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年、13代國君,大秦帝國一步步陷入衰落,從中梳理了3條主線

引子

秦穆公去世後,從公元前620年到公元前385年,大秦帝國遭遇了3次亡國之險:

公元前578年,晉國為了報復秦桓公的背信棄義,晉厲公親自率領晉國精銳,聯合齊、宋、衛、魯、鄭、曹、邾、滕等國軍隊,以2比1的絕對優勢,一路勢如破竹,在麻隧大敗秦軍,一路挺進涇河流域,秦國丟失了一半以上的國土。

公元前559年,為了報三年前櫟之戰的恥辱,晉國荀偃率領魯國叔孫豹、齊國崔杼、宋國華閱、仲江、衛國北宮括、鄭國公孫蠆、曹國、莒國、邾國、滕國、薛國、杞國、郳國13國聯軍氣勢洶洶的向秦國殺來,一口氣攻到涇河。秦國通過在涇河上流下毒的卑鄙手段,才阻止了聯軍的繼續前進。

公元前389年,秦後惠公為了阻止魏國向西擴張、收回河西失地,組織了50萬大軍向魏軍撲來,結果被吳起率領的5萬精銳打敗,秦國迎來了建國幾百年來最黑暗的日子。

滅國二十,拓地千里的大秦帝國是怎樣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原因在哪裡?請往下看:

第一階段:在戰爭中逐步衰落

從公元前620年到公元前546年,秦國為了東出崤函,和晉國小戰幾十次,大戰十幾次,雖然互有勝負,秦國卻是越來越衰敗、越來越落後。

一、秦康公時期

公元前620年,晉國不講信用,埋伏秦軍,秦國損失慘重,史稱“令狐之役”;

公元前619年,秦國為報令狐之役,攻打晉國,奪取武城;

兩年後,晉國反過來攻打秦國少梁;

再過兩年後,秦國企圖奪取桃林、崤山,秦晉爆發河曲大戰,秦軍雖勝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

235年、13代國君,大秦帝國一步步陷入衰落,從中梳理了3條主線

秦康公在位時,常年大戰,秦國開始衰弱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整個秦康公時期,秦晉兩國戰爭不斷,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秦國在一次次戰爭中,霸業開始衰落。

二、秦共公時期

秦共公在位僅3年,也不消停:公元前608年,晉國攻打秦國的盟國崇國;第二年,秦國包圍了晉國的焦。

這又是一次報復戰。

三、秦桓公時期

之前的秦晉交戰中,晉國勝多敗少,就不想繼續打了。公元前581年,晉厲公為了試探秦國的和平意願,決定和秦桓公在令狐結盟,秦桓公到達黃河邊上就反悔了,臨時派了個大夫去和晉君結盟,晉國也派了個大夫來和秦君結盟。

剛剛訂下和平盟約,秦桓公就反悔了,打算聯合楚國、白狄進攻晉國。楚國不願參加,秦國就和白狄開始備戰。

公元前579年秋天,秦、白狄進攻晉國,晉國擊敗侵略者;第二年春天,為了報復,晉國利用中原霸主的影響力,聯合齊、宋、衛、魯、鄭、曹、邾、滕等國,共同討伐背信棄義的秦國。秦國一路撤退,晉國聯軍一路進攻,直到涇河旁邊,聯軍由於戰線太長,才退兵返回。

235年、13代國君,大秦帝國一步步陷入衰落,從中梳理了3條主線

不講信譽的秦桓公招來了大敵

秦國面臨如此絕境,純粹是因為秦桓公不講信用、自作自受,秦國給中原諸侯留下了十分惡劣的印象。

四、秦景公時期

公元前562年,秦國趁晉國、楚國、 鄭國、宋國打成一鍋粥之時,偷襲晉國櫟地,晉軍守將大意,結果大敗。

三年後,晉國再次聯合中原十幾個國家組成聯軍,討伐秦國。這一次秦國形勢比麻隧之戰更危險,為了阻擋聯軍,秦國幹了一件十分沒底線的事情:在涇河上游放毒!之後聯軍撤兵。

五、小結

秦國在戰鬥中處於弱勢,一方面是對手晉國太強,另一方面則是自秦武公開始,歷代國君盛行人殉,尤其是秦穆公,導致人才斷層。近百年的秦晉對抗中,秦國逐漸處於弱勢,國家越來越貧弱,原因在於:

1、不停地發生報復戰,消耗巨大,勞民傷財;

2、秦國國君不講信義、往河裡下毒,敗壞了國家形象,阻止了人才的到來;

3、秦國和楚國聯盟,和老大晉國做對,很不明智。

通俗的說,秦國陷入了“戰爭——封閉——貧窮——戰爭”的死循環。

235年、13代國君,大秦帝國一步步陷入衰落,從中梳理了3條主線

秦國陷入了死循環

第二階段:和平中再次崛起

公元前549年,疲憊不堪的秦晉兩國決定罷兵,公元前547年兩國再次結盟,一直到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53年),百年間兩國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有兩件事可以證明秦國並沒有消沉下去,反而再次崛起:

一、大國進貢

秦厲共公時期,秦國的國力再次達到高峰,不少中原士子到秦國避難,連楚國、晉國等大國也先後向秦國進貢:

公元前475年,蜀國向秦國進貢;

公元前472年,楚國進貢;

公元前471年,義渠進貢;

公元前463年,晉國、楚國同時向秦國進貢。

諸侯進貢,是實力強大的標誌。提起中國歷史,大家都知道漢唐盛世,為什麼漢朝、唐朝這麼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鄰近各國紛紛來朝貢。向秦國進貢可都不是小國,楚國、晉國就不用說了,幾十年前都還在稱霸中原;蜀國地處偏僻,基本不參與中原事務,但領土面積、人口數量都不容小覷;至於義渠,更是了不得,直到秦昭襄王年間還在作亂,足見實力之強悍。

除了其他國家進貢外,楚國、晉國逃亡的精英也有一部分進入了秦國:公元前470年,楚國王子英逃亡秦國;公元前452年,晉國智家智開逃到秦國;公元前448年,智家智寬率智家剩餘的精英投奔秦國。殘餘的智家勢力先後投奔秦國,除了秦國與晉國是老對頭外,也間接地說明了秦國實力強大,有保護他們的資本。

為什麼在這一階段秦國又開始強大呢?原因就在於:

1、秦國有兩個長壽君王,秦哀公和秦共厲公。

2、楚國陷入動亂。

3、晉國卿大夫掌權,陷入內鬥。

當週圍的強大鄰居開始內鬥作亂時,秦國開始了慢慢的恢復,秦國的勢力又擴大到黃河邊上,史料記載,公元前461年,秦國沿黃河修建防禦工事,說明已經鞏固了黃河以西的地盤。

二、狂虐西戎

秦國在向東擴張時,也沒忘記西邊的老鄰居。

公元前461年,秦共厲公率領2萬大軍討伐西戎大荔,攻佔王城。

(秦厲共公)十六年,巉河旁。以兵二萬伐大荔,取其王城。(《史記·秦本紀》)

公元前457年,秦共厲公親率大軍討伐綿諸。14年前綿諸曾向秦國求援,如今自然不是對手。

235年、13代國君,大秦帝國一步步陷入衰落,從中梳理了3條主線

秦國大軍出動,西戎已經不是對手了

公元前444年,秦國派兵征討義渠。27年前,義渠向秦國進貢,估計之後又開始作亂了。這一次,秦軍戰果豐碩,俘虜了義渠王。

第三階段:權臣亂舞,陷入困境

秦共厲公去世後,秦國面臨著和其他諸侯一樣的問題:大臣勢力強大,君權受到威脅。雖然秦國世家貴族不像晉國、齊國那樣替而代之,但也一度架空了秦君,甚至逼殺了兩任國君:秦懷公和秦出公。

一、秦躁公、秦懷公兄弟倆過得很不好

秦共厲公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先後登上君位,開始了很憋屈的國君生涯。

秦躁公登位後的第二年,前幾年剛建好南鄭就反了,9年後,義渠大規模入侵(報復前國王被俘虜之仇),一口氣攻到渭河流域,雖然秦軍後來擊退了侵略者,卻也損失慘重。

史料是這樣的,但越看越覺得不對勁,為什麼呢?因為兩年前秦國還非常強大,為什麼突然間就垮了呢?既平叛不了內亂,也沒有及時反擊侵略者。

結合當時諸侯國普遍面對的問題,得出了一個結論:國君控制不了局勢,指揮不動軍隊

秦國遇到了和其他諸侯同樣的問題:大臣尾大不掉,控住不住了

235年、13代國君,大秦帝國一步步陷入衰落,從中梳理了3條主線

秦躁公、秦懷公兄弟成了傀儡(意同)

秦躁公很窩囊,很鬱悶,不久就掛了。接著他的弟弟登位,這位過的更窩囊:在位3年後,被庶長鼂聯合其他貴族活活逼死

為什麼秦國在這時候遇到這個問題?從他們父親身上找原因。秦共厲公,“厲”是一個很不好的稱呼,意思就是“殺戮無辜”,說明他在位時殺了很多無辜的人,他在位時秦國還很強大,去世不久突然就垮了,結合秦國曆代國君的葬禮風格,可以得出了一個結論:秦共厲公讓很多貴族陪葬!

剩下的貴族心驚膽戰,與其將來白白遇難,還不如先下手為強,趁新君上位,架空他!秦國的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二、秦靈公被迫離開雍州

秦懷公被逼殺後,他的孫子秦靈公繼位,爺爺都不是那些貴族老傢伙的敵手,自己要是還待在雍州,那不是等死嗎?

繼位後第二年,精明的秦靈公就帶兵出征,之後在涇陽待了9年,再也沒回去。

235年、13代國君,大秦帝國一步步陷入衰落,從中梳理了3條主線

秦靈公跑到涇陽,很明智的決策

在涇陽的9年裡,秦靈公幹了兩件很有影響力的大事:

一是恢復祭祀黃帝、炎帝。祭祀炎黃,有三層含義:首先強調秦國並非蠻夷之邦,和中原諸侯同出一源;其次試探民心,看一看究竟有多少人願意跟著自己走;最後呢,教育老貴族,不要起歹心。

二是給河伯娶妻。給河伯娶妻這件事,現在看起來很扯,很傻,可在當時很有市場。黃河中游有信奉河神的部族,相信河神威力廣大,無所不能,被魏國打怕了的秦國(魏國先是打過黃河,在少梁築城,秦國連續攻打兩年,無果),只好出此下策,希望河神來助一把力,可見秦國當時是多麼的狼狽。

三、嬴悼子亂政

秦靈公去世後,本來該10歲的公子連繼位,結果他的叔爺爺嬴悼子給搶了,順便說一句,嬴悼子輩分很高,當時年僅14歲!14歲的孩子自然沒這個能力,還是那些老貴族在後面興風作浪。

客觀的說,嬴悼子的還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公元前409年,允許官吏佩劍,理由看起來很搞笑:防止被刺殺。在以前,普通官吏是沒有資格佩劍的,只有那些貴族可以,讓官員佩劍防身,防誰這不一目瞭然嗎?一年後,將佩劍範圍擴大到民間,普通百姓也可以佩劍了。簡簡單單一個措施,就削弱了貴族的特權。

然後開始按畝收稅,類似於魏國的“初租禾”,變相承認了土地私有。由於貴族反對聲音太大,這項措施實施得很不徹底,直到商鞅變法後,才開始大規模普及。

嬴悼子生不逢時,魏國實力過於強大,秦國沒能擋住魏國西進的步伐,再加上搶的是秦孝公父親的君位,所以名聲一直不大好。

四、陰晉大敗,秦國最黑暗的時光

嬴悼子去世後,兒子秦後惠公繼位。這位更慘,因為他遇到了一個超級牛人,吳起。

公元前389年,忍無可忍的秦後惠公組織了50萬大軍,準備把魏國趕出河西,收回失地。很遺憾,吳起實在太牛,僅僅用5萬軍隊就打垮了他的50萬大軍,結果河西盡失,秦國遇到了幾百年來最黑暗的時刻。

235年、13代國君,大秦帝國一步步陷入衰落,從中梳理了3條主線

秦惠公有心無力(意同)

嬴悼子、秦後惠公在位時歲數都不大,不可能徹底控制局勢,秦軍如此不堪一擊,那些老貴族要負很大的責任。

秦後惠公去世後,兩歲的兒子繼位,不久後,就被庶長菌改做掉了。

之後,秦獻公回國繼位,秦國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改革,直至一統天下。

總結

公元前620年至公元前385年,大秦帝國的衰落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公元前620年到公元前546年,秦國在和晉國交戰中,逐步衰落,秦國陷入了“戰爭——封閉——貧窮——戰爭”的死循環。

2、從公元前545年到公元前443年,秦國基本上沒有發生大戰,國力得到了很大的恢復,東臨黃河,西逐義渠,周圍大國紛紛來進貢。

3、公元前442年到公元前385年,秦國貴族掌權,內政混亂,崛起的魏國佔領了河西之地,秦國陷入低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