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是“保”还是“锯”?看完这些手术隐患后请慎行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由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或骨髓成分的死亡和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引起患者关节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是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

这一疾病晚期发展为严重的髋关节炎,此时股骨头软骨下骨通常会严重塌陷、变形。无论是白天或者黑夜休息,患者都持续的出现髋关节疼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这时候,髋关节置换术就是这类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法及最后的希望。

股骨头是“保”还是“锯”?看完这些手术隐患后请慎行

虽然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是一项技术上比较成熟的手术,但是由于手术风险大、创伤面积大,所以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并不低,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提醒大家谨慎选择任何一项手术方法,因此,在您确定选择做手术置换前一定要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下面是置换手术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并发症,需要了解下。

置换手术可能存在哪些隐患?

年限短:根据理论研究,在临床中应用手术进行置换的患者一般只能用10-15年,甚至7-10年。而且大多数的人,做了第二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手术之后就不在适合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了。如果患者年龄比较小,后期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人的一生当中最大只能做两次置换手术。

易感染:股骨头坏死置换后感染发生率为2.1% ~10.3%。由于每年进行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数目庞大,故感染的病例也不计其数。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感染都会产生严重后果,最终导致假体松动,手术失败。严重感染可导致患者瘫痪。

股骨头是“保”还是“锯”?看完这些手术隐患后请慎行

创伤大:患者痛苦多,手术后会留下大面积的伤疤。股骨头置换术创伤性较大,对于老人和小孩不能使用,置换股骨头技术含量高,位置稍有偏差,就容易造成疼痛,甚至终身残疾,易发生感染,神经损伤、脱位、假肢下沉,摆动断裂,并发症出现。

神经损伤:股骨头手术后神经损伤临床症状是足下垂和小腿外侧麻痹以及血回流受阻发生肿胀,病程过久会继发缺血性小腿肌萎缩之症既为本病导致残疾的开始,其病情如在治疗其内得不到正确治疗,神经继发缺血性萎缩软化,此时既是神经移植其功能也未必能得到恢复,故致残率极高。

假体容易脱位:股骨头手术后脱位临床表现主要是假体规格过小、髋周围组织张力不足和肢体过度内收等。要避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假体脱位,除术中正确处理假体和恢复髋关节周围正常张力外,术后保持息患肢好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因此这对于护士的术后护理就有一定的要求。

假肢下沉:股骨头手术后假肢下沉临床表现为假肢穿透好骨肢体导致行走困难疼痛,最终瘫痪在床无法动弹。

摆动断裂:股骨头手术后摆动断裂临床表现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行走或用力不当造成下肢股骨破裂,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重新换骨。

排斥现象:股骨头手术后排斥临床表现为植入假体对神经、骨髓刺激引发疼痛,产生排斥。

费用高:股骨头坏死手术置换手术,材料需要分进口的和国产的,进口的钛合金材料,单材料费在15万元左右,国产材料也在5-10万元左右,而这些材料都有使用寿命。

置换手术的适应证是什么?患者应该如何抉择?

股骨头是“保”还是“锯”?看完这些手术隐患后请慎行

通常认为,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表现符合以下几点,就应该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了。

1、髋关节的疼痛难以忍受,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活动,如走路、弯腰等。

2、24小时持续出现疼痛,服用消炎药止痛治疗后髋关节疼痛毫无缓解之意。

3、髋关节僵硬导致不能走路或者抬腿。

结语:股骨头坏死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中期应以清除病灶,恢复血供,重建微循环,死骨吸收新骨再生为治疗原则。I- III期,50岁以下患者以药物保髋治疗为主,如淫羊藿、木豆叶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中药大辞典》记载木豆叶含有大量有效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改善循环、平滑血管、控制感染、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以缓解炎症,修复坏死骨,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良好。晚期患者,小于40岁的患者还是先积极保髋,若因疼痛重、关节功能差者可以选择关节置换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