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2018年,央視一部紀錄片《運河岸邊的平望》讓許多人第一次知道了這座大運河旁的古鎮,她因河而生,因河而興,數百年來無數商船舟楫經由她身邊南渡北歸,深深的運河烙印下,也為平望增添了一絲別處江南所沒有的靈氣。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平望,位於蘇州市吳江區中部,地處連結江浙滬的要道。據說不少老上海可以不瞭解吳江,但沒有不知道平望的,因為這裡是他們以前去往浙江、安徽的必經之路。

滔滔京杭運河流到這裡竟然一分為三,不知帶去了多少繁華,也許上天是更偏愛這方土地吧。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雖說只是個鎮,但平望不能算小,至少比姑蘇區要大不少(平望,135.65平方公里,姑蘇區,85.1平方公里),當然那裡可不像蘇州古城聚集了如此密集的人口,因此那裡的日子更多幾分悠然和不急不躁

蘇州是水做的,周邊的古鎮也一個個水網密佈,平望也是如此,鶯脰湖、草蕩、雪湖、大龍蕩……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每一個平望人從小就是聽著王母娘娘失手丟下了鏡子才碎成了這些湖水的故事長大的,從而也最能明白什麼叫秋水共長天一色,因為坐擁湖光水色,一望皆平,所以才有了“平望”這個名字。

平望這個名字最早在史書上出現是在漢代,一直到元末張士誠在這裡修築平望土城,而在與朱元璋的對抗中他終究落了敗局,土城被破,而古鎮便從此生根。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從前平望有小楓橋之稱(“兩岸邸肆間列,以便行旅。明初居民千百家,百貨貿易如小邑,然弘治迄今(指清乾隆年間),居民日增,貨物益備,而米及豆麥尤多,千艘萬舸遠近畢集,俗以小楓橋稱之。”(清乾隆《吳江縣誌》)),同樣是在大運河邊,同樣因往來船隻和聚集而成的米市而繁榮,同樣有被名人寫成了詩的古橋。

唐代大詩人張繼在姑蘇城外留下了《楓橋夜泊》,而同時代的大書法家顏真卿也在遊覽平望後為那座鶯脰湖北岸的安德橋寫下了“望極與天平”的句子。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安德橋

還有啊,楓橋邊是寒山寺,而安德橋南也有座小九華寺(又名東嶽廟),儘管年紀和名氣都小了點,但也因為地藏菩薩和太虛法師聲名遠播,前來朝拜的信眾絡繹不絕,香火十分旺盛。

這樣看來小楓橋的確名副其實。不過平望可有楓橋沒有的好處,那就是有湖泊。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鶯脰湖,對於每個平望人來說就是最熟悉的老友,所謂“鶯脰”其實就是一種鳥的脖子,在這“脖子”中間有座叫平波臺的小島,是明代一個道人修築的,沒想到建好之後成了熱門景點。

清代的《儒林外史》裡就有這麼一篇,一群儒生相約遊湖宴飲,就跑到鶯脰湖邊舉行了一次大會。“月色湖光……聲聞十餘里……兩邊岸上的人,望若神仙,誰人不羨”。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除了文人墨客的高級玩法,更多的是拜佛燒香的船隻,只要來鶯脰湖就會特意來進香,時間長了坊間就流傳開“平湖秋月”、“鶯湖夜月”之類的美稱,看來這平湖秋月也不只是杭州的特產,我們這一個天堂也有。

在這水天堂裡,平望人有著自己的小日子。就像許多老蘇州心心念念去趕一碗頭湯麵,

許多平望人也得從茶館裡開始一天的生活,鎮上那家據說開了近百年的平安茶館每天天沒亮就開了張,燒水的爐火在上個世紀畫風的老茶館裡跳躍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不停歇。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晨霧漸漸吹散,來孵茶館的人也越來越多。要是餓了,便去買碗餛飩或者鱔絲面來吃。這碗鱔絲面是平望最不該錯過的美食,尤其是吃慣了蘇式湯麵的朋友一定要去嚐嚐這與眾不同的口感。

雖然都是大清老早開始熬的大骨頭高湯,但平望鱔絲面裡卻只澆碗底那一小勺高湯,不知道的人乍一看還以為這是一碗幹拌麵。最要緊的當然是鱔絲,野生黃鱔現劃現炒,看著師傅熟練地手起刀落、劃好鱔絲都是一種享受。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蘇州人除了愛吃麵,也愛吃粥,自然少不了吃粥菜。平望醬菜的名聲也是如雷貫耳,平望辣醬、辣油、醃黃瓜,咬一口滿嘴“鮮、嫩、脆、甜”

有著古城衛士之稱的阮儀三教授曾這樣評價平望:“平望是大運河沿線歷史城鎮中,傳統運河空間尺度保存最好、城鎮與運河空間聯繫最為緊密的一座。”

正如他所說的,運河邊的平望有著太多獨特而迷人的地方,難怪有人感慨,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江南古鎮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