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萬畝公益林呵護寧波“大水缸”

400萬畝公益林呵護寧波“大水缸”

寧海馬岙村周邊群山起伏,林木茂盛。(朱軍備 朱寧溪攝)

記者朱軍備 通訊員朱寧溪

在甬城的一間茶室裡,戴先生泡開一壺普洱茶,芳香四溢,入口甘甜。他知道,寧波城裡人喝的是白溪水庫的水,用來泡茶很好。

白溪水庫每天向城區供水55萬至60萬立方米,這好水全靠庫區20萬畝公益林的涵養。

我市自2003年啟動85.24萬畝生態公益林建設試點,2004年劃定301.04萬畝國家級、省級、縣級公益林,到目前,全市公益林總面積已達到400萬畝。公益林的生態效益達到每年350億元。

公益林補償標準從2008年提高到每畝15元后,至目前按不同區域已分別達到40元、45元、95元、150元,補償標準為全省最高。

歷經15年時間,全市公益林面積由小到大,補償標準由低到高,生態保護措施不斷創新,為公益林保護提供了“寧波方案”。

400万亩公益林呵护宁波“大水缸”

四明山鎮以香榧和紅豆杉取代花木,保護水土。

一座水庫的創新之舉

群山環繞,彩色林木圍護著一潭碧水。

11月14日,記者來到有寧波“大水缸”之稱的白溪水庫。“這裡是天台山脈,涉及我市寧海縣的岔路、黃壇、前童共計18.1萬畝山林。”白溪水庫管理站副站長潘佐華說,為了保護水質,早在2004年當時的水庫管理者給上游6.2萬畝山林發放生態補償金,每年每畝10元。到2012年又以水庫涵養林的名義將補償範圍擴大到13萬畝。

有了補償金,山上的農民不再砍樹,起到很好的生態保護作用。其他水庫紛紛效仿這一做法。2003年起,寧波市啟動了公益林補償試點工作,補償金從每畝5元、7元、13元、17元不斷提高,到2012年全市大規模實施公益林補償機制,補償標準也從每畝28元、38元提高到85元,資金由市、縣兩級財政分攤。到2016年,白溪水庫上游達到每畝150元。而由白溪水庫自行支出的每畝10元一直堅持至今。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森林資源管理處有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以來,全市已建立以一般區域、大中型水庫水源地、中心城區供水水庫水源地、四明山區域等為分類標準,實行生態效益差別化補償制度。即一般公益林補償標準為每畝40元;27座大中型水庫水源涵養林補償標準為每畝45元;部分供水的西溪水庫水源涵養林每畝為95元;四明山區域內公益林補償標準為每畝140元;中心城區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公益林補償標準為每畝150元。

岔路鎮副鎮長王森強介紹,為保護好這片水源涵養林,縣裡建立了領導小組,鎮裡建立了保護制度,各村都有護林員。為保護水質,2017年關閉了浙東大峽谷景區。

列入一級水源保護的冠峰村,全村1085人,山林1.1萬畝。村黨支部書記婁榮官說,村集體每年可獲得補償金30萬元左右,村莊環境進行了整治。

類似於冠峰村,全市公益林建設中開設各類公益林補助資金髮放銀行賬戶223329戶,其中個人賬戶221605戶,集體賬戶1690戶。每年有1.28億元的補償資金直接發放到集體,1.37億元的補償資金直接通過銀行發放到個人。

400万亩公益林呵护宁波“大水缸”

白溪水庫是寧波人的“大水缸”。

一個山村的保護與發展

從岔路鎮行山路經黃壇鎮,一路上樹木鬱鬱蔥蔥。下午記者到達深甽鎮的馬岙村。

南與天台縣相鄰,西與新昌縣接壤,北與奉化區相依,馬岙村處於三地四縣交會之處。

站在村後盤龍山茶園的觀景臺上,放眼四望,群山連綿,層林盡染,溪水淙淙。溪水向下流至黃壇水庫、西溪水庫。而西溪水庫是幾十萬寧海縣城人的“大水缸”。

馬岙村有1020戶、2800餘人,公益林28399畝。馬岙村以前是些“癩頭山”,上世紀五十年代全村人義務植樹,靠手提肩挑,將水土送到山上,種下一棵棵松樹,讓荒山披綠裝。六十多年過去了,大樹成林,山環水繞,這裡成了桃源勝地,來馬岙遊玩的人越來越多。

村黨支部書記俞一才說,山林與村莊唇齒相依的觀念深入人心,村民對樹木倍感珍惜。現在村民都燒煤氣,很少有人燒柴。每年防火護林工作做得到位,護林員常年在山間巡邏。

山上5000畝松樹林被列入寧海縣重點松林保護區,每年採用“免疫製劑”樹幹注射、掛設誘捕器、釋放白僵粉炮、噴灑噻蟲啉等綜合措施防治松材線蟲病,取得良好效果。

由於林木、植被得到良好的保護,這些年臺風季,沒有再發生山洪。同時,得益於公益林的補償政策,該村集體年收入170萬元中有120萬元來自公益林補償,另外50萬元來自小水電、茶山承包。

行走村中,有古戲臺,有新學校,村文化禮堂裡有戶村民正在辦喜事,不時傳出歡聲笑語。

400万亩公益林呵护宁波“大水缸”

周公宅水庫秋色正濃。

一個林場的長期堅守

11月15日,記者從四明山鎮到寧波市林場,一路上林木更加茂密,空氣更加清新。

寧波市林場經營面積9.8萬畝,包括四明山國家森林公園,並增掛“寧波市林場國有生態公益林保護站”牌子。

祖籍安徽黃山的王衛兵在寧波讀完中專,來到寧波市林場實習,被這一片大山“迷住”,留在林場裡當會計,後轉入護林部門,這一待就是20多年。現在,他是一名林區負責人,分管區域與紹興市上虞區相鄰。他每週住在林區,只有雙休日才回到安在鎮海的家。

2015年,國有林場改革,寧波市林場由公益性二類事業單位調整為公益性一類事業單位,人員編制縮減至60人。整個林場分為6大林區,林區下再設3至4個護林站點。

據王衛兵介紹,寧波市林場自2002停止經營性採伐以來,森林資源穩步增長,森林覆蓋率顯著提高。近5年來,還完成公益林林相提升造林3000餘畝,主要是增加了金錢松、扁柏、鵝掌楸等樹種,公益林撫育6000餘畝;同時引種200多種櫻花良種。

林場工作枯燥寂寞,但廣大職工、護林員默默無聞地堅守,實現林區連續三十四年未發生森林火災的好成績。

據浙江農林大學監測數據顯示,林場森林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十分優越。空氣、聲環境、水環境均達到國家一類標準,空氣中負氧離子平均含量達到近4000個/立方米,空氣清潔度達到“最清潔”。

“花木之鄉”引種香榧和紅豆杉

四明山鎮探索轉型發展

從奉化溪口走盤山公路,進入餘姚四明山鎮。紅楓、櫻花、松樹、竹林,綠的底色中是滿山紅葉。

四明山是我市的生態屏障,這裡是奉化江、姚江、曹娥江的發源地,是寧紹地區的“三江源”,是“浙東綠肺”。

四明山鎮地處四明山腹地,下游是周公宅、皎口、亭下湖等水庫,全鎮有公益林12萬畝,是水源涵養的重要區域。

鎮農辦主任苗國麗介紹,這裡曾是著名的“花木之鄉”,種植了不少紅楓、櫻花。但挖坡種花木、出售花苗帶走泥球,會造成水土流失。

2012年,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四明山區域內科學劃定了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產業提升區三類區域,其中禁止開發區內有3.4萬畝花木地,需要逐年退花還林。

不能砍樹,不能挖山種花木,當地經濟如何發展?四明山鎮政府開動腦筋,尋找良策。

分管農業的副鎮長丁東青介紹,四明山鎮生態保護工作大致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12年至2014年,實施珍貴樹種造林項目,主要以林間套種紅豆杉為主,共完成4057畝;第二階段,2015年到2017年,進行生態復綠項目,創新推廣香榧、紅豆杉混合套種模式,共完成8121畝;第三階段,2018年至2020年,森林質量提升工程。

香榧的經濟效益較高,紅豆杉含有較高的紫杉醇,是製造化妝品的原料。四明山鎮在梨洲、茶培、北溪、大山等地建立了總面積近500畝的5個香榧示範基地;在梨洲、唐田、北溪建了“南峰一號”紅豆杉基地,帶動農民栽種。目前,全鎮共種下香榧8000畝,約15萬株。同時,與寧波市林場、無錫一家醫藥公司合作,建立了紅豆杉研究開發中心。

此外,該鎮還嘗試“香榧+”模式,在香榧林下試種百合、貢菊、皇菊等藥材,鼓勵部分農戶在林地套種黃精。

“農民比較喜歡種香榧和紅豆杉,特別是香榧,因為它既是常綠樹種,又是經濟林木。”梨洲村村幹部老楊說,唐田有一戶農民因為種得早,今年已開始少量採摘香榧了,每公斤乾果能賣200元。

老楊在自己的承包山上已種下14畝香榧。“這幾年花木價格斷崖式下跌,今年四明山鎮申請種香榧的農民特別多,報上來的面積已達3000畝。”苗國麗說。

2018年出臺的《四明山鎮發展香榧產業的補助管理辦法》,截止期限為2020年12月31日。如果沒有市縣兩級的森林生態修復補助資金,鎮政府將無力承擔向農戶承諾的種香榧補助金。希望森林生態修復補助改革能繼續延續下去,為山鄉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朱軍備)

記者手記

涵養山林任重道遠

由於各級林場、山鎮、鄉村的植樹護林,目前,全市公益林面積已達到400萬畝,佔全市森林面積的61.44%。

全市35%的公益林是水源涵養林,面積達到139萬畝,主要分佈於四明山區域、27座大中型飲用水水庫周邊,均是全市主要的供水水源地,確保了水源地和水庫水質安全。

專家指出,生態公益林不但有涵養水源的效益,還有水土保持、固碳釋氧、森林儲能、森林減災、森林旅遊等功效。

記者瞭解到,近20年來,我市受松材線蟲病危害,發育了大量天然次生林,因缺少必要的撫育經營,導致森林質量普遍較低,中幼林比重很高,綜合功能不強。全市森林畝均蓄積量4.04立方米,僅為全省的70%,全國的60%,普遍存在“有林無材”的現象。

當前,加強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大力開展森林經營,加大中幼林撫育力度,著力發揮森林多種功能,已成為新時代林業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支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全市公益林的培育和保護仍然任重道遠。(朱軍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