磨剪子鏘菜刀的吆喝聲、送菜馬車的馬蹄聲、自行車清脆的車鈴聲、收音機裡傳來的劉蘭芳說的評書聲;它們是夏天落在樹枝上的綠蜻蜓花蝴蝶、露天電影銀幕背後模糊的畫面、舉著冰棍跑跑顛顛的孩子的身影;它們是糧店裡烤麵包的焦糊味兒、小豆冰棍裡甜膩的紅豆味兒、春節鞭炮焰火燃燒空氣的焦灼味兒、衚衕盡頭廚房裡燉肉熬魚的濃香味兒……

郭德綱的出生地,曾經遍地大耍兒的西於莊,真的回不去了

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下,不變的是一代人的情懷。與留在心中美好的回憶。

(文章及圖片整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