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總是開心不起來呢?

“我總是不開心,整天鬱鬱寡歡的,很矛盾,也很痛苦,我該怎麼辦?”


一、強大的超我不允許你開心

一般超我強大的人,是不太允許自己開心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裡我要引出弗洛伊德的一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結構由3大部分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指的是最原始本能的我,它是一種完全處於潛意識的狀態,它所遵循的原則是快樂原則,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一切代價,快樂至上。

自我是現實我,它是通過後天學習和環境接觸發展起來的,它遵循的原則是現實原則,自我是用來協調人與外界環境的,它既要滿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它違反社會規範和道德標準以及法律行為。

超我就是道德的我,它遵循的是理想原則,它會通過良心來懲罰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使人產生內疚感。

本我強大的人比較嚮往自由,極端的例子就是瘋子。瘋子就處在完全無意識的狀態,他的意識和潛意識混沌不清,在他眼裡自己是完全自由的,他可以不顧外界的眼光做任何他想要做的事。

而超我強大的人,限制會比較多,極端的例子就是一個人活得像個機器一樣,一板一眼,他會將道德標準以及規則制度放在第一位,行為約束厲害,不苟言笑。

自我的功能就是用來調節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讓一個人既可以擁有自由,又可以規範自己的行為使之符合他所處的文化環境氛圍。

為什麼說超我強大的人就不允許自己開心呢?

因為開心和快樂一樣都屬於本我的內容,但超我對此是打擊的,這裡面含有一些恐懼的成分,接下來我說一說為什麼一個人對開心會感到恐懼。



我為什麼總是開心不起來呢?



二、對開心的恐懼讓你不敢開心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害怕讓自己開心的,但至少在我身邊有不少這樣的人。

比如有一天,我寫了一篇文章閱讀量蹭蹭的往上漲,我就感覺好開心啊,感覺自己的努力終於看到了成果和希望。緊接著,我就想發朋友圈分享出來我的開心和成果。老公知道後,他的第一反應是讓我不要發

他是這樣說的:“你不要發啊,千萬不能發,你發了推薦量就會停下來了,人不能太嘚瑟了”。說完他就察覺這話是他媽媽經常對他說過的。

開心是個開放的能量,一個人表達開心時他的內心是很敞開的,但在有一些的家庭裡是家長是不能夠允許孩子開心的。

比如家長會對孩子說不要笑的太大聲,人家會把你當傻子的。也有一些時候家長會說不要太嘚瑟了,看把你能的。如果你有些事情沒做好他會接著說還叫你能呀,不能了吧!

家長傳達出來的感覺似乎是說在開心的時候,如果不低調處理,就會有壞事發生,就會讓你受懲罰。他會認為壞事的發生和你開心嘚瑟有關,開心是危險的。

曾有一個朋友和我分享過他的經歷,他就是一個典型的不能允許自己開心的人。他不允許自己開心到什麼地步了呢,他辛辛苦苦努力贏得了一個比賽,獲取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但他不敢開心。

因為他害怕如果自己開心了,這個機會就會被收走。這種感覺彷彿在他的身邊有一千雙眼在盯著他看他開心了沒,一旦開心就要將他制裁。說到這裡,怎麼有種警察要抓犯人的感覺呢。

但,如果用理性對不敢開心的恐懼稍作思考和分析的話,我們就可以辨別出,那些想法是不合理的想法。怎麼可能我一發朋友圈文章的推薦和閱讀就停止了呢,怎麼可能我的朋友一開心他已經獲得的榮譽和機會就會丟了呢。

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有,那也只是純屬偶然。

對開心的恐懼,往深處想,很有可能是一個人在恐懼自己失控、發瘋。這也是人們內心深處的核心恐懼,因為發瘋等同於一個人喪失了人的屬性,更多呈現出動物性的一面。

三、你不開心是擔心

背叛不開心的父母

小文的媽媽總是不開心,她從小就有一個願望,讓媽媽能夠開心快樂。但在這件事情上,她幾乎沒有成功過。她也感覺很挫敗,她想不明白為什麼媽媽總是不開心。她甚至聯想到媽媽不開心是因為不喜歡自己,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孩子在6歲以前,他的思想眼光所看到的範圍還比較窄。他就只能看到父母還有老師、同學、小夥伴。在這一群人中他更多會關注父母的情緒,因為父母就是他最大的生存環境。

我的兒子兩歲多,他就很善於觀察我和老公的情緒。有一天,老公回到家,兒子問的第一句話就是爸爸你是不是不開心啊,不要生氣。老公也很驚歎,他什麼話也沒說孩子就感覺到了他的情緒,且孩子的感知是那麼的精準。

但孩子不知道爸爸在外面發生了什麼啊,他更有可能會把爸爸的不開心聯想到自己身上,他要及時的哄爸爸開心。

一個孩子,假如他的父母總是不開心,那這個不開心就是他們家庭的情緒空氣,他要將自己與這個情緒空氣匹配的上才安心,另一方面,情緒也是會相互感染的。

孩子一般是忠誠於父母的,不僅會忠誠於他們的觀念,也忠誠於他們的情緒狀態。開心就意味著他背叛了父母,和父母活得不一樣。甚至當這個孩子成年之後,他已經離開了那個生長的環境,他依然是不敢開心的,他依然揹負著父母的情緒。

我為什麼總是開心不起來呢?

四、不開心是因為你渴望被關懷

不開心是有好處的,我問過一個不開心的人,他曾因此獲得過什麼好處。他和我分享的是,如果他做錯了一件事,他已經表現的很不開心了,這個時候家人就不會指責他了。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考試考的很差,他拿著卷子回到家就開始大哭,一般而言家人都會選擇去安慰和鼓勵這個孩子。這個孩子不僅沒有獲得批評,他還可能因此而得到幾天的情感關懷呢。

所以,不開心就如果你向外界發出一個信號:你看,我都這麼不開心了,你來哄哄我吧。

這讓我有一個猜測,不開心的人可能不太容易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需求,他表達需求的方式就是用情緒來表達。如果情緒表達總是管用的話,這就意味著他擁有了一個保護自己的有力武器,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跟著退化。

實際上,語言表達是更成熟的表達需求的方式,用情緒表達是一種退化。嬰兒期的孩子就非常善用情緒表達的,當他餓了不舒服了,他就哇哇大哭,那是因為他還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已是成年的我們,就不需要用這種方式了,畢竟我們早已度過了嬰兒期。

你完全可以,有需求,直接說。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那如何允許自己感到開心呢?

綜合以上幾個原因分析,我有幾點關於如何讓自己開心的小建議:

1、和開心的人在一起,慢慢的你會發現,開心並沒有那麼危險。

2、要區分自己和父母,父母不開心,那是他們的一種選擇,你可以選擇和他們不同的存在方式。

3、

開心其實是特別有創造力的能量,如果你不允許自己大笑,就微微的笑,時刻的提醒自己,我是可以感到開心的。

4、學會用語言表達需求,而不是用情緒來表達。

每個人都幻想一帆風順的感情,但感情總有各種溝溝坎坎。曾經被他溫柔呵護,捧在手心,寵成公主;如今他卻狠心離去,獨留你一人寂寞哀傷。

如果你對挽回心愛的他一籌莫展,又不甘心錯過真愛,或者有任何情感或婚姻困惑,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心棲地情感,資深情感導師將會竭誠幫你走出情感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