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柳堂讀書記|民間刻的“殿版書”

“殿版書”是個通俗的說法,指的是清代的皇家刻本或者叫內府刻本(也包括少部分活字排印本和石印本)。因為清代內府刻書處以武英殿為主,所以習慣上也叫“武英殿本”,簡稱“殿版”。乾隆時期官修的《日下舊聞考》卷七十三記載:“康熙十九年,始以武英殿內左右廊房共六十三楹為修書處。”在此之前,清代內府刻書是由前明司禮監經廠完成的,此後,也有少量書籍是由隸屬中央政府的其他機構如宗人府和揚州詩局(屬於內務府管理)刻印的。殿版書在清代出版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內府一共刻了多少種圖書,卻一直沒有完整的統計數字。紫禁城出版社的《清代內府刻書目錄解題》著錄了五百二十七種,已經超過了民國時期陶湘《清代殿版書目》的數字,而翁連溪先生編著的《清代內府刻書圖錄》則著錄了七百餘種,其中包括清入關前的出版物如《七大恨誓詔》。清代內府刻本大多校勘精良,刻印俱佳,有些講究的初印本用開化紙和佳墨精印,極為漂亮,堪稱精美的工藝品。殿版書的內容也包羅萬象,經史子集都有,其中包括《全唐詩》《全唐文》《古今圖書集成》《二十四史》這樣的大部頭,可謂卷帙浩繁。

顧名思義,殿版書應該是內府刻本,但其中卻還有少數圖書本來是由私人所刻,卻由於種種巧合而入殿版書目。比如上面提到的三種殿版書目都有收錄認證的清初史學名著《繹史》,就是康熙九年作者馬驌任靈璧知縣時所刻。康熙十二年馬驌去世後,書板一直存放在其老家鄒平縣。王士禎《分甘餘話》卷一“繹史”條記載,“康熙四十四年,聖駕南巡至蘇州。一日垂問故靈璧知縣馬驌所著《繹史》,命大學士張玉書物色原版。明年四月,令人齎白金二百兩至本籍鄒平縣,購版進入內府,人間無從見之矣”。《繹史》是一部從上古時期到秦代的資料集成,所收資料極為豐富,唐以前除四書之外的典籍大致均有采用,其體例也別具一格,綜合了編年、紀傳、紀事等各種方式,配以多種圖表,頗有創新。此書問世後,很受學術界重視,不輕許人的顧炎武稱讚其書為“必傳之作”,世人將《繹史》和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以及李清的《南北史合注》稱為清初三大奇書,馬驌也因此享有了“馬三代”的美名。康熙皇帝自幼就愛好讀書,《康熙起居注》中對他讀書的情況有詳細記載,雖然難免有所溢美,大體上還是實情。他之所以在南巡時特別關注馬驌這部佳作,也就不難理解了。

深柳堂读书记|民间刻的“殿版书”
深柳堂读书记|民间刻的“殿版书”

《繹史》殿刻本大字序言

《繹史》一書共一百六十卷,約四百萬字,是個不折不扣的大部頭。也正因為全部刷印的成本太高,刻版後印行較少,原刻初印本極為罕見。就是版歸內府後的印本,流傳也並不多,後來到光緒年間,出現了幾種翻刻本及石印本,才較為易得。《繹史》原刻本雖然是民間刻本,版刻卻甚為工整,跟同時期其他殿版方體佳刻如《孝經衍義》《佩文齋廣群芳譜》等書相比,也毫無愧色(這大概是康熙皇帝要購其版入內府的原因之一),光緒翻刻本則殊為惡劣,無法相提並論。

深柳堂读书记|民间刻的“殿版书”

卷一首頁

深柳堂读书记|民间刻的“殿版书”

卷八首頁

《繹史》書版入內府後又有所剜改,由於書成之後的靈璧初印本流傳極為罕見,知者不多。據《伯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古籍善本書志》記載,原刻初印本卷八首頁的“自玄囂與橋極皆不得於位”,剜改後印本已改“橋”為“蟜”。康熙原刻本與清末翻刻本相比,也有所不同。比如卷一首頁第十一行“太初,氣之始也,生於酉仲”,原刻本諸字大小一致,而翻刻本“仲”字略大,頗為突兀。對照上述特徵,我所收藏的這部《繹史》無疑就是原刻初印本。查詢二十年來的古籍拍賣紀錄,沒有其他初印本出現,可知此書之罕見難得。

此本四函三十六冊,舊裝初印,為清末著名學者姚大榮舊藏,書中有其朱文藏印“普定姚大榮字儷桓號芷澧金石書畫”。姚大榮光緒九年中進士,歷任內閣中書,大理院推事等職,辛亥革命後長居北京,專心著述。他一生著作很多,尤精於古代書畫史研究,但最有名的著作可能是為同鄉名人馬士英鳴冤翻案的《馬閣老洗冤錄》。姚大榮此人,我最早是從古籍入門書之一,黃裳先生的名作《清代版刻一隅》中知道的。最後一張書影就是宣統刻本,姚大榮的《惜道味齋集》。

還要順便指出的是,《繹史》一書中有“天象圖”“地理圖”和“禮器圖”木版畫數十幅,描繪細緻,刻工亦精,放在清初版畫史的大背景中比較起來,也算上乘之作。

深柳堂读书记|民间刻的“殿版书”
深柳堂读书记|民间刻的“殿版书”

禮器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