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中国海军首次应用民船加装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

重大突破,中国海军首次应用民船加装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

(中国海军首次应用民船加装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对一艘054A型护卫舰和一艘补给舰实施海上补给)

在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军事能力之时,预备力量也从来都是重要指标,比如军事预备役人员,战略储备军事装备等等。受此影响,很多国家在发展完善现役军事力量的同时,也都在积极的完善预备力量储备体系,包括预备性质的民用装备。在近期,中国海军就在预备军事力量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海军首次应用民船加装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对一艘054A型护卫舰和一艘补给舰实施了海上补给试验,试验取得成功。

据媒体报道,中国海军研究院专家、某作战支援舰支队东平湖舰补给兵组成指导组,在近期联合进行了一次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应用试验。试验过程中,中国海军利用民用集装箱船上临时安置的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成功对一艘我军现役054A型护卫舰和一艘综合补给舰进行了横向补给。而借助这套模块化设计的航行横向补给系统,我国海军的未来远洋作战也将更有保障。而且,在效费比方面,模块化的航行横向补给系统也有很大的经济潜力。

重大突破,中国海军首次应用民船加装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

(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是此次试验的关键)

远洋大规模作战,美国的补给舰都不够用

作为海军舰队的最重要装备之一,一个国家的远洋综合补给舰数量和能力向来也都是衡量一个国家海军远洋战斗能力的重要指标,在远离本土的战争中,远洋综合补给舰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受此影响,很多海军大国在重点发展现代水面作战舰船的同时,也都在设计建造性能更好、补给量更大的远洋综合补给舰。以全球最强的美国海军为例,美国海军就拥有多达几十艘大型的综合海上补给舰。

据媒体报道,为了满足美国海军的长期远洋部署需求,“为了完善后勤补给供应链,美国建造了多达几十艘大型补给舰,其中包括“供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萨克拉门托级补给舰等排水量、装载量较大的综合补给舰”。而在这些大型的世界级远洋综合补给舰之外,从去年开始,美军新一代的约翰-刘易斯级舰队油船也开始建造,而和其他国家的远洋综合补给舰相比,美军大型综合补给舰无论是数量,还是性能都有很大优势。

以美国海军供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萨克拉门托级补给舰为例,这两型补给舰就是美军研发建造的世界级水平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

重大突破,中国海军首次应用民船加装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

(实验中的民船航行横向补给系统接收装置在两舰间架起高架索,实现物资的相互转运,过程顺利,达到预期试验目的)

萨克拉门托级补给舰是世界首型综合补给舰,也曾经是世界吨位最大、航速最快的综合补给舰。该级补给舰主要承担舰艇编队的燃油、弹药、粮食、备品等各种消耗品的航行补给任务,较高的航速设计也是为了伴随美军航母特混舰队执行相应的任务。该舰研发成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总计建造四艘,全部服役于美国海军。

根据公开的信息显示,萨克拉门托级补给舰轻载排水量只有20000吨上下,满载排水量却高达53600吨,该级舰把“一艘油船、一艘军火船和一艘军需船的使命全部集中到一艘船上,美国海军称其为“高速战斗支援舰””, 萨克拉门托级补给舰的航速达到26节,远非一般的海军补给舰可比。该舰据称能够搭载补给“177000桶燃油,2150吨弹药、500吨干货、750吨冷冻货”,海上补给效率也非常高,整体性能非常不错。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海军又在萨克拉门托级高速战斗支援舰的基础上,改进研发了新一代的供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该级快速战斗支援舰的整体性能也同样可圈可点。

重大突破,中国海军首次应用民船加装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

(民船军用,西方海军强国早已经应用,英国在马岛海战中就曾大量应用改装民船,图为马岛海战中的英军大西洋运输者号辅助航母)

供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标准排水量同样在20000吨上下,满载排水量却也达到49800吨的水平。在航速方面,供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同样参考萨克拉门托级高速战斗支援舰的高航速思路,该舰航速达到25节。而且,为了满足美国海军对综合补给舰的高航速要求,供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也有别于其他所有国家的综合补给舰,该舰采用了4台世界最著名的LM2500型燃气轮机作为主动力,总输出功率高达105000马力。受此影响,在22节经济航速的情况下,供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的巡航距离就可达到6000海里。

而且,在上述两型快速支援舰,也就是他国定义的综合补给舰之外,美国海军还列装有更多数量的其他型号综合补给舰,在新世纪,美国已经开始建造新一代的约翰-刘易斯级舰队油船。但是,即便如此规模的综合补给舰队,美国海军仍然不够用。

在美国的中东大规模战争行动中,美国海军的海上综合补给任务就经常需要盟国的支援,日本海上自卫队就多次派出海上补给舰在印度洋海域为美国的军事舰船进行航行补给作业。

重大突破,中国海军首次应用民船加装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

(大西洋运输者号辅助航母在舰体上层中间设置了英国鹞式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停放空间,在舰体上层前部设置了鹞式和直升机的起降平台)

因此来说,对于一场大规模远离本土地区的战争来说,一般国家的现役海上综合补给舰船自然是很难够用的。对于我军来说更是如此,在2008年年底开始的索马里护航行动那样的小规模长期远洋行动中,在初期我军的海上补给舰就严重不足。虽然在其后我国海军也恶补了这项能力,发展建造了多艘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但是,这些也都只能满足有限的远洋长期行动需求,想要进行美军在中东伊拉克那样的远离本土大规模战争,我军现役的综合补给舰明显不够用,而我军新实验的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就能解决一部分问题。

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经济实用,借助民力进行海战其他国家也早有先例

和美国不同,我国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财力仍然需要更多的应用于经济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海军想要建造列装美国海军数量的、足够我军需求的远洋综合补给舰,明显既不现实也不经济,而若想要解决这个矛盾,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众所周知,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我国的民用远洋船舶规模早已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而方便临时安置的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则恰好可以利用我国的这个资源。

重大突破,中国海军首次应用民船加装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

(中国已经是海运大国,大型民船规模相当可观)

从曝光的我军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的体积和布置方式来看,在对民用船舶进行相应的加装过程中,该系统所需的民用船舶改造规模和幅度明显较小且可控。而借助这套系统,一旦我国海军在未来某一时刻,需要在远离本土地区进行大规模行动,我国世界级规模的民用远洋船舶必然能够发挥较大作用。而且,在必要情况下改装民用性质船舶为军事行动服务,也并非中国海军首创,传统海上强国英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马岛战争中就曾大量应用改装民船,其中就包括民船改装的大西洋运输者号辅助航母。

1982年4月3日,在阿根廷军队攻占马岛的第二天,英国决定对阿开战,在4号,英国就发布了一项命令,“征用民船参与马岛战争,征用范围从6万吨级的客轮到700吨级的拖船,征用的民船种类包括客轮、集装箱船、渡轮、石油勘探船、救捞船、油轮、渔船、拖船等”。而在此命令发布之后,在5号就有10艘民船随英国特混舰队驶向战区,而在整个马岛战争中,英国民船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英国海军的胜利。

而由以上就可以看出,国产最新的模块化航行横向补给系统还是很有价值的,明显算得上我国海军技术的重大突破。(C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