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管校聘打破教師鐵飯碗,教育差距卻不斷加大,這類老師將被淘汰

嚴格來講,中小學教師不努力上進,將會被"縣管校聘"淘汰,但反過來說,被"縣管校聘"淘汰的老師,並不一定是不努力勤奮的老師。所以,縣管校聘是繼職稱制度之後,讓無數教師吐槽最多的一次制度改革。截止目前來看,縣管校聘弊大於利。

究竟什麼是縣管校聘?

縣管校聘打破教師鐵飯碗,教育差距卻不斷加大,這類老師將被淘汰

縣管校聘,僅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教師由縣政府統一管理,實行競聘上崗,學校最終依據競聘情況簽訂聘用合同。更專業一點的說法,就是老師從一個“學校人”成了“系統人”,不再和某一學校有固定的關係。更直白的說法是老師的鐵飯碗不保,一旦競聘失敗,就會勉勵被解除聘用合同,也就是所謂的“失業”。

為什麼要實行縣管校聘?

實行縣管校聘的初衷非常美好,正是為了平衡教育資源,激發教師隊伍的工作積極性,優化教師資源的配置,因此這項制度也曾讓許多老師非常期待。目前,仍然是在一部分地區試行,不過2022年以後將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面推行縣管校聘。

為什麼縣管校聘不被認可?

縣管校聘打破教師鐵飯碗,教育差距卻不斷加大,這類老師將被淘汰

對於縣管校聘,許多老師早先非常的支持,尤其是那些在農村或落後地區的教師,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競聘到條件更好地學校任教。不過,從2014年縣管校聘實行以來,吐槽聲卻越來越多,有些老師痛斥這項制度,成了一群不瞭解基層實際情況的專家拍腦門想出來的。至於縣管校聘不被認可,原因也非常集中。

1.老師歸屬感降低,整體教學和工作氛圍不在和諧。縣管校聘實行以來,老師不再歸屬到某一所具體的學校,直接將老師對於教學的歸屬感拉低,而且老師想要從教必須競聘,當老師們都自身難保之時,良好的教育又從何談起。而且,年紀大的教師一般都會成為“落聘者”,如此一來一團和氣的學校就成了勾心鬥角的名利場,不和諧的工作氛圍之下,教學成績根本無從談起。

2.人為因素干預太多。有一位老師蹭隊縣管校聘這樣評價:“校內競聘已經成了校長斂財工具,競聘靠的是關係不是實力”。由此可見,作為最關鍵一環的校內競聘,反而成了老師們意見最大的環節。校長完全可以以“競聘”為由剔除異己,大肆收受禮品財物。

縣管校聘打破教師鐵飯碗,教育差距卻不斷加大,這類老師將被淘汰

3.年紀大的教師“失寵”。不少教師在50歲以後,無論是從體力還是工作精力都大幅度下滑,很難跟得上教學的快速變化,最終的結果就是被學校踢出局,其他學校也不會收留,奉獻幾十年以後反而臨了被“開除”。所以,老教師成了利益受損最大的一類人。

4.教育資源進一步分化。縣管校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平衡教育資源,但就目前來看,很有可能起到了反向作用。優秀的教師自然有能力在好學校立足,而那些被學校踢出來的老師,條件還算不錯的單位誰又願意要,不被解聘的情況也只能被地方偏遠、教育水平差的學校“收留”。久而久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情況就會進一步加劇。

縣管校聘打破教師鐵飯碗,教育差距卻不斷加大,這類老師將被淘汰

綜上,縣管校聘的改革初衷是好的,但實際上並沒有相對應的配套政策,甚至沒有對應的考核細則,僅讓各地根據實際情況來摸索。如此根基不紮實的改革,自然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還順帶破壞了教師隊伍的穩定,導致教師們都人心惶惶不知所措。所以說,縣管校聘仍然是不成熟的做法,非常容易造成一些有能力卻不會出關係的老師流失,這也是縣管校聘被吐槽最多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