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那些明知新舊交替的年代中,為什麼有些人還是甘於現狀不願改變,最後隨波逐流

。這是賈樟柯的電影一直在尋找的東西,也是賈樟柯始終在堅持的文化創作


《山河故人》: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賈樟柯,雖是中國第六代導演的旗幟,但也是在同代導演中最為另類的一位,由於受到“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和著名導演德·西卡的影響,賈樟柯的電影創作始終根植于山西,根植於他成長的那個縣城。他的電影始終離不開“江湖和人情世故”,在他的影像中,山西成為了他觀察整個社會的窗口,而山西也成為了世界電影圈內瞭解中國的窗口。

《山河故人》: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這二十年間,賈樟柯不斷在通過自己的電影作品,試圖去拼圖整個全景式的中國社會。從《小武》《站臺》再到後來的《山河故人》《江湖兒女》,賈樟柯都在這個充滿和變化和機遇的文化途徑中,去發現那些落在後面人們的生活境遇,在主流精神世界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賈樟柯在關注那群正在邊緣化或者說正在被遺忘的人物。

《山河故人》: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遇見”賈樟柯

他與陳凱歌和張藝謀不同的是,他並沒有一上來就把鏡頭對準鄉村情懷下的個人,對於陳凱歌和張藝謀等第五代導演而言,他們是大器晚成的一代,受制於那十年,卻也成長於那十年,在登上歷史舞臺之後,他們迅速的崛起,開展了第五代導演們群體輝煌的黃金年代。

第六代導演,他們是成長於開放之後的中國,正在崛起和高速發展的中國,硬幣雙面性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高速發展的背後肯定有著被遺忘的人群,而以賈樟柯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們,集體性的把鏡頭對準了“我們生存背後的困境”。

《山河故人》: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賈樟柯是特殊的,即使對準了“生存背後的困境”,但他也不執於要拍偉大和宏偉的題材的電影。在他早期的知識體系建立和濃厚的鄉土情懷下,他回家把鏡頭對準了那個小縣城,從《小武》的時候開始,地域文化就已經成為了“賈樟柯電影”最為鮮明的藝術符號

他用著粗糙的鏡頭,把那群落在後面的人給記錄了下來,意在探索在城市發展,物質高速發展滯後,那些精神世界的發展是否有轉變。那些明知新舊交替的年代中,為什麼有些人還是甘於現狀不願改變,最後隨波逐流。這是賈樟柯的電影一直在尋找的東西,也是賈樟柯始終在堅持的文化創作。

《山河故人》: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在電影《山河故人》中,賈樟柯依舊還是沿用他一貫的拍攝和敘事空間的創作模式,依舊把故事的發生背景搬到了山西汾陽的那座小縣城,只不過在《山河故人》中賈樟柯也開始轉變,他商業化的運用了多個文化空間和敘事空間的串聯,從山西到上海再到澳大利亞,賈樟柯隨著開放的腳步,力圖在用更現代化和融合性的方式去探索新的中國形象,試圖在開放之初後的西方文化和傳統中國文化的衝擊中,找到新的中國形象。

《山河故人》: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隱喻下的社會洪流

三個時空,三個故事,三段人生,似乎賈樟柯從一開始就是在提醒觀眾,這是關於時間和變遷的故事。汾陽姑娘不知道是選擇煤礦老闆張晉生,還是礦工梁建軍。1999年的春天,濤兒最終選擇了張晉生,而梁建軍遠走他鄉。

2014年,背井離鄉的樑子帶著妻兒回到故鄉,躺在勞務房子面的等待著死亡,而此時的濤兒也和晉生離婚,晉生正打算帶著孩子移民,濤送兒子去上海的時候放棄了快捷的飛機而選擇慢悠悠的綠皮火車,她想和孩子多待一點時間。

《山河故人》: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2025年,兒子道樂在澳大利亞成大成人,但是成長的缺失卻也讓他產生了不一樣的情感。道樂回國找母親,而此時50歲的濤卻彷彿聽到了兒子的呼喚,等她回頭時,卻只剩下了漫天的大學,而她卻也在這漫長大學中起舞。

《山河故人》: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看似簡單的故事,賈樟柯卻賦予了文化隱喻。在戀愛和婚姻關係選擇的背後,沈濤和張晉生已於梁建軍三人之間的關係,更像是對於當下社會現實的隱喻。當金錢和傳統道德二者處於同一時空的獨立位置時,看似有些極端化的俗套設定,卻也呈現出了我們高速發展下面臨著的選擇困境。賈樟柯巧然的運用了

三個截然不同的文化空間承載了不同的敘事內容,從個人不斷上升,勾勒出社會洪流推動下的人們的精神面貌。

《山河故人》: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鏡頭語言所承載著的變遷

第一部分電影用曾經的4:3的畫幅展現1999年,為了讓故事更加的真實,賈樟柯甚至找尋到了過去的DV式的攝影機,手持攝影下的虛焦和搖晃經常出現,直接用寫實的鏡頭來講述這個殘酷的愛情故事,在這樣轉型之中,人物的命運都是註定且有固定性,無論趙濤的選擇是什麼,她都會是孤獨的一生。

《山河故人》: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在故事到了2014年的時候,畫面比列是我們目前最常見的16:9,攝影方面也恢復了正常,粗糙的顆粒感和鏡頭搖晃虛焦消失,但是時間的變遷卻也賦予了這段三角戀的結局,至於晉生和濤為什麼離婚,我們不知道,也不用知道、賈樟柯也總是習慣性的把鏡頭對準那些在洪流被沖垮的人,把故事切片彷彿就像是在告訴觀眾:相比起沒有結局的青春愛情,那些正在發生的更大更重要的事情才值得關注

《山河故人》: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直到2025年的時候,故事才真正有了“山河故人”。賈樟柯採用了2.25:1的全畫幅,這是一般在全屏的科幻片或者是宏偉的戰爭片才會採用的比列。在這樣的畫幅比列下,賈樟柯用畫面的精彩,色彩的清澈,來展現這美好的“山河”,站在高山才能俯瞰的“山河”,但是在這精彩的畫面之下,賈樟柯卻又用以悲涼來寫照離了根的蒼涼感。

《山河故人》: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這是賈樟柯的魅力,他總是冷靜的審視著我們每個人。我們自己就彷彿電影中的樑子,晉生,濤兒,我們都在被時代的木偶和洪流中操控著推動者。在故事開始,濤兒做出決定的那個歌舞廳開始,似乎早已用搖晃的色塊以及鏡頭,雜亂的光線,濤兒和晉生的忘情亂舞,告訴觀眾來到這裡之後是是不出去的,而在迪廳外望著的樑子,他也是進不去那個世界的。

《山河故人》: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物象下的“山河”情

電影《山河故人》英文名《Mountains May Depart》,如果直接把英文直譯的話是“山也會分離”,似乎這樣的直譯比中文名更直接更具有衝擊力。彷彿從電影中看到了愚公移山,看到了那個故事後的無能無力,又好像看到了那句俗話“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在那個充滿著變化和物質的年代,濤兒選擇晉生是沒有懸念的,離開也是沒有懸念的。

晉生曾拼力命的賺錢想要逃離山西,年老時遠在澳大利亞卻依舊和老友操著一口流利的山西話,澳大利亞的風景是很美,但在這裡的人是冰冷的,高學歷高情商的晉生卻不去學英語,或許這也是他最後一份不願意忘記故鄉的自我。從小人物昇華到時代的洪流卻也是冥冥之中註定的,電影中的這個三個人物彷彿成為了我們自己縮影,成為了批判學上黑白的最後一抹色彩。

《山河故人》: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賈樟柯不想給觀眾們講述這樣一個悲傷的故事,於是他把鏡頭一轉,讓觀眾們再次看到了大好河山,山西大媽沈濤孤獨在除夕包餃子,遛狗,放著音樂,在文峰塔前,跳著歡樂的迪斯科。或許連賈樟柯自己也曾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樣的溫情卻在此刻顯得更加的悲涼。

《山河故人》: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電影《山河故人》是我們一代代人的成長與變遷

。沈濤的父親是傳統的,沈濤,晉生,樑子是接受外來文化影響的一代,但是在這被影響的一代中,沈濤是中間派,晉生是先鋒派,而樑子則是保守派。

歲月的侵蝕,保守派的樑子最早被時代的洪流所拋棄,先鋒派的晉生,去了遠方卻還是在守望,保守派的濤也只剩在荒涼中起舞。沈濤,晉生,樑子夾在兩種文化的夾縫中間,而長在異國他鄉的道樂,卻在這片土地上,失去了歸屬感,迷失在了文化的夾縫中,漫無目的,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山河故人》:山河依在,故人難尋

參考文獻

[1]賈樟柯, 吳冠平, 劉小磊.尋找自己的電影之美———賈樟柯訪談[J].電影藝術, 2008 (06) :69-74.

[2]王軍偉.《山河故人》中的跨文化衝突與故鄉認同[J].當代電影, 2016 (09) :160-163.

[3]王廣飛.電影《山河故人》中的隱喻符號解析[J].當代電影, 2017 (06) :193-19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