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的聖道

凡人的聖道


凡人的聖道中國歷史上有個小故事,特別讓人動容。對於歷史來說,這只是件小事,主人公也不過是個小人物。而在我看來,這一幕卻足以稱為中華歷史上最光輝的瞬間之一。


西漢學者劉向《新序》載:春秋時,齊國有個人叫陳不佔。時逢大臣崔杼起兵謀反,欲殺齊莊公,陳不佔聽說後,馬上就要趕去救援。可是他是個非常膽小的人,他很害怕,臨行前吃飯手抖得都拿不住餐具,上了車後又全身抖得抓不住把手。車伕見狀,就對他說:怕成這樣,去了又有什麼用呢?那意思是你還是不要去了。
陳不佔卻說了一句在我看來比那些無所畏懼的大義凜然更加有分量也更加讓人震撼的話:“死君,義也;無勇,私也。不以私害公。”為君以死盡忠,這是公義。我沒勇氣怕成這球樣,是我自己的事。不能因私害公。
然後他便毅然而去,結果還沒到地方,聽到遠處傳來的刀劍撞擊與嘶吼的聲音,就活活嚇死了。
這是死得其所。陳不佔以為自己無勇,其實他這才是真正的勇。他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及後人詮釋了:真正的勇,並不是無所畏懼。而是我怕,可我依然要去。
孟子言:“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陳不占算得上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者之一。他誠然不具備這樣的修為,但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氣概。而孟子之道,首重的正是這氣概。

這樣的勇,還有一個專門的名字,乃後世為陳不佔贈送的專屬錦旗:仁者之勇。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陳不佔個人誠然是無勇,但是他有一個更高的東西,便是仁與義,他因這仁與義而迸發出了讓人動容的大勇。
而凡人的聖道,凡人唯一能夠迸發聖性的通道,也正在這仁者之勇。
陳不佔為什麼如此讓人動容?因為他就是一個凡人,像我們一樣的凡人,甚至膽量上還不如我們。而我們卻遠不如他,因為他純以一介凡人之軀,做出了在人看來只有聖人至少是貼近的人才能做得到的事,像孔子一樣,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我們卻只是凡人。
什麼又是陳不佔的仁?我們不必拘泥於這個字眼的定義,而只需要知道,就是應該的事,該做的事,對的事,不這樣做是不可以的事,糊弄得了別人也糊弄不了自己的事,那些沒給你帶來什麼損失甚至還得了利,卻讓你良心不安的事。
所謂仁者之勇,就是作為一個凡人,在接人應事時,而有勇氣跨越自己的那些懦弱、功利、機心、算計、憤怒、鄙夷、兇惡、暴戾、權衡、恐懼……而直接依照那一切背後的仁與義,去行事。
而我們多少人、多少時候根本沒這樣的勇氣,甚至視而不見、習以為常了?
而那些應該的事,那些屬於仁與義的東西,回頭想想,誰又不知道呢?我們只是自甘墮落,自己昧卻了,找了太多的藉口把它包裝同時也遮蔽起來了。
仁者之勇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你不需要智慧,不需要修為,而只需要勇氣。只需要這份勇氣,你便能儘可能地去逼近一個崇高的人,實實在在地散發出聖性的光輝。
可能有人又會在心裡合計,很多時候這不是不合時宜嗎?不是在做事上不講策略而可能壞事嗎?不總是需要一點智慧的嗎?對此我也要說:這不是你的智慧不夠,而是你的仁不夠。一個居於仁道的人,時運好他必然“得道多助”,時運不好也能此心不悔正氣不餒,人處世間這是最難得也最珍貴的東西。他心性不私的柔和與將心比心的情意,也自能提供給他最好的從容圓轉之智。
所以王陽明倡致良知,即使是愚人凡人也可以直了依照自己的良知行事。對於什麼是致良知,眾說紛紜,很多人都摸不著、摸不準、摸不透。現在可以說,無非就是具備這麼一份仁者之勇。

凡人的聖道這誠然是難,不然王陽明晚年也不會欣喜於自己做得個狂者,能夠不再對官方意識形態的朱子理學委曲調和,而陷在鄉愿。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能夠找到得最高中庸之道的人同行是奢望,那至少也得是狂狷之人。何為狂狷?“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合起來就是直道而行。而所謂的狂者,所謂的直道而行,說到底也還是個仁者之勇。
雖然難,卻是必由之路。因為作為一個凡人,能直了獲得聖人的品質,能直下趨向聖人之道,只此一途。若是不願,那便隨你,儘管去做你自苦而苦人的凡人。


所以聖凡之間,並不遠,只看你有沒有這麼一份仁者之勇。聖人與凡人也不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具備仁者之勇時,你灼然就已契入了聖性。不具備時,註定只是在凡性上兜兜轉轉。
仁義,天理,良知,這都是儒家根本的東西。而皆能以此打通,毫無玄妙,全無深邃,仁者之勇大矣哉!
小到在親近的人面前不生氣,在陌生的人面前不算計,大到家國天下之大義公理,也皆能以此打通,全不需其他,仁者之勇大矣哉!
何況世間法,出世法何嘗不需要這個仁者之勇。妄想思維,古德言“直下截斷,不令相續”;真如本性,古德言“直取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這不是仁者之勇是什麼?“赤身擔荷,單刀百人”“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出家人,須是硬漢子方得”,這說得不就是勇嗎?所謂當下勘破、立處皆真,就是把自己思維妄想的業力習氣,一念自覺之下直下一刀割斷,歸於無心無事的本然天真,絕不在上面擰巴周旋。這純然就是仁者之勇。
憨山大師言:“至若吾佛說法,雖浩瀚廣大,要之不出破眾生粗細我法二執而已。二執既破、便登佛地。”初修是破“粗”處,菩薩是破“細”處,而無論粗細,從初修到成佛,也皆靠這仁者之勇打通和保駕護航,仁者之勇大矣哉!

佛家講護法,韋陀菩薩便是佛法的大護法,仁者之勇,便正是韋陀菩薩。經載韋陀前身18世為將軍,修的便正是勇;54世為宰相,修的便正是仁。而成勇武之相的護法大菩薩,真真就是仁者之勇的化身。
最後,讓我們總結下吧:
仁者之勇,就是以仁為向,以勇為路。就是靠著勇,來修煉仁;憑著仁,而能去勇。無量法門,勇是第一招法,仁是第一心法。故孔子言“勇者無懼”,孟子言“仁者無敵”。秉持仁者之勇,等於同時練成了《易筋經》和《九陽真經》。
則縱橫天下之中與六合之外,自不在話下。
仁者之勇,是從生命和天道的本位處生髮和生長出一樣東西。每一刻都是終點,卻永遠在路上。
世間國土如是,人生疆土如是,自心淨土如是。凡人的聖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