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古代士兵是穿鎧甲的而西方士兵穿的是裝甲,是這樣的嗎?

笑看江湖唯我獨尊


世界古代軍事史上,西方步兵總是分為輕裝步兵和重裝步兵,而中國的步兵似乎沒有這種劃分,如此就給人一種錯覺,是不是中國古代的軍隊並沒有身著重甲的步兵?

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謬誤。

東西方歷史的發展在這一方面上其實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大概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古希臘出現了重裝步兵,而這一時期的中國剛剛進入戰國時代,我們無法瞭解當時的戰國七雄是否擁有重裝步兵,但從秦俑之中,就能發現,起碼在秦朝的時代,秦軍是具有一定規模的重裝步兵的。

重裝步兵在西方步兵史上是一種帶鎧甲、裝備厚重的步兵病重,而輕、重裝步兵協同作戰時,重裝步兵一般作為主力兵種。而再秦俑軍陣之中,也發現了具有這種特點的主力兵種。一號坑主體部分的是著甲步兵,二號坑I區中心部分的是全體著甲的跪射步兵,而三號坑則是帶甲步兵。

如果把這些步兵看作是秦人重裝步兵兵種的再現,從它的編制、佈局和戰術上可以找到依據。秦俑軍陣的這些步兵的裝備、編制、佈局完全是按照重裝步兵所具有的一般特點和要求設置的。他們主要被放在軍陣中心部位,和其他兵種一起承擔大規模攻堅決戰的任務。

秦俑軍陣的重裝步兵又可以分為普通重裝步兵和特別重裝步兵兩種。普通重裝步兵的腿部防護較輕,小腿採取“扎行滕”的辦法束裹。鞋子比較輕,鞋腰也短。膝部也沒有厚重的防護層,比特別重裝步兵顯得更靈活、輕捷。而特別重裝步兵的腿部防護較重,看上去有些臃腫,採取所謂“腿縛絮衣,足蹬單梁長靴”的方法束裹,比前一種重裝步兵的防護裝備要嚴密,似應於前一種有所區別。

秦俑軍陣的輕、重裝步兵和希臘、羅馬的輕、重裝步兵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第一,他們都是以重裝步兵作為步兵中的主力部隊。最早的希臘多立斯方陣“起決定作用的是兵士特別是重步兵的英勇、堅定、體力、個人的靈活和技巧。”中期的希臘各國“重步兵就成了軍隊的主要核心——決定會戰結局的兵種。”希臘後期的馬其頓亞歷山大方陣,“所有的士兵都是重步兵”,輕裝步兵僅被編入“半方陣”中。

古代羅馬“每個軍團都包括四種步兵:輕裝兵、長矛兵、主力兵和後備兵。清裝備是由新兵組成的輕步兵;後背兵是由老兵組成的預備兵;其他兩種步兵

.......是主要的戰鬥力量,即基幹步兵。”

秦俑步兵中,無論是在一號坑還是二號坑,作為主力的是重裝步兵,它不僅數量多,而且排列在軍陣的中心位置,和希臘、羅馬步兵中的情形基本一致。

第二,和希臘、羅馬全盛時代相比,他們都是將大部分輕裝步兵配置在軍陣的首先接敵位置,而不放在軍陣中心。希臘全盛時代的雅典,輕裝步兵通常配置在方陣的兩翼。在當時的軍陣中,最先受到敵人攻擊的是正面和兩翼,因為這都是最先接敵的位置。馬其頓亞歷山大的輕裝兵成散開隊形在整個正面上與敵人接戰,還用來擴大戰果。而羅馬的輕裝兵在正面和兩翼成散開隊形作戰。秦俑軍陣一號坑的全正面、二號坑前出分隊的全正面,配備的也都是輕裝步兵,反映出秦人使用輕裝步兵作戰時和希臘、羅馬有著相同的原則。

第三,他們的輕裝步兵主要或大量裝備以射擊武器,重裝步兵主要裝備有刺殺武器。最早的希臘多立斯方陣,重裝步兵裝備有頭盔、甲冑、銅護脛、大木盾,同時還有長矛和短劍,輕裝步兵則沒有貴重的護身器具,他們的攻擊武器是投石器、梭鏢、刀子,匕首和狼牙棍。雅典最初的重裝步兵的裝備包括:胸甲和甲冑、頭盔。橢圓形的盾、長矛和短劍,輕裝步兵則玩去哪沒有護身器具,又或者僅有一面盾,他們的武器主要為長矛或者梭鏢。馬其頓亞歷山大的重裝步兵除了盾牌和長矛以外,還佩戴頭盔和劍。羅馬全盛時期輕裝步兵頭戴皮帽,執輕便的圓盾作為護身器具,佩短劍,並備有數支輕梭鏢。其他三種步兵(都是重裝步兵)都戴鋼盔,著外包銅片的皮甲和銅護脛,並裝備長矛。

秦俑軍陣中,輕裝步兵也裝備了大量的遠射武器——弓弩。身上僅著戰袍,沒有其他護身器具;重裝步兵主要裝備格殺武器如戈、矛、戟等,身著各式鎧甲,有的防護十分嚴密。


臻君


我能很肯定的說,這種說法是及其錯誤的,現在各種影視和遊戲都在表達一種錯誤的觀念,那就是中國古代不重視鎧甲,士兵大多都是簡陋的鎧甲而已,而西方都是鐵罐頭,這種就是被西方文化掠奪罷了。


首先,真正歷史上,從兩晉南北朝開始,中國士兵的鎧甲就注重重甲,在唐宋時期達到巔峰,尤其是南宋,因為南宋時期缺少養馬地,騎兵稀少,所以宋朝發展出了一條重步兵的路線,在那個時代,無論是遼金宋,都有大量重步兵,騎兵都大量裝備具裝鎧甲,是我國鎧甲發展史上的巔峰期,最著名的代表有步人甲,鐵浮屠,這些都是武裝到牙齒的軍隊。

說完中國,再說說西方那邊的鎧甲情況。

西方那邊基本只有貴族才穿的上鎖子甲這些,普通士兵普遍無甲,還有比較豪的當時的三大騎士團,能夠有較好的裝備外,普通士兵的鎧甲裝備量是完全不及中國的。尤其是蒙古西征,蒙古可不僅僅只是騎射對敵,蒙古還有大量重騎兵,這些重騎兵才是最後取得勝利的關鍵。

你以為蒙古騎兵是這樣的?

實際是這樣的

所以,這種錯誤認知都是影視劇導致的。

還有認為西方都是鐵罐頭的,估計是受到全身板甲的影響,然而歷史上全身板甲的歷史存在時間其實很短,全身板甲發展起來的時候,已經是文藝復興時期了,那時候火器興起,鎧甲已經在戰場上沒有那麼大的作用了,火槍發展成線列戰術的時候,鎧甲已經被淘汰了,所以,他的存在時間其實很短。而中國的鎧甲史,其實要輝煌得多。


窟眩視頻


這種說法是一種錯誤的說法,或者說沒有明確的對比時間。像西方電影裡的鐵罐頭基本要到文藝復興時期才出現,而且出現後百年就淘汰了。



古代中國其實很重視護甲這方面的,比如皮甲、鍊甲(不多)、札甲、棉甲。這些都是古代戰場上的常用甲,只要是大一統王朝基本上士兵配甲率就不低。中國古代自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後就極其重視重甲,尤其是重甲騎兵,在唐代達到極致。而步兵配甲率最高的肯定就是有錢的宋朝了,士兵入伍都是舉鎧甲測體能。有名的金軍鐵浮屠更是被形容成鐵山。

(你以為的蒙古大軍)



(實際上的蒙古軍隊,蒙古軍隊有百分之六十的重騎兵)


古代西方有名的盔甲當然離不開羅馬的板條甲,這種借鑑了龍蝦的盔甲是仿生學的一大成就。


但是,進入黑暗中世紀的歐戰顯然沒有這麼先進的冶煉技術。此時歐洲戰場上的主流盔甲就是鍊甲。而且農民買不起,只有貴族和騎士裝備的起。真正大家熟知的歐洲盔甲要到文藝復興時期才出現。

由於冶鐵工藝的長足發展,盔甲的價格已經大幅下降。此時歐洲戰場上開始真正出現大家想象的鐵桶互懟的場面。


綜上所述,這種說服是不對的。在大多數時間裡中國的配甲率和盔甲的防禦是優於西方的。我們今天熟知的西方板甲互懟的情況其實是西方影視的影響





作者球


因為中國古代不讓收藏盔甲 盔甲由國家掌管戰爭後的盔甲會被工匠重鑄 只有很少的盔甲流傳下來導致中國人對盔甲瞭解很少 電視劇中匕首都能捅穿盔甲導遊完全不知道破甲有效位置

中國古代重甲很多我不講了請自行百度“魏晉重騎兵”“南北朝重騎兵”“明光鎧”“步人甲”《武經總要》中也有騎兵重甲圖 就連看著很簡陋的布面甲有不少裡面也加了鐵片 日本武士刀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根本砍不穿明軍騎兵的重型布面甲

至於歐洲板甲是13世紀後改進鍛鐵法後才大量出現 之前的歐洲最強盔甲是鎖子甲爾且是騎士和精銳部隊才能大量裝備農民兵 農奴兵只有布衣甚至在戰爭歷史 連人都不算 只能被歸屬騎士的單位 “一騎槍” 不信可以看看歐洲13世紀前的畫作 沒有板甲至多有個罐頭頭盔 馬上也只有兩塊布料比起同期中國兵簡直就是民兵級別13世紀後歐洲步兵也只是有塊胸甲只是歐洲人近代文化輸出太多導致出現歐洲人人板甲的刻板印象






女真酋長野豬皮


鎧甲作為將士的防護性兵器,在冷兵器時代充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關於鎧甲的發展,有人說東方是穿鎧甲,西方的是裝甲

的確,現在說起西方的鎧甲,第一想到的都是類似拜占庭鐵罐頭的鐵包人。


由整張鐵皮按身體包裹而成,關節部分也由彎曲的鐵皮包裹連接,有點密不透風,感覺很笨重


為什麼會這樣呢?

是因為歐洲人重力,觀察他們使用的武器,像重劍,長劍,斧,錘,連枷等,攻擊方式基本為擊打,就連赫赫有名的歐洲長矛設計理念上也是衝擊力高於貫穿力。為了防禦這樣的“劍”大接觸面的攻擊,作為“盾”的歐式鎧甲,就開始用整張鐵皮製成全身重鎧以用來增加承壓面積,使身體均勻受力,減少對身體局部造成大傷害。



而在中國,因為一樣可怕的東西,弓弩,導致一層鐵皮做的鎧甲很容易就被貫穿,所以中式鎧甲就在防禦貫穿傷害上有其特點,在甲冑和箭接觸的一個點上,由於甲冑是重疊而成,它就有不是一層甲,而是兩層,甚至三層四層的甲葉。對箭矢的防禦效果就很明顯。



另外中世紀的騎士文化本身也比較排斥弓弩等遠殺傷性武器。因此雖然防刺能力比較優秀但是防箭性能極差的板甲和騎士鎧甲才有機會在歐洲大行其道,歐洲鎧甲由於材料不能淬火(淬火延展性就會變差,容易被砸碎),中箭也不能緩衝,因此防箭的性能真的是一言難盡


而西方所謂的裝甲,後來在蒙古人的堅弩利箭下瑟瑟發抖,直呼上帝之鞭就是最好的證明了。

你可以想像如果宋朝人身穿歐洲板甲與蒙古輕騎在平原地帶決戰,那會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簡直可以說找死。因此,防箭差的板甲在中國始終都不是主流,而防箭能力優秀防刺較差的鱗甲則大行其道。


到了後期,因為蒙古人橫掃歐洲,英國弓在歐洲大行其道,再加上歐洲刺劍,細身劍的出現等等這一類影響,也改變了歐洲人的鎧甲樣式,他們也開始穿起了類似於中式鎧甲的甲鎧。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比弓弩可怕十倍都不止的東西,在世間出現了,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鎧甲,在他面前都變得紙糊一般,如同無物


好了,那麼,東方與西方的甲冑孰優孰劣呢?


呂小汪一身是慫也


準確的來說,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到了宋後期,中國的鎧甲技術已經逐漸超越了西方。

因為中國古代由於冶煉技術不到位,鐵甲這種形式的護甲裝備出現晚於西方,而我國戰爭武器早期主要以青銅器為主,士兵的護甲也多為皮甲。而歐洲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普及鐵質武器,公元前六世紀希臘各城邦基本完成鐵器化,這點領先中國華夏諸國兩個多世紀。因此也可以推測中國那時的防護水平遠遠低於西方的鐵甲。

漢武帝時期中國冶煉技術大大提升,也出現了鐵甲,漢武帝組建了鐵騎,痛擊匈奴。同時代西方出現了鐵板甲,這種鐵板甲主要是為了抵擋刀劍的傷害。中國同時代則出現了魚鱗甲,因為魚鱗甲主要是為了抵禦弓箭的傷害,戰爭形勢的不同導致了東西方士兵身上護甲的不同。

因為鐵器冶煉技術的落後,東方實際上護甲水平一直是低於西方的,西方是最早出現鎖子甲這一冷兵器時代神器的地方,基本上成了歐洲騎士的必備護甲,它由細小的鐵環串聯而成,不僅方便移動,而且刀槍不如,成為羅馬帝國強盛時期的標配。這種護甲傳入中國後曾被稱為“異域神器”。

同時代中國經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戰亂頻繁,中國傳統魚鱗甲因此得到了長遠的發展,中國護甲也在這一時期慢慢超過了西方。

真正趕超歐洲的鎧甲要數北宋時期的步人甲了。步人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也是當時世界上防護力最強的鎧甲。最重的步人甲有29.8公斤!無疑是對服金國騎兵的鎧甲坦克。後來北宋衰亡,南宋失去了北方優質牧場,沒有優秀的馬匹,雖然步兵防禦能力無雙,但是在機動性較好的蒙古騎兵面前也不過是一群活靶子而已啊!

隨著歐洲進入中世紀,騎士大行其道,這種騎士身著全身甲,鎖子甲上套著板甲,武裝的密不透風,加上機動性良好,十字軍東征一度殺的穆斯林國家暈頭轉向。阿拉伯的彎刀根本無法穿透厚重的騎士甲,以至於佔領了穆斯林的聖城耶路撒冷上百年的時間。

雖然歐洲騎士戰鬥力超群,防護一流,但似乎天生不是蒙古騎兵的對手,蒙古鐵騎彷彿天生剋制歐洲騎士。最經典的要數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與蒙古的戰爭。當時的波蘭騎士是典型的歐洲哥特式騎士,戰鬥力超群。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也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但哥特聯軍七萬餘人先是被蒙古騎射手掃射,後被衝鋒騎兵分崩離析,立馬崩潰。而蒙古騎兵正是穿著中國的魚鱗甲!

蒙古人也被稱為“基督之鞭”,蒙古的老鼠更是帶來了黑死病,殺死了歐洲獎金三分之一的人口。

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鎧甲現在已經早已屈服於大炮的威力了!


地攤文學家


拜託,所有國家冷兵器時代穿的都是鎧甲好不好?裝甲不是給人穿的,是給戰車穿的好不好,說這話的人不過腦子嗎


夏蟲欲飲冰


為什麼古代士兵穿輕甲和皮甲較多,而歐洲中世紀士兵多穿重甲?其實這並不代表什麼他們以前就強。
在西方普及板甲時,明朝開始使用更為先進的棉甲。棉甲防禦力好,可以抵禦早期火繩槍的攻擊。使用複合材料製作,取材廣泛、便宜,所以更容易普及。而且棉甲比板甲更柔軟,對戰鬥動作的影響更小。最後就是還具備保暖的功能,堪稱現代防彈衣的前身。

中國古代征伐比較普遍,輕甲靈活機動,整個中國大地都是古代軍隊的戰場,穿重甲不利於軍隊轉戰四方,古代歐洲的領主都是以城堡為基地,軍隊只在守衛好城堡就好了,這樣穿上重裝甲更利於防禦,誰都知道重裝甲根本不利於長距離突擊,所以古代歐洲才沒有古中國那樣恢宏的戰爭史。




主要是那種重型板甲不利於部隊的機動行軍,其實古代中國也有重型護甲裝備,而且水平還超過了同時代的西方,只是後來隨著中國戰爭技術的不斷髮展,也逐漸消逝了。
中國的武器或者鎧甲,怎麼都比外國強,別的不說,秦朝都有鐵的兵器出來了,最次的都是青銅武器。外國人用的是什麼?木頭還是石頭?


戰爭是要講成本的!戰爭是很多時侯是大規模的和長期的,對武器和其他物質消耗很大,而昂貴的武器置辦和補給都很耗財力,不可能大量裝備,所以自古以來汗血馬和玄鐵寶刀從來沒在戰爭起過什麼作用,反而是蒙古馬和普通武器成為主流!歐洲的優質鎧甲只能證明歐洲古代戰爭規模很小,估計就是小規模城邦爭鬥!

中國重甲騎兵又不是沒有,曹魏的陷陣營,金朝的鐵浮屠,只是因為造價太高,缺乏機動性,而被淘汰,騎兵還是速度才是王道。各位軍迷你們認為呢?歡迎大家參與評論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