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遺忘的“赤腳醫生”.......

不能遺忘的“赤腳醫生”.......

“赤腳醫生”這個詞,1968年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上,隨之流行。

  其本義是指中國農村中不脫產的基層衛生人員。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公社社員經過一定時間的培訓,具有一定的醫療衛生知識和技能,他們一面參加集體生產勞動,一面為社員治病,鼎盛時人數在100萬以上。

  “赤腳醫生”遍地生根  

1976年,當時我國最具影響力的一份畫刊《人民畫報》第八期的封面上選用了電影《春苗》的一張海報。電影中的女主角赤腳醫生春苗的原型就是王桂珍。此外,一部拍攝於1974年的紀錄片《赤腳醫生好》,也忠實地紀錄了當時的王桂珍這位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大溝大隊的赤腳醫生的故事。

  一個普普通通的赤腳醫生,她的形象為什麼會被紀錄片和電影反覆搬上銀幕?

1958年6月30日,正在杭州視察的毛澤東在《人民日報》上看到江西省餘江縣率先消滅了血吸蟲病的報道,他興奮地提筆寫下了著名的《送瘟神》一詩。但是,由於我國有限的醫療資源大都集中在了城市,廣大農村依然缺醫少藥。

20世紀60年代初,醫專畢業的大學生黃鈺祥和他的妻子張藹平相繼被分配到了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衛生院。

  當時的公社衛生院就是一幢租的民房,沒有高壓蒸汽消毒設備,連高壓鍋都沒有。針筒等最基本的醫療器械是用煮沸的方法消毒,按正規要求是不合格的。但當時的條件就是這樣。

  好多人得了膽道蛔蟲症,蛔蟲鑽進膽囊感染,就發展成膽囊炎,膽石症病人也相當多,農村的確需要大批的醫生。

1965年6月,衛生部向中央遞交了關於農村醫療狀況的報告。6月26日,毛澤東看到報告後立即指出,應當“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培養一批醫療水平不是很高,但可以紮根農村,解決農村醫療問題的鄉村醫生。這番話成為此後幾十年中國農村衛生工作的指導思想。

  廣大醫務工作者熱烈響應,在組織巡迴醫療隊下鄉巡診的同時,半農半醫衛生員的培訓工作也在各地相繼展開。

  一根銀針、一把草藥是赤腳醫生兩法寶

  江鎮公社的培訓班開課比較早,公社從21個生產大隊挑選了28個人參加培訓。1965年12月,21歲的王桂珍走進了培訓班的大門。

  王桂珍說:“我連中學的門都沒進過,比方那些化學元素符號,還有什麼大於、小於……老實講,一下子真搞不懂。那時候我自己挺能吃苦,學得挺認真。老師讓晚上9點熄燈,我拿個小的手電筒在被子裡看到12點。”

  “他們還是肯學的,就是文化差一點,我們講課都要講得比較通俗,原來的醫藥書不能用,因為從醫學基礎學起來,時間也不允許,他們只能培訓幾個月,就要去給病人看病。所以我們自己編一些講義,油印一下,給他們用。”黃鈺祥回憶道。

  “我們大隊氣管炎病人比較多,老師把聽診器放在病人身上教我們聽診,這種聲音叫溼羅音,那種聲音叫幹羅音,把書上講的知識和病人的症狀結合起來,理論聯繫實際,我們聽得懂記得牢。”王桂珍說。

1966年3月,王桂珍等28名學員結業了,他們回到各自的生產大隊,一邊勞動,一邊給人看病。

  王桂珍說:“開始人家也講,做一個醫生要學好幾年,這個黃毛丫頭只學四個月就能當醫生?能看病嗎?一個病人牙齒痛,我要給他針灸,就先給自己扎,病人就不害怕了。我給他把針紮下去,他說真好,不痛了。病人的宣傳比我們自己宣傳更有力呀。”

  “一根銀針、一把草藥”是當年赤腳醫生手中的兩件法寶,王桂珍他們在村邊一塊坡地上種了一百多種中草藥,村裡還專門建了土藥房,他們利用自己有限的醫療知識,想出各種土洋結合的辦法,讓身邊的老百姓少花錢也能治病。

  王桂珍說:“我是赤腳醫生,毛主席為我們貧下中農撐腰,我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不能放在口頭上,是要用實際行動做出來的。”

  成為全國的典型

  此時,赤腳醫生已經遍佈中國的山山水水,最多時人數達到500多萬。究竟又是怎樣的機遇,讓王桂珍成為了全國上百萬赤腳醫生的典型呢?

1968年9月,當時中國最具政治影響力的《紅旗》雜誌發表了一篇名為《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的調查報告,文章介紹了黃鈺祥、王桂珍等人的事蹟。

  隨後,《人民日報》《文匯報》等各大報刊紛紛轉載。於是,在當年的中國大地上,立即掀起了一股學習赤腳醫生、學習王桂珍的熱潮,王桂珍漸漸被推向了榮譽的巔峰。

1973年王桂珍擔任了江鎮公社黨委副書記。1974年5月,第27屆世界衛生大會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王桂珍代表中國的“赤腳醫生”出席了會議,在大會上做了交流發言。

  王桂珍介紹說:“我在會上說中國赤腳醫生是怎麼培訓的,我們是怎麼給貧下中農看病的,外國人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代表都紛紛來跟我握手,都說中國赤腳醫生好,都要走中國赤腳醫生的道路,他們都說ok、ok、ok。”

  回國之後,已經是江鎮公社黨委副書記的王桂珍,又被任命為川沙縣衛生局黨委負責人。面對沉甸甸的榮譽和責任,她立志要在農村為鄉親們服務一輩子。  

  不能遺忘的歲月  

  準確來說,赤腳醫生出現在中國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它是那個時代基層醫療體系最重要的一環。1965年6月26日,毛澤東發出了“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隨後,全國各地農村湧出了大批赤腳醫生,並普遍建立了農村醫療衛生防治網。赤腳醫生對改變當時中國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和農村落後的衛生面貌,對開展預防工作和促進農業生產等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那時的赤腳醫生,主要任務就是降低嬰兒死亡率和根除傳染疾病。當時政府挑選赤腳醫生,會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來自醫學世家者,二是高中畢業生且略懂醫術病理者,其中還有一些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挑選出來後,他們會被集中送到縣一級的衛生學校進行短期培訓,結業後回到鄉村,即成為赤腳醫生。他們都掌握有一些衛生知識,可以治療常見病,並能為產婦接生。但當醫生只是政府給他們的一個非全職工作,沒有固定的薪金,有的只是每月從生產大隊拿到一些補貼,有的只是以生產隊記工分代酬,所以他們當中還有許多人要赤著腳荷鋤扶犁耕地種田。

  赤腳醫生常常就拎著一個裝有幾片普通藥片、一支針筒、幾塊紗布和一個聽診器的藥箱,走村串戶給人看病。儘管他們無法治療什麼大病,但通過一些簡單的科學治療和土法醫療,他們仍能治好一些疑難病症,所以在那個時候,他們是農村人心目中最有文化的人之一,被認為是農村人生命的守護者,因而備受敬重。

  赤腳醫生及其制度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規範的鄉村醫療機構,衛生人員也多是經過系統培訓的醫學院的畢業生。根據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鄉村醫生經過相應的註冊以及培訓考試後,以正式的名義執照開業。赤腳醫生的歷史也以此畫上了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