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先导 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榆阳区: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先导 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是传统的农业大区,也是正在崛起的新型能源强区。

2017年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以来,坚持将“三农”工作列为重中之重,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切入点,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为奋斗目标,投入上持续倾斜,逐步摸索出一条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先导、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崭新道路。

截至2018年12月,全区317个村中有308个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比率达到了97.2%,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3.2万人,量化资源性资产627.4万亩,经营性资产 29.5亿元,资金2517万元。成立了387个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颁发股权证11.3万本。

抓住“三个关键”

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资源资本化

榆阳区: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先导 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1.确权于农

最初搞试点时群众有很多担心和疑虑,其中最担心的就是怕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改没了。此类担心和疑虑,同样存在于北部滩区的土地细碎化整合工作中。因此,“确权”成为破题的关键。为此,全区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了107万亩耕地确权登记颁证,向7万多户农民颁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结合集体林权确权到户和宅基地“一户一宅、腾旧建新”等举措,给群众吃下了改革的定心丸。


2.还权于民

通过“清产核资-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设置股权-组建合作社-制定章程-发放股权证”六步流程,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其核心就是定人、定股、定机制。

所谓定人,就是统筹考虑户籍、人地关系,准确核定改革基准确认股东身份。所谓定股,就是科学设置股权种类和持股比例,基础股主要设人口股和土地股,占比最大,保证农民基本权益;附加股按有利于发展的原则,因村施策多元设置。比如赵家峁村的“4+1”股权结构,“4”是土地、人口、劳龄和旧房产股。

其中,设置劳龄股是为了充分尊重历史上的劳动贡献,设置旧房产股是为了盘活资产、发展乡村旅游。“1”是资金股,是激活资源的关键要素,占比从最初量化的40%下降到23%,主要是让老百姓的利益最大化。所谓定机制,就是围绕股份经济合作社制定好章程,以家庭为单位推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用现代企业制度的理念选举理事会、监事会;确定生产经营组织、利益分配方式和风险防控机制,明确村集体经济的收益权和支配权。

3.赋能于股

建立股份合作社是改革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要做好赋能于股这个改革的核心工作。榆阳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产权流转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并在农商行注入1000万元产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银行信贷1亿元,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与合作社股权抵押、担保、贷款业务,让股权可交易可融资。目前已为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70万元,为农户发放860万元。

推广“三条路径”

因地因村制宜,全域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榆阳区: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先导 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全区针对不同区位条件、农业基础和城镇化水平,科学推出三条改革路径。


一是南部山区重点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

解决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土地撂荒严重的问题,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比如黄家圪崂、黄崖窑、杭庄等村,集中经营山地林果、特色养殖、乡村旅游,实现了整村脱贫。

二是北部滩区重点推进资源性资产股份制

解决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益低下问题,因地制宜推进小田并大田互换并地,同步盘活农户伙场地、集体机动地、土地整理新增耕地以及集体林地,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引进工商资本建设现代农业基地。通过这一举措,使20多万亩效益低下、濒临撂荒的耕地焕发生机。

三是城中村、城郊村重点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

解决集体经济有一定积累,但在城镇化进程中、农地全部被征用后,怎样转型发展、持续增收的问题。在榆林中心城区村,探索“资产切块、分步实施”,将成熟的商业、物流市场单独组建股份公司,规范经营集体资产,合理分配集体收益。

依靠“三个抓手”

激活股份权能,壮大集体经济

榆阳区: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先导 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1.抓平台促流转

成立区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所、21个乡镇产权流转交易服务站、317个村级产权流转交易服务点,开展产权交易业务,实现农村产权规范、有序流转。目前,全区53万亩土地经营权通过乡镇产权交易鉴证入股股份经济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完成28笔、7.8万亩、900万元土地经营权交易鉴证。同步探索开展集体林权、“四荒”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交易等服务。

2.抓融资扩权能

榆阳出台《榆阳区农村土地经营权登记颁证办法(试行)》,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颁发土地经营权证书。目前已颁发7宗、1850亩土地经营权证书。出台《榆阳区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开展土地经营权、集体经济组织股权抵押、担保、贷款业务,逐步实现农村各类产权可交易、可融资,打通了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3.抓产业保增收

坚持产权改革和产业融合发展一起抓,改革后全区34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累计享受政策扶持资金1.95亿元,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改变原有的种养殖业态,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在中心城区、交通干线周边乡镇,发展设施农业,通过富硒大米种植和水产养殖,重现昔日“鱼米之乡”风貌,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延伸发展农旅融合的近郊农业、周末经济和乡村旅游;北部草滩区大面积推广玉米、马铃薯、优质牧草、大漠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机械作业、高效集成配套等新技术、新业态;南部山区重点打造优质富硒杂粮基地、经果林生态旅游带,并以订单农业为主发展山地苹果、葡萄、核桃等特色林果业以及黄芪、板蓝根等中药材种植业。

2018年全区村集体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100多个,较2017年翻了一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达2.34亿元,较2017年增长3倍;40个股份经济合作社、1.17万农户分红9533万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