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旭光电,一个183亿的谎言?

厂长的话

在关于“存贷双高”的罪名上,东旭光电于刀山火海中炙烤了一年,最终还是“求锤得锤”,落了个万众嘲讽的下场。究其原因,控股股东东旭集团浮出水面——这个从民营小厂逆袭为中国500强的顶上存在,也在承受着杠杆狂奔后的反噬。。。值此大劫,却有“故人”天降而来、逆风接盘;而在此之中,似乎又是一段“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故事。

东旭光电,一个183亿的谎言?

大白马“晚节不保”

在流言蜚语中撑了近一年的东旭光电,还是没能逃出“晚节不保”的结局。

11月19日,东旭光电发布公告,称因公司资金出现暂时的短期流动性困难,其总计应付18.7亿元的中期票据“16东旭光电MTN001A”、“16东旭光电MTN001B”未能如期兑现。

东旭光电,一个183亿的谎言?

对此,公司有关方进一步解释,将企业流动性困难的直接原因,甩给了“金融机构20亿元规模的抽贷行为”。与此同时,公司正在加速回款安排兑付资金,计划近期兑付,保证投资者利益。

但不管怎么说,这对于三季度还手握180亿现金的大白马而言,无疑是个"两康时刻"'的惊雷重演:

东旭光电,一个183亿的谎言?

实际上,在年初康得新暴雷后,同样“存贷双高”的东旭光电就已被媒体舆论多次点名,甚至还有了个“下一个康得新”的说法。

这里头最大牌的分析师,自然要数海通姜超了:

东旭光电,一个183亿的谎言?

针对“存贷双高”一事,监管层在今年五月发去问询函,而东旭光电也算应对得当,以洋洋洒洒的万字雄文作为回应,并将相关问责归罪于公司的产业特性:

公司所从事的光电显示产业属于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的行业,技术壁垒高、资金需求大、投资回收期长,为了赶超美日主要寡头竞争对手,公司除了通过股权融资外,还需要通过有息负债取得公司持续研发、运营所必需的资金。产业特性决定了产业链主要公司普遍存在资金需求量大,负债高的特点。

此外,2018年公司持有货币资金量以及维持有息负债规模是综合考虑公司各项资金需求,进行了合理的资金使用规划,并结合公司面临的金融环境与可选择的融资渠道和方式等多种因素下做出的审慎决策,是落实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符合公司实际发展需求。

尽管坊间质疑不断,但似乎并未打消金融机构对科技白马的青睐。

最新数据显示,在东旭光电三季度的十大流通股中,大业信托的2份资管计划、平安银行的证券投资基金都悉数在列:

东旭光电,一个183亿的谎言?

兄弟公司“东旭蓝光”的参股机构更多,除国民信托、西藏信托、民生信托外,还有深圳的三家私募公司,深圳铭泰、前海聚优和深圳北泰投资:

东旭光电,一个183亿的谎言?


集团层面,与东旭系有往来的信托机构还有ZL信托、SGT信托、ZJ信托及ZH信托,其中ZH信托的产品为员工持股计划。

另据HR信托官网披露,2014年HR曾与东旭合作,成立“HR·东旭集团并购投资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首期募集9亿元,共募集7期;而到去年,据东旭集团2018年年报中披露,HR信托与东旭集团再次联手大举并购基金,HR为优先级募集近20亿,而东旭集团劣后出资近10亿元。

而根据WIND统计,三季度共有四只公募基金重仓东旭光电,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国金量化多因子和被动指数型基金华安中证民企成长ETF的持仓市值占比超1%。

东旭光电,一个183亿的谎言?

存贷双高之惑

首先厂长这里要给大家理清一个概念,在绝大多数的语境下,“存贷双高”都是一个不合逻辑的财务现象。。。

但问题的症结不在于现象本身,而是公司是否涉嫌财务造假?

具体来讲,存贷双高的指的是货币资金与有息负债同时处于较高水平。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1、集团型企业在合并报表

对于子公司较多的集团型企业,可能有的子公司账面现金充裕,而有的子公司更多依赖外部融资满足经营资金需求,从而在合并报表时表现出存贷双高的情形——这种也是集团内部资金配置效率较低的一种体现。

2、货币资金中存在未披露的受限资金

货币资金未必是随时可用的流动资金,也存在着“受限”的可能,如果此类资金额度较大,那公司实际使用的现金也会较少。而受限资金未披露,可能是被关联方或者大股东占用,或者是为大股东或关联方提供贷款质押、担保。

3、虚增货币资金

这便涉及到财务造假了。作为一种典型的增加资产手法,虚增的货币资金并非真实存在,它所“产出”的净利润通常会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下。一般来说,多见于“扭亏为盈”的企业,或者由于融资需求大,但本身现金流能力不足,亦会出现存贷双高的现象。

当然,公司可以造假,投资者也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上窥得一斑。

首先,在动机上,企业集团是否财务承压?有没有较大的融资需求?



公开信息显示,东旭集团成立于1997年,旗下拥有东旭光电、东旭蓝天、嘉麟杰三家上市公司、400余家全资及控股公司。截至2018年底,东旭集团总资产逾2000亿元。

在最新出炉的《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中,东旭集团旗下东旭光电位居299位,较去年大幅上升121位,跃升幅度位居前五。



不过从股权质押的数据来看,坐拥三大上市公司的东旭集团财务状况堪忧。WIND数据显示,截至当前,东旭集团累计质押东旭光电79964万股,占其持有股份数的87.39%;累计质押东旭蓝天57667万股,占其持股比例的99.35%;累计质押嘉麟杰13164万股,占其持股比例的65.50%。

此中祸因可能要归罪到集团前几年的“买买买”。2015年9月,东旭集团以每股17元、总价23.6亿的价格入主宝安地产并改名为“东旭蓝天”;2016年10月,东旭集团又以每股8元的价格斥资13.72亿元买下了临街的控股权,并改名为“嘉麟杰”。。。而如今,前者的股价仅剩4块,而后者不过3块多。

除了购买上市公司股权,东旭集团还一头栽进了PPP项目的大坑。要知道,PPP前期投入巨大,但回本周期极长,是个吃本不见利的长远买卖,公司一旦融资不畅就容易踩雷——关于这点,东方园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其次,公司是否有“黑历史”?公司的经营状况有无问题?另外,像审计事务所的“信誉问题”也可作为参照。



关于财务报表的问题,东旭光电就于今年5月收到过监管层的问询函;而在此次“出事”之前,有集团内部员工爆料,公司已出现延迟发放工资情况:

东旭光电,一个183亿的谎言?

而会计事务所这块倒是出人意料的“有料”——东旭的的审计公司为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该事务所在过去三年里因“底稿严重缺失、审计不准确、财务造假”四次被罚

。。。顺便一提,因造假该所的衡水分所被责令关停,而东旭光电正好是衡水银行的控股股东。



东旭光电,一个183亿的谎言?

最后,公司异常的各类财务信息也要受到关注,此外还有诸多隐瞒的关联交易、可疑的主要股东及管理层的股票交易等等。

数据显示,自2010年起,东旭集团母公司净资产增加400亿元,而其中自身利润的积累仅有30亿元——其中368亿的天量增资究竟从何而来?很显然,信托、基金的公开数据并不能填满这个大坑。那么问题来了,这其中是否涉及循环持股?是否存在通过东旭各子公司调用资金的情况?这都是个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东旭旗下的金鹰基金曾有过一次震动金融圈的“骂战”。

7月19日,金鹰基金向广东证监局“告状”,报告中称,“国开泰富基金总经理杨波前往金鹰基金质疑其总经理刘志刚为何对抗股东,且态度蛮横。”

业内有传言称,作为金鹰基金的第一大股东,东旭集团的基金董事李佳曾希望基金和集团发生协同效应,”为集团融资提供支持“,但却遭到了刘志刚为代表的管理层的反对。

另有消息称,刘志刚不太受集团认可,杨波将跳槽至金鹰基金,可能接替其成为总经理。

关于此间的孰是孰非外人难以明了,但东旭集团的财务承压及融资需求,的确是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蹊跷”的国资接盘

面对舆论间的种种质疑,东旭光电没有坐以待毙。

11月19日,东旭光电发布停牌公告,原因并非上述负面,而是“公司收到控股股东东旭集团的通知,东旭光电投资有限公司拟向石家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转让东旭集团 51.46%的股权”,目前该转让计划仍需要获得上级部门的批准。

东旭光电,一个183亿的谎言?

结合财报数据,东旭集团所持东旭光电的股份比例刚好是51.46%,换句话说,东旭光电即将易主,待石家庄的国资上位后,就能尽可能地清除掉原股东的不良影响。

不过话说回来,石家庄国资并非接盘,而是一种回归。

在东旭集团入股之前,原名“宝石A”(东旭光电前身)的实控人正是石家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如今,东旭光电“落叶归根”,这对于东旭光电无疑是天降神兵。。。但反过来讲,有关国资也落下了“贱卖国有资产,又以高价收回”的罪名。

另外,对于石家庄国资委拟入主东旭集团一事,目前还只是东旭集团单方面的官宣;而国资的这次招安也未必一帆风顺。

据石家庄国资委官网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份,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960.0亿元,净资产1750.42亿元,全市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53.62亿元,实现利润9.06亿元。

与之对应的,截至6月末,东旭集团总资产为2071.30亿元,净资产780.07亿元,上半年营业收入201.96亿元,净利润10.97亿元。。。也就是说,东旭的盈利能力犹在国资之上(三季度未算入),体量也有其总值的一半——厂长不经要问,如此耗费心力的搬山填海,有关国资是否值得?若是值得,这其中又是否涉及到了不为人知的利益输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