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空心村”:第一把火已经燃起

在广袤的西北地区,“空心村”问题成为了发展路上的老大

难。没有产业,就无法吸引人才。哪怕投入再多资金,似乎也是无底洞。贫穷,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阴云。人们在想要逃离贫困的欲望和故土安居的朴素心愿中挣扎往复。

一场自上而下的扶贫攻坚事业正在推进,并与自下而上的改变命运、谋求发展的变革形成碰撞。而最终要实现的,就是通过制度改革,激活基层的“人”,实现全面脱贫致富。

告别“空心村”:第一把火已经燃起

1

是驻村干部更是“超级管家”

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挤着一张沙发、一张茶几、一张简易单人床、一张桌子、一把高靠背皮椅、一把简单的折叠椅。唯有屋子中央烧着开水的炉子,为这个寒意浓重的小房间送去一丝暖意。这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三十里铺包侯家村驻村大队队长冶成义的办公室、卧室,还是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点,也是村民们了解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的咨询点。

冶成义今年54岁。2017年8月,原本是农行临夏县支行行长的他被派到包侯家村时,他远远想不到这份工作的担子如此之重。面对记者,他笑谈当时的心态:“当时我的同事们都羡慕我,觉得我是提前进入了退休度假状态。我们以为在村里除了日常宣传一下金融政策外没啥大事儿,环境又好,可以好好休息。”

繁冗、复杂的工作很快就压向了冶成义。作为农行派遣的驻村干部,他开启了人生中最忙碌的一段时光:从一开始与农户建立联系,了解农户实际情况,宣传介绍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到牵线搭桥引入项目,为村子争取修路建桥资金,协助组织修建桥梁、拓宽铺沙社道、修建养殖大棚,争取道路硬化;从过冬等时节走访贫困户,挨家挨户送去煤炭、清油、面粉等日用品,到洪涝灾害发生时,在深夜为受灾农户提供搭棚支帐等紧急救助;从协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帮其申请产业扶贫资金、院落硬化资金,到为他们调节日常矛盾、婆媳关系等家长里短,冶成义这个驻村干部成了包候家村的“超级管家”。

“比我在农行工作的时候还要忙。一个月至少有26天,我们吃、住、办公在村里。村子里有了情况,我们要向上级反映,帮他们协调物资;上面有了政策,我们要加紧宣传,走家串户讲解政策。” 冶成义说,“本来这个驻村队长,按照要求是50岁以下的人才能干。可是我分在了这个岗位上,越来越理解到责任重大,一定得把这个担子挑起来。”

两年多时间里,冶成义知道每户人家养了几头牛、几只羊,也知道谁家的孩子在外面务工。他竭力说服农户们多养几头牛,这样就能享受到产业奖补政策,大家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过。“3年说快也快。不过到时候我可能还会继续干下去。脱贫不脱岗嘛。”冶成义表示。

告别“空心村”:第一把火已经燃起

2

双基联动下的“信用工程”

像冶成义这样的驻村干部还有很多。贫困村的资金需求很大,但救急不救穷,更何况金融机构自身也要讲究可持续经营。要择优发放农户贷款,拦在大家面前的一是“信用关”,二是“发展关”。前者要解决“能贷款给谁”的问题,后者则要解决“贷款干什么”的问题。

全国各地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为此,青海推出了“双基联动”模式。根据青海省委组织部、省银保监局《青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双基联动”合作贷款试点方案》,金融机构派遣其工作人员下乡驻村(3年)、聘任部分符合条件的村干部挂职支行副行长,通过“双向交流”推动精准扶贫有效落地。

“金融机构成员驻村,一是为了解情况,二是更好推动政策落地。而让基层干部去银行挂职,则能让他们加深对金融政策的理解。这种双向沟通机制缓解了广大农牧民群众贷款难的问题,扩大了普惠金融覆盖面,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青海大通农商银行副行长韩寿华介绍。

青海大通农商银行就通过上述模式,支持、带动了9镇11乡开展惠农金融服务。“我们给贫困户非信用户的贷款额度是5万元,贫困户信用户额度是15万元;如果是产业做大做好,能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的,我们还会把临时授信额度提高到50万元。其中,贫困户5万元以内的贷款利率是4.35%,财政全额贴息;非贫困户的利率是5.22%。”

5万元、15万元的授信额度并不算低。为了解决贫困户的“信用空白”甚至前期可能存在的不良征信,青海大通农商银行把信用建设工程提到了前面。

“给贫困户发放贷款的确有些困难。有些贫困户在2000年前后曾有贷款,受家庭条件所限没有按时还上,征信就出了问题。我们考虑到贫困户的特殊情况,在充分调研后,与非恶意欠款且具备生产、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沟通,鼓励他们优先还上此前贷款,对其进行信用恢复。对于积极还款、主观发展意愿和能力强的主体,我们也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他们发放贷款,避免他们被旧账拖累。” 韩寿华讲述了贷款审批流程。

对这类用户的信用重塑遵循严格的流程。青海大通农商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刘元德介绍,在贫困户全面清偿所有金融机构贷款后,准许信贷进入,在3次观察期内,分别按照授信额度的60%、80%、100%给予用信,按月分批还款。观察期内均能按时还款者,视为信用修复成功。他表示,通过这一机制,“一方面旧账得以清偿,盘活了不良资产;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农户重塑信用的机会,让他们实现再发展。”

3

产业兴旺

成为告别“空心村”的第一把火

解决了“贷给谁”的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用贷款”以及“如何还贷款”。在本轮扶贫攻坚初期,不少地方都遇到了贫困户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而金融机构也心生疑虑,担忧不良失控。

金融支持不可能无的放矢,最终还是得依托于产业发展。西部地区的脱贫攻坚之路并不平坦。甘肃、青海都是农业省,除了部分经济作物外,不少蔬菜价格波动巨大,也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养殖业以小户为主,受制于市场变化。如何找到新的、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才是稳发展的根本之道。

甘肃省定西临洮县龙门镇靠的是村里能人返乡带贫。

大寨子村村支书何永录本是在外地做建筑企业的,“挣了钱,想回家乡干点事,但能干啥呢?”村里的青年们都外出打工了,地荒着,即便耕种也挣不了几个钱。

“别说是老板,就是普通打工

仔都不想回来。”龙门镇书记杜玲说,“我拉着何永录,进行了一场‘豪赌’。”

这场“豪赌”就是种葡萄。“临洮也能种葡萄?”周围的人都将信将疑,杜玲自己心里也在打鼓。她本来想提议种金银花,但是了解后发现其技术成本、人工成本高昂。后来,她认识了一个西安的农户,得知他通过种葡萄一年就挣了十几万元,便心动了。

杜玲回忆 ,“我就对何永录说,你不是一直想回家乡来干点事儿嘛,这就是个机会。赢了我们就成了;输了你的钱,我的前程就砸进去了。”契机来自银保监会的支持。2018年,银保监会投资140万元,整合县财政新型经营主体扶持资金30万元作为入股资金,为大寨子村等周边4个村配股,增加村集体经济;同时,按照贫困户每户1万元的标准分给7个村1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股每年分红不少于800元。

政府有政策,银保监会有支持,再加上杜玲的鼓动,何永录的心思活了起来, “我们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要干。”

他牵头创办的甘肃陇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累积投资1396万元,通过流转村民土地,引水上山,把此前的旱田改造成适合农耕的土地,在2018年搭起了100个大棚,后来又扩展到200个。基地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特别是阳光玫瑰、蓝宝石、早夏黑、晚夏黑等8个品种的葡萄。2019年,每个棚产量达到1500斤至2000斤,每个棚收入达到1万至1.5万元。

“第一批葡萄挂果的时候,我的心情就像自家娃娃降生一样。”杜玲说,“当初引水上山,乡亲们不是没有反对过。他们担心水没控制好,就会淹了山下农户的院子。我是抱着准备蹲牢房的决心去做的。”

除了能人带头,银保监会给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也让乡亲们安了心。依托这种“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 “三变”政策,大家都得到了实惠。2018年,大寨子村发放劳务股工资83万元,其中25名建档立卡户劳务股收入15万元,分红收入2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6400元,2018年人均纯收入7527元,增收1935元。

何永录说,“以前种植一亩玉米收入不过1000元。如果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一亩地每年保底分红就有600元,加上闲暇到合作社务工的收入,肯定比种地强。”

这场扶贫攻坚战正入酣时,而未来的考验还有很多。目前,原本还在观望的百姓们生产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了,而如何打通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特色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冶成义表示。他所在的和政县大力发展啤特果,虽然围绕这一特色产品,企业也开展了规模化生产、经营,开发出不少特色产品。但因技术指导不够,修剪、施肥、育种方面投入不够,啤特果产量不高,收入较低,导致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户返贫的几率提高。

而企业方面则表示,“村里、镇上的年轻劳动力大多在外面打工,我们现在是缺技术、缺人才、缺营销。”

这是不少基层工作者的共同呼声。现在,不少地方已经跨过产业化探索初级阶段,带动农民脱贫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告别“空心村”的第一把火已经燃烧起来了。而新农村不仅要脱贫,更要打通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唯此才能吸引外出人员返乡,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将“空心村”的帽子彻底摘下。

邮箱:fnweb@126.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