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是挪威第二大城市,並且以“多雨”著稱,據統計一年有280天都是雨天——我們也不能倖免。

從酒店走去古老的魚市場大約10分鐘,為的是能在著名的魚市場吃個海鮮拼盤當午飯。魚市場依碼頭而設,又沿水岸延伸出去,人頭攢動。每日清晨5點開始,碼頭上就開始出攤了,從1500年延續至今未變。新鮮的魚蝦蟹貝類等海鮮刺身料理之外,煙燻三文魚、魚子醬等加工食物也都隨處可見,讓人食指大動。遊人更是慕名而來。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我們點了麵包蟹鉗、阿拉斯加蟹腳、烤帶子、烤蝦、烤三文魚、虎蝦的熟海鮮拼盤,另外一隻蟹腳則生吃蘸芥末。總體來說,加工方法簡單,保留了海鮮本身的風味,非常鮮甜,但價格也不菲。這一頓大約吃了一千塊吧,也難怪有些食客既想品嚐下海鮮,又不敢放開買來吃,一併外帶了自己的食物或其他攤頭的小吃入店,於是公然受到了店家的嘲弄和取笑,場面尷尬。要知道,這個簡易大棚下的餐位也是一票難求呢!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海鮮品種繁多齊全,縱使我這個生活在濱海城市對各路海鮮套路已經非常熟悉的食客,也忍不住要拍幾張照片。物美價廉當屬西班牙海鮮飯,但等一鍋要至少半小時,趕上肚子餓正當時,聞著咕嘟咕嘟煮的食料溢出的香味也是有點鬧心。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走去不遠的“布呂根(Bryggen)”——世界遺產木屋,漲漲見識。要想了解木屋的過去,不妨購買木屋博物館套票。卑爾根在13世紀的時候,曾經是挪威的首都,因海港的地利優勢而以商貿致富。如今所遺留下來的經典小木屋,便是當年漢薩聯盟曾經在此的證據(漢薩聯盟包括現今的德國北部、芬蘭、瑞典、挪威等商人所制定的商業政治聯盟)。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從魚市場(Fish Market)到卑爾根要塞(Bergenhus Fortress),沿路有包含木屋群在內超過20個景點,也有許多的咖啡館和餐廳。就在我們往木屋群走去的路上,短短的幾百米,又下了一場暴雨,大家都很有默契地就地躲雨,顯然也很適應了卑爾根的雨城天氣。好在雨很快停了。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初見到這些小木屋,感覺似曾相識。果不其然,這裡的德國文化氣息更加濃厚,所以木屋也呈現出明顯的德國風格。197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卑爾根市始建於1070年,布呂根為城市最古老的部分。1360年,漢薩同盟在此建立貿易站,卑爾根也發展成個重要的貿易中心。布呂根的建築物逐漸由漢薩商人接管,倉庫裝滿了來自挪威北部的魚和來自歐洲的穀物。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之前單從照片上看,以為布呂根只是一排房子,實際上,這是一整塊非常有意思的街區。而這塊街區區別於外面的水泥路面街道,就像將獨特的建築物們建在了木製的大舞臺上,佈滿了紀念品店、餐館、酒吧和博物館。隨便找個巷口,就進入到了布呂根的內部,周圍的環境一下子就變換為幾個世紀之前的模樣,時光倒流,像是穿過了叮噹貓一道隱形的隨意門。

1955年的一場大火使布呂根受到重創,但仍然有11座最早期的木製房屋(1700年間)成功保存了下來,所以一般紀念品就是這11棟房屋的造型。後來1980年又在門臉兒位置加建了六座仿古建築,為的是把後面的旅館給藏起來。由於保留了全木結構的房屋建築,所以防火是第一位的,同時搬重物上樓也是困難,電梯是絕無可能的——我們駐足仰頭,懷著十分的好奇,用二十分鐘看餐廳的夥計如何運用原始的機械原理和滑輪將沉重的貨物吊進二樓的露臺。

這裡的一釘一鉚、一柱一梁,連腳下的木地板,都是古舊的樣子,都帶著歷史的痕跡和滄桑感。原來走進來才是另一番景象和感受,這和只在外面觀光打卡是大不同的。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布呂根博物館(Bryggen Museum)就建在了1955年失火的原址之上,頗有點重生和紀念的意味。該博物館由建築師Øivind Maurseth設計建造,展示了1955-1972年在布呂根地區發掘出的中世紀文物,栩栩如生地反映出該地區中世紀時的商貿、航運、手工業和日常生活。我們東摸摸西看看,著實好好體驗了一把。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漢薩博物館(The Hanseatic Museum and Schotstuene)門票是一併買的,匆匆趕到時,已經快要關門。剛一入內,一股撲面而來的鹹魚味——一大串鹹魚吊在屋內,證明了卑爾根曾經興旺的魚乾生意。

德國商人自13世紀進駐卑爾根後,一直待到18世紀,控制了卑爾根的所有商業活動。挪威北方的漁民們將他們所捕獲的魚做成魚乾,經由布呂根的漢薩聯盟轉運到波羅的海國家。博物館便將400年前的歷史做了詳盡的展示,特別是當時人們有趣的生活方式,比如狹小的“睡房”,說不定後人的太空艙賓館也是從這裡得到的啟發呢。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漢薩博物館的原建築是保留最為完好的一棟漢薩商貿屋之一,為典型的加德建築風格(gard),其內設有倉儲和加工室,以加工處理魚乾和鱈魚肝油;而辦公室和工人宿舍等功能分區也清晰可辨。絕大部分的傢俱都是原來的,它們屬於本地的一名商人,體現了他的獨特品味。考慮到防火的必要性,房屋內不配備任何的油燈、取暖設備和廚房,博物館依舊原樣保留了這些風貌,所以有的房間自然採光稍差,進去四下無人的感覺就很異樣。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卑爾根,多雨之城

從博物館出來,竟然天放晴了。想來卑爾根一直到1789年,都是北挪威和其他波羅的海國家的重要貿易海港,直到1830年才被奧斯陸所超越。今天我們很幸運,仍能見到當時的一點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