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歲前,這些立規矩的環節不能少,別人說自家孩子“糊塗”

文丨福林媽咪

很多父母對怎麼給孩子立規矩這個話題特別感興趣,評論留言中關於這個話題大家討論的很多,不同的家長對此常常有不同的看法。

養娃需要給孩子立規矩,這點是一定的,因為作為父母,我們的職責就是給孩子一個“尺度”,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同時也應該用道理和規則來管孩子,而不能只靠自己的心情來管。

孩子6歲前,這些立規矩的環節不能少,別人說自家孩子“糊塗”

但立規矩可不是個簡單的事,它是父母對孩子整個認知及行為規範的基礎搭建,是複雜而龐大的,同時,孩子雖然年紀小,但是他也會有自己的主觀特徵,所以即使規矩是正確的,還要考慮孩子的接受性,這也正是力規矩最難的地方:規矩的“死”的,人是活的。

我們很難用一個標準或者一套課程來說清楚每個家庭遇到不同情況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我們只能大致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劃分出這樣三個階段:

1-3歲:教孩子能做什麼與不能做什麼

孩子三歲前,其實不需要給他講太多的道理,因為即使講了,孩子也理解不了。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簡單讓孩子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就可以。

而最簡單的方式,也並不是苦口婆心地用語言去告訴孩子,而是用實際行動來影響孩子。

三歲前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想過要教孩子,他就自然地學會了,這就是模仿的力量,也是人類最基礎的學習方式。

孩子6歲前,這些立規矩的環節不能少,別人說自家孩子“糊塗”

孩子不喜歡刷牙,我們說一百遍去刷牙,否則牙齒會壞掉,都不如在孩子開始自己刷牙的時候,每天早上和寶寶一起站在洗手池邊,看著鏡子一起刷。

所以在孩子三歲之前,父母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舉一動,給孩子樹立好榜樣,整天看手機的父母,教不出喜歡看書的孩子,因為孩子不聽你說了什麼,只看你在做什麼。

3-4歲:教孩子為什麼能做為什麼不能做

三歲之後的孩子就可以聽懂道理了,而且願意聽媽媽的話。

三歲是個“我們的年紀”,這時候孩子喜歡說我們的約定,我們的規矩,這樣的設定可以給孩子帶來滿足和信服。

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接觸外面的人更多,他會見到很多不一樣的道理,從而產生疑惑,這時候我們要做的,是教孩子規矩背後的道理。

比如,當我們告訴孩子,要學會分享的時候,孩子會問,為什麼我的東西要給別的小朋友玩?

這時候父母就可以抓住機會,告訴孩子,學會分享,可以幫助你交到更多好朋友,大家一起分享,都把自己的玩具拿過來玩,這樣每個小朋友就都可以玩到更多的玩具了,大家都開心,這樣不是更好嗎?

三歲其實是孩子開始明理的重要階段,這個時候父母立的規矩,要講道理,讓孩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對父母來說也是一個考驗。

孩子6歲前,這些立規矩的環節不能少,別人說自家孩子“糊塗”

4-6歲:犯錯了要包容和懲罰

四歲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有些焦慮,他會變得內向、缺乏安全感,而且意志力非常強,還會度周圍充滿敵意,之前立下的規矩,可能會迎來孩子的反抗。

而且每個孩子都會犯錯,規矩的執行,也少不了對破壞規矩行為的處理方式,此時父母要關注孩子的犯錯行為,以及破話規矩的行為。

首先是要給孩子足夠的包容和耐心。

雖然孩子已經長大了,但是前面也說了,四歲也是個情緒不穩定的時期,孩子缺乏安全感,不管怎麼懲戒,第一要義還是讓孩子確信,爸爸媽媽是愛他的。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但是面對孩子的錯誤,父母可不能心軟,第一次告誡,第二次可就要嚴懲了。孩子年紀小並不能成為放縱孩子錯誤的理由,只要懲戒一番,才能讓孩子長記性。

然後制定一定的懲戒措施,比如罰站。

記得《爸爸去哪兒》中,夏克立就曾讓夏天罰站,因為夏天在一次測驗中沒有做到答應別人的事,夏克立先是告訴女兒錯在哪裡,然後還是讓女兒站在牆邊罰站,諾一來找夏天玩,他也沒有動搖。

不過,規矩不是拿來事無鉅細地安排孩子的,當我們發現自己總抱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要想想,我們要孩子聽的是什麼話。

我們用好了規矩,卻不能讓規矩成為我們的矇眼布,規矩的作用是規範孩子的行為規範,可不是為了成為阻礙親子關係的牆壁,孩子的健康成長,才是我們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